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教育越來越重視,而小學作為教育的基礎,作用也非常重要。小學語文課程作為小學學科中的基礎課程,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能夠為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地基,讓學生能在學習的道路上更加順暢。想要語文教學活動的成效顯著,就得保證師生互動的效果良好。文章將從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的現狀缺陷和改善途徑兩方面來對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中的話語溝通進行探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溝通
語文課堂是一個啟發學生的智慧,并且對學生的情感進行有效激發的重要場所,更是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有效話語溝通的重要平臺。小學語文教師如果能夠把握語文教材的多樣性和語言豐富性的特征,把這個學科轉化成情感方面的表達,就能夠讓學生在和教師的溝通中,充分感受到語文課程的魅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把握正確的話語溝通能力,增強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讓這個階段的學生身心能夠得到良好而健康的發展。
一、 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中話語溝通現狀的缺陷
經過多年教學改革,雖然我們的教學方式比從前有所改善,部編版教材也給我們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教師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能夠順利應試,我們大多語文教學活動還是采用了更具有穩定性的傳統傳授方式。但這種方式雖然短時間能夠更迅速達成短期教學目標,實際上對學生未來學習發展并不是最有利的。
(一)教師對小學生群體的特殊性不夠了解
在小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是把自己當做教學活動的主體,忽略了小學生這一群體本身的特殊性。小學生的年齡大部分在6~13歲之間,這是一個好動貪玩,注意力和自控能力很低的年齡段,但同時也是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能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方式、語言表達能力和道德觀念,都和這個階段有沒有得到老師正確的引導和培養有著重要的聯系。而以教師為主體來控制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很難有發揮空間能得到各種能力的提高只能被動接受。師生地位的懸殊,讓師生互動中的話語溝通顯得更加困難。
(二)教學活動以教師思維為主的單向傳授
為什么有那么多教學方式,而大多數教師還是選擇傳統的單向傳授方式呢?因為這樣以教師為主導地位的課堂,能夠更方便控制課堂的教學秩序和更好更快地達成近期教學目標。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抽問,學生被迫回答,不能說這樣的方式完全錯誤,但是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并且更加深了師生話語溝通中的隔閡。
(三)互動方式多為單向的單一互動
我們一堂語文課程的師生互動中話語溝通的方式能有多單一呢?背課文,默寫,抽問,寫作業,老師批改對錯,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的流水線作業。正是這些流程化教學過程,讓學生很難學會獨立思考,很難學會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很難和老師保持放松的話語溝通方式。
二、 改善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中話語溝通的途徑
(一)想要促進師生互動,先從了解小學生群體開始
前面已經提到過,6~13歲的小學生,還在好動貪玩的年齡階段,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各方面能力還發育不完全,正是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和啟發。在我們傳統的教學活動中,為了維持教學秩序,保持課堂穩定,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大部分教師們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灌輸式教學模式。這讓學生在學習之初就對課堂和老師保持了距離感和警惕感,并且在以后的學習中,這種隔閡和認知越來越深,上課就意味著安靜聽講,被突然抽問,老師說什么就做什么等。
如果教師能夠深刻認知到小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在語文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換位思考,以小學生的視角來看待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在教授課程以學生情感理解為主,老師引導和激發為輔,不僅能讓學生有參與感,保持課堂氛圍的活躍,更能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好奇和興趣,為后期師生互動的話語溝通打下良好基礎。
(二)課前預習,為課堂互動做好準備
我們傳統的課堂氛圍大部分比較嚴肅,而教師在課堂上的突然抽問不僅不能增加互動的作用,反而讓學生戰戰兢兢,難以自由的表達。這個時候,有目的性的課前預習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教師針對下一堂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以要達到的教學目標為出發點,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然后在上課的時候再來對預習結果進行檢驗,那么學生因為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即使在課堂上被老師抽問,也會變得更有信心,能夠更好地用語言表達。
我們以小學語文第六冊(部編版)里面的古詩三首(《馬詩》《石灰吟》《竹石》)為例。傳統的授課過程就是,介紹作者、解說詩文意思、背誦詩文,一堂古詩課毫無樂趣。如果我們提前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預習,比如“請同學們在課前找出和《馬詩》一樣,運用比喻表現手法的一首古詩,上課的時候和大家分享”;又如“請同學們回憶我們曾經學過的和《石灰吟》類似的詠物詩或者自己讀到過的詠物詩,上課時和大家分享”;再如“請同學們找到除《竹石》以外描寫花中四君子‘梅、蘭、菊的古詩各一首,上課時和大家分享。”這樣不拘泥于課本上已有的知識,既讓學生提前預習對于課上會發生的語言溝通做好了充分準備,又讓學生拓展了視野,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充滿了自主學習的樂趣又補充了課外知識。
(三)課堂中采用靈活多變的情景式教學
我們常說的“重在參與”,在師生互動中的話語溝通上也很有用,但這里重在參與的重點不是參與的態度,而是參與的行動。能讓我們印象深刻的事情,一定是我們親身經歷過的事情,能夠讓我們暢所欲言的事情,一定是我們充分了解過的事情,所以想要優化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的話語溝通效果,那么在課堂上學生的參與感就非常重要。
1. “沉浸式”情景再現法
小學生的注意力相對于成年人來說,本身就比較難以集中,而教師如果想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課堂教學活動,進行良好的話語溝通,那么“沉浸式”情景課堂的設計就很有必要。“沉浸式”就是教師暫時拋棄教師的身份,和學生一起進入到課本情境當中,充當一個觀眾,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完成對課文的內容的熟悉。在課文內容表演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再次充當引導者,進行啟發式提問,讓學生對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和教育意義有更感同身受和充分的理解。
我們以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獵人海力布》的故事為例,通過讓學生提前預習了解了故事的大概內容,課堂上我們就可以找學生分角色表演,分別扮演海力布、龍王的女兒、龍王和村民們。通過學生自己親身經歷的角色扮演之后,可以充分了解到整個故事的原委,也能更明白每一個角色的內心。
角色扮演完畢之后,教師可以趁機提出問題“龍王的女兒為了報恩送這種存在安全隱患的禮物對不對?”“海力布明知道說出秘密就會死,卻沒有自己走掉而選擇犧牲傻不傻?”“村民們不信任海力布,逼他說出秘密害死了海力布壞不壞?”這時根據學生的回答,我們就可以趁此機會,引導學生學會站在他人立場上考慮問題,要學會多角度看待問題。讓學生明白,龍王的女兒送的禮物對于作為獵人的海力布是很有用的,雖然最后海力布犧牲了,但也因為這個寶石救了所有人;海力布為了救大家而犧牲自己,不是因為他傻,而是因為他善良,善良的人到哪里都會受到歡迎;村民們讓海力布說出真相不是壞,而是因為村民對事情的不了解,沒有選擇完全信任海力布。這樣學生不僅讀完了這個故事,更是讀懂了這個故事,也了解了這個故事帶給大家更深層次的教育意義,更在思想道品德的構建上有了自己的思考。
這樣的一堂課充滿了樂趣和啟發性,學生有充足的發揮空間和思考空間,自然而然地就把師生互動的話語溝通質量提升了上來。
2. 分組協作溝通法
想法與想法的碰撞就會產生新的想法,知識與知識的碰撞就會收獲新知識。小學生的思維方式本身就發育不夠完全,所以在有些課程的溝通方式上,與其單兵作戰,不如進行分組協作。學生和學生一起發揮的主觀能動性,遠遠比和老師在一起強,而且分組協作,除了能夠交換想法增加樂趣,更是增進同學關系,養成學生融入集體善于合作的習慣。
我們以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部編版)課文《紙的發明》為例。學習這篇課文,我們可以把學生分為三組,第一組討論“紙是用什么做的”,第二組討論“紙有什么用途”,第三組討論“紙有哪些種類”,討論完畢后由組長作為代表和大家分享,可以有實物或者圖片展示。如果條件允許的話,老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做一次簡易的二次造紙,就是把日常生活中廢棄的紙進行二次加工。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時候除了了解到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偉大,又通過趣味性的溝通互動,教會了大家環保和廢物利用。讓學生在學習語文課程的時候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更是通過和老師的溝通互動在逐漸構建自己完整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其實,只要教師深刻認識到了小學生的特殊性和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話語溝通的重要性,師生互動中話語溝通的途徑是非常多的,文章里面不能全部一一概述。通過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努力學習更多的教學手段,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讓學生釋放心靈能夠和教師進行有效的話語溝通,自信又自由地進行表達,教學目標也就自然而然完成了。
總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是具有較強的情境性和目的性的,是要追求“以智慧開啟智慧、用情感激活情感、用心靈碰撞心靈”的境界,讓師生雙方在課堂上都有所獲,達到教學雙方的“雙贏”。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師生互動中,良好有效的話語溝通,除了能夠改善師生關系,更能幫助到學生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對事物的總結概括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所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我們應該不僅僅重視教學目標的完成,更要注重在完成過程中,學生與教師如何才能達到更為有效的話語溝通。
參考文獻:
[1]李斌,黃珊珊.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中的話語溝通探析[A].江蘇教育學院報(社會科學版),2009(9).
[2]馮梅.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中的話語溝通探析[J].新課程:小學,2016.
作者簡介:
朱淑藝,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