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淑婧
【摘 ?要】 本文從深度閱讀和思維品質的概念和內涵出發,在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后創造性地搭建多元支架,探討如何聚焦深度閱讀,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 深度閱讀 培養 思維品質
一、引言
英語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閱讀是一個綜合運用語言知識的過程,是一個充滿積極思維的過程,也是一種創造性實踐。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深度閱讀,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深度閱讀的概念和內涵
據“百度百科”的解釋,“深度閱讀”是一種具備內容理解、關聯分析以及用戶行為分析能力,支持個性化、基于上下文感知的知識推薦,向讀者提供全面、關聯、智能的深度知識服務的全新閱讀模式。它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一種重要途徑。在閱讀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多種思維能力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核心價值。
三、思維品質的概念和內涵
思維品質也稱智慧品質,是人的思維的個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出的水平和特點。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深化閱讀任務,設計多種閱讀形式的活動來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和閱讀素養,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目的。
四、基于深度閱讀,促進學生思維生長的途徑
思維品質的培養途徑有很多種,閱讀課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課型之一。本文從讀前、讀中、讀后幾個維度著手,論述在深度閱讀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途徑。
(一)閱讀前:搭建支架,促進可理解性閱讀
文本的背景、語言和情境都是學生閱讀的催化劑,充分利用可以提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興趣,調動原有的知識經驗儲備和認知經驗,實現可理解性閱讀。
1. 搭建背景支架,激活閱讀思維
對文本背景資料的了解是開展深度閱讀的基礎,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適時、適度地提供背景,通過講解、視頻、討論、提問等方式進行背景呈現,提升他們的閱讀興趣,激活閱讀思維促進深度閱讀。
2. 搭建語言支架,喚醒閱讀經驗
語言知識是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進行深度閱讀的必要工具。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可充分利用先行組織者策略,用學過的語言知識導入,在搭建從舊知引向新知的語言支架橋梁,促進語言知識的習得和語言結構的創新,讓深度閱讀變得更有意義。在觀摩譯林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8 Chinese New Year的一節公開課讀前活動中,上課教師先拋出圖片,通過其先行組織者的身份,引導學生看圖并根據以下問題進行頭腦風暴: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inese New Year? What do you do at Chinese New Year? 然后,筆者及時進行追問:What else do you know at Chinese New Year? 引領學生進一步調用思維圖式,呈現更多與閱讀目標相關的詞匯、句型等語言知識,為后續深度閱讀做好鋪墊,也為能力達成構建思維框架。
(二)閱讀中:搭建問題和話題支架,促進可持續閱讀
閱讀能力是學生進行深度閱讀的前提和保障。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文本,搭建問題和話題支架,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指引學生進行深度閱讀。
1. 構建問題支架,發展閱讀能力
閱讀中環節是語篇教學的關鍵所在,所以教師要有目的、有指向地設計問題,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分析語篇重難點,推測、品味語篇的含義,從而推動他們思維品質的發展。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1) 提升問題思維含量,幫助學生綜合理解文本
文本的背景知識支架已在讀前被建構,所以在讀中環節,可以整體切入文本。
教師可根據語篇內容整體設計有思維含量的問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語篇,發展整體性思維。
(2) 適時進行有效追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語篇
教師要關注每一次提問,在學生給出答案后,還要進行有效地追問,鼓勵學生進行深入地思考,抓住語篇中的細節信息,促進學生的思維向深度發展。
2. 優化話題支架,培養語篇加工意識
文本閱讀和教學強調以話題為主線,通過語篇分析的方法建構深度學習模式。在教學中,教師可設計好話題支架,用話題模式把語篇中相對零碎的信息串聯整合在一起,發揮學生信息加工的主動性,發展思維品質,構建新的圖式,提高深層閱讀能力。在執教譯林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4 Then and now時,引導學生將文本轉化成任務圖表形式,然后引導學生分析語篇框架并進行語言信息的分析、比較等一系列思維加工處理,最后師生協同分段理清文本條理,歸納出關鍵信息,建構要素聯系,達成文本框架。學生在話題支架的引領下,提煉文本框架,既提高了語言概括和分析等高級思維能力,也為后續文本的輸出提供了語言框架。
(三)閱讀后:搭建活動和評價支架,促進可創新閱讀
學習語言的目的是要會交際應用,它是閱讀價值的深層創新和體驗。設置讀后活動和評價環節不僅可以檢測學生學生對所學新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幫助學生進行交際應用。在教學中,教師要設計貼合閱讀內容及學生實際的課后活動,實施多樣化的評價體系,在傳統師評基礎上,還要重視自評的評價體系。
1. 生成活動支架,提升語用價值
語言輸出是學習者運用已學語言知識系統和交際策略去實現語言功能和交際目的,發展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是語言學習過程中的“終點”,也是學習者考查自己是否習得新語言的重要途徑。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提供半開放、半控制式的支架式活動,引領學生進行語言輸出。筆者在執教“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7 How much?的讀后活動中,設計了a charity fair(愛心義賣)的活動,讓學生4人小組合作,1人扮售貨員,2人扮顧客,1人扮老師,最后統計義賣所得,捐給“希望工程”的活動。我校舉辦“跳蚤”書市活動,四年級的學生有義賣的經驗,這個活動觸發了學生已有經驗,自然真實地輸出語言,引導學生關注價值體驗,愉悅學習感受,也提升了要盡力幫助有需要的人的價值認知,提升了語用的價值。此外,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在輸出語用的同時,也發展了他們的交際意識和能力,發散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2. 深化評價支架,提升效能價值
新課程強調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學生是學習和評價的主體,學生的發展也是評價活動的出發點和主體。引導和幫助學生建構自我評價體系有助于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主動反思和調控學習過程,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提升自我效能感。新版譯林英語課本每個單元都設置了“Ticking time”這一環節,要求學生在學完這一單元后對自己這一單元所達到的目標作一評價。
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要在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后構建不同的支架,引領學生的閱讀向深度發展,實現學生深度閱讀的內容可理解、過程可持續、價值可創新,在深度閱讀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 王薔.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挑戰[J].英語教師,2015(16):6-7.
[2] 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
[3] 周智忠.指向學生思維品質發展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7(09).
[4] 郭元祥.論深度教學:源起、基礎與理念[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7(03).
[5] 王葳然.試論英語課堂中的深度學習[J].教師教育論壇,2018(2):47-49.
[6] 潘開英.增強閱讀體驗,促進深度學習[J].江蘇教育,20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