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素養培養的提出,給初中歷史教學帶來了重大影響,廣大歷史教師積極探索如何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深度教學在此背景下被提出來,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教學途徑。筆者在實施初中歷史教學的時候,也將深度教學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應用多樣的教學策略著力建構深度教學的歷史課堂。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將結合教學經驗,從深度把握歷史本質,超越表層知識;深入創設歷史情境,完整理解歷史;深層探究歷史問題,激活歷史思維這三方面入手,詳細闡述建構深度教學的歷史課堂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深度教學;建構策略
自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初中歷史教學獲得了矚目的成績。但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初中歷史課堂的一些固有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最為主要的問題是教學表層化。簡單地說,在歷史課堂上,教師向學生講解歷史知識,很少引導學生深度探究歷史本質,導致學生對歷史內容的理解不夠深入,歷史思維發展效果也不佳,影響了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同時也限制了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發展。《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針對此現狀,提出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求,驅動著歷史教師繼續優化教學,培養學生關鍵能力。如何實現此要求呢?一線教育工作者在不斷探究的過程中,提出了深度教學的理念和方式,呼吁歷史教師立足歷史學科綜合性的特點,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探究,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同時潛移默化地發展歷史學習能力。基于此,在組織初中歷史教學的時候,筆者嘗試建構深度教學的歷史課堂。
一、 深度教學的界定
建構深度教學的初中歷史課堂,需要教師先搞清楚什么是深度教學。深度教學這一概念是由華中師范大學的郭元祥教授提出來的。此概念一經提出就受到了教育領域的廣泛關注。到目前為止,深度教學的研究還處于進行時,同時獲取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對于什么是深度教學,還沒有明確的界定。郭源祥教授認為,深度教學是相對于表層教學而言的,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打破簡單知識的限制,以知識結構為基礎,完整地處理知識,驅動學生從符號化學習走向本質化學習的教學活動。羅祖兵教授認為,深度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走進教學活動,把握學習內容。李松林教授指出,深度教學是實現學科、學生和學習互動,由淺入深地驅動學生把握學科本質,獲取學習本質,實現核心素養發展的教學活動。綜合現有的研究,聯系自身的初中歷史教學經驗,筆者認為,深度教學是反對淺層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的,以驅動學生深度探究知識意義的教學活動。從這一概念中可以看出,深度教學具有如此特征:首先,深度教學與淺層教學對立;其次,深度教學強調深層知識;再次,深度教學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最后,深度教學驅動學生學會學習。立足深度教學的內涵和特征,筆者在實施初中歷史教學的時候,探索、應用多樣的策略引導學生超越表層知識,完整理解知識,激活歷史思維,借此使學生實現深度學習,提高歷史學習效果。
二、 建構初中歷史深度教學課堂的策略
(一)把握歷史本質,超越表層知識
掌握歷史本質是建構深度教學的歷史課堂的關鍵,也是學生實現深度學習的保障。歷史本質不是一個深奧的名詞,是指對歷史內容主線的把握。歷史深度教學的原則之一是,準確把握歷史教學內容,梳理清楚歷史知識關系,在不迷信教材的基礎上,也脫離教材。基于此,在實施初中歷史深度教學的時候,筆者以知識為切入點,應用如下策略探尋教材,引導學生深度學習:
1. 整合教材內容,建立知識聯系
教材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歷史教材是教材編寫人員立足歷史課程標準、學生歷史學習規律等,整理知識內容,組建出的文本材料,是歷史教學不可缺少的教學資源。淺層的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過分地依賴歷史教材,一般是教材中有什么自己就講什么,教學行為為教材束縛,導致學生過分將教材作為唯一資源,同時唯教材是上,影響了歷史學習質量的提高。深度教學課堂的建構,要求教師打破教材的束縛,分析、挖掘教材內容,整合教學內容,縱向和橫向地建構歷史聯系,獲取完整的歷史結構,驅動學生在把握歷史知識聯系的基礎上,建構出完整的歷史結構,促進深度學習的實現。基于此,筆者在建構深度教學的歷史課堂的時候,這個整合教材內容,建立知識聯系。
以“侵略與反抗”“近代化的探索”這兩部分內容為例,舊版的歷史教材中,將這兩部分內容設定為了兩個單元,分單元地進行講述,旨在使學生整體地建構歷史認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發展歷史時空觀。但是,新版的歷史教材,卻將這兩部分內容,穿插地分布到了四個單元中,引導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進行穿插式地講述。如此編排,割裂了歷史知識之間的聯系,影響了深度教學的實現。對比新舊教材,在深度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筆者嘗試打破單元限制,將涉及“侵略與反抗”“近代化的探索”的內容,整合到一起,實現歷史知識的歸納和總結,使學生在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能從整體上把握歷史聯系,建構完善的知識結構。此外,在整體性地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學生還可以打破時空限制,發展時空觀念,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2. 深化知識教學,挖掘教材價值
建構初中歷史深度教學課堂,反對在歷史課堂上,死板地向學生灌輸歷史知識。歷史課程標準中指出,初中歷史教學活動的開展價值是:通過引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使學生把握歷史學科特征,學會正確地看待歷史,能夠了解到歷史對現實生活的影響。在淺層化的歷史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圍繞教材內容機械灌輸知識,是在嘩眾取寵,在缺乏真情實感的情況下,無法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也難以建立深刻理解,對歷史的理解停留在干巴巴的歷史事件上。為了解決此問題,筆者在建構深度教學的歷史課堂的時候,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價值,打破教材表層知識的限制,深化知識教學,使學生在理解歷史事件的同時,把握歷史背后的意義。
以《秦統一中國》為例,秦始皇是這節課的主要歷史人物,圍繞秦始皇這個人物,教師要引動學生梳理秦國是如何統一中國的,為了維護統一采用的措施等。為了避免在課堂上機械地引導學生分析現成的歷史內容,筆者將秦始皇作為教學要點,創設了“追尋秦始皇”此探究活動。在探究過程中,筆者帶領學生走進歷史教材,經歷秦始皇生活的時代,并要求學生從“統一中國”“維護統一”“暴政”等方面入手,對秦始皇進行深入的探究,聯系他的生平事跡,建構出一個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從而實現對歷史知識的深刻理解,加深對歷史人物的認知,提高歷史學習效果。在此探究過程中,筆者還以“暴政”為話題,驅動學生探尋秦始皇被稱作是“暴君”的原因,同時探究秦始皇被稱作“暴君”的疑點,從而使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入地探究秦始皇的功過,實現對所學內容的深度理解,同時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如此教學,不僅大大地提升了學生的知識學習效果,還鍛煉了歷史探究能力,便于發展歷史核心素養。
(二)創設歷史情境,完整理解歷史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情境是喚醒學生已有認知,驅動學生有效學習的主要手段。歷史課程標準中也建議教師創設教學情境。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之一是引發學生的注意力,驅動學生探究。由此可以看出,創設教學情境,便于學生深度學習歷史,完整地理解歷史。但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在組織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時候,部分教師往往應用粗線條的方式,向學生客觀地描述歷史事件,很少對這些歷史事件進行細致地分析,導致學生對歷史事件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影響了學習效果,阻礙了對歷史本質的把握。具有深度性的歷史課堂,少不了對歷史細節的分析和探究。因此,筆者在建構深度教學的歷史課堂的時候,以細節內容為基礎,創設教學情境,一方面點燃學生的歷史探究興趣,另一方面,驅動學生深入探究歷史,加深對歷史內容的理解。
以《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例,康乾時期是清朝前期經濟發展的代表時期,卻也是封建王朝發展的最后一個輝煌時期。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隱藏的是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危機。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詳細地向學生講解此內容,是困難重重的,同時,也會加重學生的理解負擔。針對該情況,在實施教學活動之前,筆者從網絡上搜集了《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此信息,以案例的形式展現出來,創設出細節情境,驅動學生深入地探究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發展背后的危機和矛盾,借此實現對課堂所學的深刻理解,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三)探究歷史問題,激活歷史思維
歷史課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問題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卻缺少高質量的歷史問題。高質量的問題是引發學生歷史思維,驅動學生深度探究的關鍵。在高質量問題缺乏的情況下,學生是難以深度探究歷史,實現深度學習的。解決此問題,在建構深度教學的歷史課堂的時候,教師要深入分析歷史內容,探究歷史問題,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切實地激活學生思維。學生是歷史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在體驗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受到自身因素的影響,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看似是學生學習歷史的阻礙,卻也是學生突破歷史學習阻礙,深度學習歷史的關鍵。所以,在建構深度教學的歷史課堂的時候,筆者立足學生的歷史學習情況,鼓勵他們自主發問,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建構對歷史內容的深刻理解,同時鍛煉歷史思維,提高歷史學習效果。以《秦末農民大起義》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有一名學生立足陳勝、吳廣起義,提出了如此問題:為什么在起義之前,陳勝、吳廣要搞輿論呢?為什么他們前期做好了準備的,但是卻起義失敗了呢?針對學生自主提出的這個問題,筆者鼓勵全體學生合作探究。
此外,教師是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也是高質量問題的提出者,在建構深度教學的歷史課堂的時候,教師要切實地把握歷史學科內容,立足學生的歷史學習情況和認知能力情況,圍繞重難點內容,提出問題,用問題驅動學生深入思考,通過解決問題,建立對所學的深刻理解,同時鍛煉歷史思維,促進歷史核心素養的發展。比如,在組織《明朝的滅亡》教學的時候,筆者立足明末的農民起義向學生提出如此問題:為什么朝代更迭的時候,大都是進行農民起義呢?為什么農民起義會失敗呢?
三、 總結
深度教學是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在組織初中歷史教學的時候,教師要立足深度教學的內涵和特征,深度把握歷史本質,深入創設歷史情境,深層探究歷史問題,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在思維作用下,深度理解歷史知識,建構歷史結構,切實地提高歷史學習質量,夯實形成、發展歷史核心素養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謝高潮.在核心素養統攝下理解部編初中歷史教科書的思想內涵[J].歷史教學問題,2018(5):113-114.
[2]周云華.設計有度 精彩無限:“核心素養時代”下的初中歷史教學設計[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8(7):52-56.
[3]曾治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構建歷史高效課堂[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6):11.
[4]沈志偉.初中歷史“深度學習”視角下的教學設計探索[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7(5):96-97.
作者簡介:
林鈴容,福建省福安市,福建省福安市潭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