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推廣和研究,教育界越來越關注學生英語能力的發展。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被廣泛用于初中英語教學中。因此,要求英語教師轉變自身教育理念,不斷優化和創新教育方法,帶領學生積極融入英語學習中,掌握更多的英語知識,并將學生學習狀況反饋出來。初中英語教學期間,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合理應用,有助于教學效率提高,增強學生自身英語運動能力,提高其合作能力。因而,文章針對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方法進行分析,希望可以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初中;應用教學
新課改理念更加關注學生綜合發展,利用聽、說、讀、寫綜合活動有助于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當前,關于英語課堂教學的開展,主要利用探究、合作、體驗、參與、交流和實踐等方法。但是,因為目前每個班級學生數量較多,課堂授課時間有限,提問范圍小,再加之教學任務繁重,導致傳統教學方法受到影響,其無法針對每位學生進行。但是,小組合作學習方法更加趨近小班教學方式,該方法改變了學生以往被動學習的地位,向參與者轉變,盡管課堂時間較少,但是同樣能夠將學生個人意見表述出來,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均適用,讓學生真正地成為教學的主體。
一、 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應用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
初中英語教學中,通過小組合作展開教學,有助于學生自主參與初中英語教學,全面展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改變以往被動學習方式,變為主動學習,該方法的應用可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與此同時,由于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自愿學習,在此期間,學生能夠及時了解自身的不足,學習他人的優點,實現優勢互補。小組合作學習期間,學生與學生之間良好溝通,能夠為良好友誼的建立提供幫助,從而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二)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
傳統英語教學期間,教師將更多的重點集中在書本知識講解中,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關注較少,使得學生合作精神及探索精神無法得到展現。學生自主學習機會較少。經過大量研究發現,獨立的學習模式對于學生多方面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利,小組合作方法能夠讓小組成員實現更好的交流,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所以,初中英語教學期間,小組合作模式與當前教學需要相符,而且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利。
(三)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知識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首先要求學生閱讀單詞,熟練掌握英語語法及重點句型,從而達到英語教學目標。教師教學期間,需要羅列英語詞組、詞匯和句子,并帶領學生掌握相關內容。英語學習互動期間,小組各個成員需要進一步分析知識內容,然后一起探討、互動,轉變以往獨自學習方式,實現真正的互動學習。學生互動學習期間,主動參與知識學習探究,并表述自我想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其中。教學期間,教師作為引導者,應幫助學生主動發現自身的不足,并指導其解決,從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四)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英語學習效果的鞏固
對于中學生來講,其并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英語知識的鞏固特別重要,復習鞏固過程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方法,能夠進一步復習重點語句、詞匯和語法等。在遇到英語知識有關問題時,準確記錄下來,放到小組中一起探討并分析。各個學生之間通過探討方式,能夠讓每位學生參與其中,更好地鞏固英語知識。
二、 小組合作學習應用對策
(一)轉變教師自身角色定位
傳統課堂教學期間,教師主要負責傳授知識,而學生被動聽講。教學期間,往往存在新課導入、學習環節,教師布置、評價課前及課后作業等階段,在此期間,教師與學生并未有效交流、溝通,互動性較少,而這一現象對于教師與學生友好關系的建立不利,而且還會影響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除此之外,教師教學期間將更多的重點集中在學生最后學習結果方面,對于學習過程并未關注,其對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不利,無法真正達到教學評價,使得學生再創造能力的發展受到阻礙。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小組合作學習期間,教師應先改變自身角色定位,讓自己成為課堂的引導者及參與者,將教師自身作用充分展現出來,并與學生建立和諧、友好的關系。
(二)成立學習合作小組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實施過程中,應按照一定規則劃分小組成員,而不是無序的,其要求教師合理劃分。教師在分配學生的過程中,需要全面考慮學生的基礎水平、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等,譬如,每個小組由4名學生組成,小組成員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能力應該是互補等。所以,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聽、說、讀、寫的關注和考察,以便更好地安排和規劃小組成員。每個小組中,不僅要有成績優異人員,還要有中等和差等,利用優劣互補方式進行調整,保證小組成員之間的公平性及協調性。與此同時,教師在安排任務時,應不斷創新和按照隨機原則進行,針對小組成員間的組合模式隨機打亂,提高挑戰性。譬如,練習pair-work有關內容時,一般情況下,將臨近的兩名學生分為一個小組,盡量讓同桌之間互動;再如,練習group discussion有關內容后,讓多名學生參與其中,促進整體參與度的提高,每位學生扮演其中的一個角色,以實際教學內容為依據對場景進行設備,以便更好地實施小組合作學習。
(三)合理設置合作學習任務
初中英語教學期間,教師要制定與基礎水平能力相符的學習任務。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實施過程中,首先,要求教師以小組實際狀況為依據對教學任務進行設定,因為每個小組成員分配時,均按照優補差的原則,所以,采用合作學習模式時,需要按照分層教學方法進行,分別是課前、課中和課后。最后,鍛煉學生英語寫作能力,讓每組中成績優異的學生負責歸納文章主旨,然后命題,即“my first time”等,讓學生根據主題及場景開展寫作,與此同時,課前,為學生發放一張表格,對學生的經歷進行采集,但是需要學生采用英語方式進行表述。小組成員之間相互探討,針對具有特殊經歷的學生,其需要于平臺上發言、寫作,并加強對本課內容應用的重視,譬如:I first-when I was等,讓學生在練習寫作中,采用新的方法進行表達。教師在評價時,針對進步明顯者予以鼓勵,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四)設置教學情境,促進學生運用能力的提高
1. 建立生活情境
對于學生而言,其更加熟悉生活場景。生活化的課堂環境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主動參與英語學習。初中階段,英語教材內容的選擇許多都來自學生日常生活。因此,教師需要根據英語教學目標及基礎內容,為學生建立與生活接近的生活場景。要求學生根據教材內容進行訓練,同時讓學生口頭表述本課關鍵句式或者內容。譬如:在講解“My home is in an apartment building”內容時,由教師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小組,然后利用所學句式及單詞描述一下自己的家。設置生活情境時,對學生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解決,該方法能夠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當中,并將學生主觀能動性展現出來,促進教學效果及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
2. 利用多媒體建立合作情境
現階段,多媒體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初中課堂教學中,其有效結合了音頻、文字、短片和圖畫等,該方法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與此同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建立英語合作學習場景,讓學生感受到當時的環境。設置多媒體合作情境,能夠帶動學生學習熱情,促進其學習效率的提高。
(五)于小組內利用英語角開展學習
英語角的設置,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教師可以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根據每個小組狀況,對練習內容進行設計,利用對口練習方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該方法不僅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而且能夠幫助其深入理解、學習英語。譬如:每周設置一個英語角訓練主題,讓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合作、互動。教師每周設置一個話題,譬如Talk about your favorite movie、Talk about a place of interest或者What is your favorite animal?等。小組成員針對該話題進行探討,并鼓勵、引導小組成員用英語表述,促進其英語口語練習效果的提高,拓寬學生視野。與此同時,利用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學習方法,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可促進學生學習互動性的提高,以便更好地表達。
(六)加強對教學評價的重視,促進學生團隊精神的提高
小組合作模式實施過程中,教師除了需要帶領學生實施和學習教學任務,總結學習內容外,也要加強對教學評價的重視。如果教師并未關注學生交流及學生學習心態,則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則會對初中英語教學效果造成影響。因此,教師應加強對教學評價的重視,特別是了解學生小組合作方法及態度,并為其提供思考時間,以便學生在進行小組學習時及時反思和評價。了解自身的不足。對于存在錯誤的學生及時糾正并指導,以便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了解英語知識點,拓寬學生學習視野。譬如,在講解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時,教師在講解相關內容時,可利用多媒體等方法播放關于該內容的圖片,從而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和熱情,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文本內容,了解更多知識點等。然后讓小組成員交流文本主體,對自身學習感受進行評價,根據自己與父母發生沖突時解決方法及自己與父母溝通方法的主體,進而表述自己的看法,鼓勵、支持學生,增強學生學習信念,并幫助其更好地與他人接觸,讓其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從而促進其綜合素養及團隊精神的提高。
三、 結語
初中英語教師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心理和生理等多方面的關注,制定系統、全面的小組合作對策,并鼓勵、支持每位學生參與其中,可促進小學合作學習效率的提高,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全堂.巧用小組合作 優化初中英語課堂教學[J].試題與研究,2020(26).
[2]朱蕾,王欣欣,凡娜.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小組合作有效模式構建研究[J].考試與評價,2020(9).
[3]龔瀅瑩.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初中聽說課小組合作形式探究實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16).
作者簡介:
關桂蓮,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永登縣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