劉永鋒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發展與完善,諸多有效的教學方法也隨之“應運而生”,對話教學法便是其中一種,它主要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對話”的形式來充分調動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通過深度交流來了解學生的疑問或困難,最終達到解決問題、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對話教學;小學數學;對話環境;師生關系;生生對話
眾所周知,在傳統的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一直扮演著“主人公”角色,而學生扮演的卻是“跑龍套”角色,長此以往,師生之間的關系就會出現嚴重的失衡,學生學習興趣“蕩然無存”,課堂教學過程枯燥無味.將對話教學法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既能夠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也能更好地擺正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的角色,具體表現為:“教師能夠充分發揮出自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學生也能夠發揮出自己在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謂是“趁水和泥,趁火打鐵——一舉兩得”.基于此,本文將從“對話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對話情境創設的具體方針”“對話情境創設的具體策略”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談一談對話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
一、對話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受以往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大部分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常常將教學重心置于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上,這直接導致了傳統課堂中的教學結構偏向為教師主導課堂,而學生多在課堂中處于被動的知識接收地位.在傳統應試教學模式下,教師常常在課堂中以單方面的知識傳授為主,學生極少擁有與教師建立對話關系的學習環節.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對話教學的概念并沒有實際應用的空間并難以得到系統化的發展.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小學數學教師認識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在教學實踐中的重要性,并積極地尋找轉變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方式,以促成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角色結構的轉變.在這一教學改革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在對話教學法的指導下在課堂中創設起與學生對話的情境,以期利用對話的方式引導學生在課堂中自主思考,使學生能夠在對話的過程中成為課堂中的主體角色.然而,大部分數學教師在對話教學法的應用過程中缺乏設計對話情境的能力,導致課堂對話常常以單一的形式出現在教學實踐中,存在著過于機械性、難以使學生高效率地參與到對話過程中等問題,為此教師應該積極地針對對話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展開相應的探究活動.
二、對話情境創設的具體方針
(一)對話過程的趣味性
興趣是驅動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教師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運用對話教學法創設對話情境,首先應該保證對話過程的趣味性,以此使對話情境能夠切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更加深入地參與到對話情境中,接受教師對話的引導展開對教學內容的自主思考,切實地成為課堂學習活動中的“主角”.為了保證對話過程的趣味性,教師在對話過程中應該將教學內容盡可能地發散,使對話過程能夠以教學內容為核心,延伸向生活、學生實踐等符合學生興趣的領域,利用聯系性的話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學“位置”這一課時,筆者在與學生的對話過程中引導學生聯想到生活中的樓與樓、住戶與住戶等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位置”信息上,引導學生就生活化的位置概念進行對話,將“位置”一課的教學內容生活化保證了對話過程的趣味性.而通過對話過程的趣味性設計,可以使學生在生活與“位置”概念的聯系中發現數學知識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為學生參與對話情境、自主思考提供了積極的主觀驅動力.
(二)對話內容的重點性
在現階段的對話教學應用實踐中,部分教師過于注重課堂中對話的形式,而過多地應用對話教學模式,使得大部分課堂中的對話缺乏對學生的引導性,不利于教學有效性的提高.為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應將對話內容的重點性作為對話教學法的實際應用策略之一,在設計對話的過程中明確本課重點性教學內容,通過確定的教學目標設計有目的性、針對性的對話情境.通過注重重點性教學內容的對話情境,能夠切實引導學生對重點內容進行思考、探究、實踐,進而在提高對話環節實效性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長度單位”這一課時,筆者在課前對具體長度單位的認識、刻度尺的利用等重點性的知識進行了整理,并在課堂中有目的性地針對這一系列整理出的重點教學內容展開了相關的對話.在重點性的方針指導下,教師在課堂中對對話教學法的應用與對話情境的創設往往能夠更加有選擇性,以此增強自身在學生學習活動中的引導職能,使學生能夠切實地在與教師的對話中完成對重點性知識內容的探究,切實地掌握重點教學內容.這一策略的應用能夠極大程度減少課堂中不必要的對話情境創設,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對話形式的啟發性
創設對話情境的主要目的是激活學生的探究思維,使學生對對話中蘊含的教學內容展開特定的思考,以此促成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學習地位的轉變.因此在對話情境的創設過程中,教師應極力避免對話形式對教學內容的揭示過于直接這一問題的出現,將對話形式的啟發性作為重點.教師應在對話過程中提出略高于學生實際數學能力的對話問題,以此形成一定的“信息差”,啟發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思考,使學生切實地針對對話問題展開對教學內容的思考.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課時,筆者在對話中專門設置了“理解什么是一周”和“什么是封閉圖形”這兩個略高于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教學難點問題,以此構建了存在“信息差”的對話情境,使學生在教師給出的問題的啟發下開始了對教學內容的思考,使其切實結合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相關教學概念展開了更深層次的自主思考,對周長的概念產生了更深化的理解.通過對話情境的啟發,學生能夠受教師對話的引導切實地開展自主探究實踐,進而在獨立思考中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深化理解知識的同時真正地成為課堂學習探究的主人,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四)對話角色的多元性
為了提高課堂對話情境利用的實效性,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還可以將對話角色的多元性作為實踐方針,在課堂中以合理的形式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對話互動模式,豐富對話情境的應用效果.一方面,增加對話角色的多元性可以保證班級中大多數甚至全部學生都能夠切實地參與到對話過程中,這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保證學生切實地融入對話情境;另一方面,使學生成為彼此的對話角色,還能夠產生互相激勵的積極效果,使學生在互動對話情境中更加客觀地審視自身的學習成果,以此使學生及時發現自身在學習活動中的不足,并使其進一步完善學習成果.
例如,在教學“面積”這一課時,筆者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了互動對話,要求學生在對話中針對面積的定義等基礎概念進行互動對話展示.學生互動對話的形式即落實了對話角色的多元性這一重點,學生在多元化的對話情境中展示了自己的基礎知識掌握成果,并且在對話中能夠通過其他同學的對話內容補充自身對基礎知識認知的不足,完善了基礎知識認知體系,深化了對知識的掌握.并且讓學生作為對話角色的主體,能夠進一步深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互動的對話中切實地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自主反思中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強化對話情境應用的有效性.
三、對話情境創設的具體策略
(一)營造良好的對話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是一個由多種因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大致可分為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據相關調查表明,要想提高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這兩類環境的營造,對于實施對話教學法更是如此,教師必須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環境及教室的物理環境來為學生營造出一個生動、溫馨、充滿趣味性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此環境中敢于大膽提出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疑問、看法等.這樣一來,既能夠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課時,為了使學生能夠更為清晰深刻地認識常見的幾種物體和圖形,如長方體、正方體、球等,并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筆者利用多種手段為學生營造出一種充滿趣味、溫馨的對話學習環境,首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首由多種幾何圖形編寫而成的兒歌:“小圓形,沒有角,像個車輪轉轉轉,像個鐘表圓又圓……”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為接下來的對話教學做好鋪墊;另外,在課前將教室的墻面進行了適當的美化:粘貼了一些顏色鮮艷的圖案,并準備了一些幾何體、圖形的模型,以便學生進行辨認;然后,在此環境中再為學生講解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在講解時,采取對話的方式進行講解,而不是像傳統“灌輸式”教學方式那樣“我講—你聽”.在講到長方體這一知識點時,讓學生先從教室墻壁上進行尋找,并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之后再為學生精心講解.通過這樣的方式,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二)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對話教學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它的平等性,旨在通過對話教學向學生傳遞一種平等的觀念,讓學生深刻意識到他們與教師之間是平等的,不存在“主次之分”,對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有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對話教學法的平等性這一顯著特點來展開教學,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既要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來發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要以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當中,從而形成一個動態的、富有情感和趣味的“對話場”.
例如,在教學“認識時間”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認、讀、寫幾時幾分,在課堂上筆者組織學生扮演“小老師”的角色來進行學習.首先,在課上拿出課前準備的鐘表模型,并組織學生依次上臺摸一摸、看一看,以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其學習熱情;然后,再為學生講解本節課重點知識,在講解中,讓學生扮演“小老師”的角色,而筆者扮演“學生”的角色,如,筆者會向“小老師”提出:“鐘面上有多少個大格?有多少個小格呢?”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并分析鐘表模型,之后再向“小老師”提出:“鐘表內三個不同長度、粗細的指針分別代表什么呢?時針從1的位置走到2時,經過的時間是多少?”以此來引導學生認識時間之間的關系.另外,在學生探究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筆者也會以朋友的身份參與其中,適當地做出相應的指導,如,與學生交流時在對話上會采取一些親和力較強的語言,即“請、好嗎、你真棒……”如此一來,既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也能夠使學生更加主動地接受和學習數學知識.
(三)積極提倡學生之間對話
生生對話是對話教學法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除了要為學生講解主要內容和知識外,也要積極提倡學生之間對話,也就是生生對話,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及建議,以期幫助學生達到不斷更新自我認知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可能性”這一課時,為了使學生能夠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可能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在課上,筆者除了利用一些典型的事件來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本節課主要知識外,還會將一枚硬幣拋向上空,在落下時用手將其遮擋住,接著再讓學生就硬幣的正反面進行互相討論分析,有的學生認為是正面,有的學生認為是反面.之后再組織觀點不同的學生發表各自的看法及理由,這樣一來,有利于學生在對話中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綜上所述,對話教學法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法,值得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當中.因此,作為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與時俱進,以便更好地駕馭與深化對話教學法,進而將其優勢最大化地發揮在數學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海峰.對話教學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芻探[J].成才之路,2019(18):59.
[2]馬義明.對話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2019(16).
[3]王利鋒.小學數學課堂對話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影響[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2016(07):14-15.
[4]李強.對話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華夏教師,2018(1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