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靖
【摘 要】 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是高三學科教學的重要教學任務和教育目標,鍛煉學生在看到文字材料和相關證據時,以理性的態度看待和構思,形成在觀察中分析,在分析中探究,在探究中表達的思考方式和思維模式。所以高三作文教學中應該以核心素質培養為前提,致力于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提升。但是目前高三作文教學中還存在單為高分而進行訓練的教學理念和忽視理性思維能力培養的教育觀念等現象。因此本文針對相關現狀提出高三作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解決策略,促進作文教學任務的有序開展。
【關鍵詞】 高三 ?作文教學 ?理性思維能力
引言:
高三作文是高考語文試卷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考查學生的寫作技巧、素材累積和情感表達,更突出檢驗學生教學對材料內涵的分析和整理,能否以理性科學、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存在和變化的規律。所以高三作文教學除了寫作技巧培訓,更要關注和鍛煉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應用和發展。以下提出突破表面,深度挖掘和整理;打破單角度立意,進行多維度創新;展開合作探究,加強思維鍛煉三個策略,幫助學生提高語文作文成績的同時,提升其文學素養和創作能力,在作文學習中養成自主探究、積極創新的思維模式,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和長期發展。
一、高三作文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研究目前高三作文可以發現,部分學生的寫作內容缺乏新意、創作思路少有個人特色、邏輯上表述混亂,在整體表現上不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究其原因是當代學生缺乏對事物進行深度思考、探索的自主意識,忽略歷史優秀文化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缺失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自我看法,致使其理性思維能力較差。近年的高考作文寫作題材以議論文居多,要求學生有正確看待事物發展的邏輯能力和正確表達的語言能力,從根本上也是檢驗學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和思維表述能力。
(一)理性思維能力教學實踐流于形式
教學經驗豐富、教學理念前衛的老師已經注意到學生理性思維能力培養在作文寫作和對學生長期發展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中,受教學任務、授課時間和升學要求等因素的影響,使學生理性思維能力培養和提高的理念流于形式,未能發揮其真正的效用。在高三作文課堂上,經常會出現以下情況:老師解讀作文題目,告訴學生應該從哪幾個方面立意較好,堅持不跑題的原則;然后讓學生輪流傳閱班里的高分作文,欣賞和借鑒優秀作文的長處,發現自己與其他人的差別;或者是此次寫作中出現的問題針對性講解。在這樣短促的作文教學下,寫得好的同學下次還是寫得好,認為寫作難的同學下次還是不會寫作,對提高學生整體的作文寫作成績和寫作思維鍛煉效用不強。
(二)學生缺乏高考作文的寫作認知
有的學生對于寫作文比較頭疼,不知道從哪里下手,往往是先下筆,寫到哪里算哪里,在保證結構清晰和大方向正確的情況下進行內容填充,描寫、抒情齊上陣,典故、成語盡量用,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往往給人“拼湊”的感覺,思想感情表達和文章題意突出停留在表面,較難躋身于高分作文行列。但是在平時的閱讀理解讀后感或日記寫作中,又可以明顯感覺到學生寫的內容是有個人特色和情感體現的,在邏輯表述方面也比較順暢,感性與理性兼有。對比日常寫作的豐富、生動、有趣,高考作文寫作就顯得蒼白無力、空洞生硬。引導學生以日常寫作的理性思維來看待高考作文是高三語文教學是重要方向。
(三)低效的課堂提升方式
高三作文分數在科目總分中占有較大比例,所以學生也比較重視和關心作文分數和閱讀素材的累積,但是因為高三是重要的復習和沖刺階段,學生所能利用的完整時間相對較少,高考作文字數要求一般是800字左右,相對要花費30—45分鐘集中寫作,所以學生在平時可以獨立寫作的機會較少,一般都是通過模擬考試和階段考試等重要考試進行寫作練習。另一方面,在高三作文訓練中,多是老師給出一個往年的高考題目,讓學生先寫作,然后進行分析和整理,不能針對性地解決個別學生的具體問題,對寫作方向和邏輯思維的訓練效果不大。
二、提升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措施
(一)突破表面,深度挖掘和整理
老師應該了解學生的情感需求和思考方式,調動學生語文寫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作文主題思想范圍內引導和點撥學生開動大腦,結合歷史文化知識和現下的時政熱點,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對于開放性的題目,選擇自己擅長的方面進行深層次拓展,以“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視角去審清題意,理性構思和下筆,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和表現方式。
比如:在材料作文“觸動心靈的故事”導寫中,幫助學生分析材料,提取和整合有用信息。作文寫作中給出了六則材料,一是碰壁的姑娘收到了網上陌生人的安慰;設計師林鳴和他的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完成港珠澳大橋設計;三是寢室學生挽留宿管阿姨;四是云南小伙崔慶濤在收到到大學通知書前在工地打工幫助家人減負;五是公交調度員王剛借助網絡幫助賣紅薯的老人;六是軍事測繪員張民用腳步丈量出來的我國軍事地圖。在這次指導中,老師首先解讀材料中的熱點事件,引導學生挖掘每個材料中包含的“觸動心靈”的精神品質,看到平凡事件下的人性光輝,然后進行歸納和整理,總結出材料中主要的“觸動心靈的品質”。例如:忙碌生活中總有一股溫暖人心的力量,陪伴、支撐人們走下去;在內外環境都不利的情況下,一種與生俱來的責任擔當和家國情懷的突破險阻的支撐;不論社會角色是什么,任何時候都要有堅守與擔當的自覺和自信。材料分析即通過現象看本質,立意即立足于深度分析開展寫作,老師在此次引導中幫助學生深挖材料,明確寫作角度,建立整體框架,讓學生有確切的寫作方向。
(二)打破單角度立意,進行多維度創新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和互聯網的應用,學生可以運用網絡獲取和選擇更多的知識,在視野上更加開闊,思考問題不在局限于一個方面,而是會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可見豐富多樣的訊息和便捷的生活方式已經悄悄地改變著學生的思維方式,使其能更理性地看待社會和周邊事物。高三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模式,但是如何將其運用在高三作文寫作上,需要老師在學生對材料進行分析和立意時,引導學生從關鍵詞或關鍵觀點開展多維度探索,結合時下熱點、資訊和觀念,從材料中濃縮主旨,但是又不拘泥于材料,從小角度、相反的角度、另類的角度創新立意方向,讓自己的文章更具個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