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懿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步伐的逐漸加快,各大學科都開始注重學生的德育工作。而音樂屬于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音樂教師應當對學生開展德育工作,將音樂教材中的德育內容提煉出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由此文章將在客觀闡述當前小學音樂教學的實際狀況、在小學音樂課堂中融入德育的必要性和優勢的基礎上,分析日后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音樂;德育;必要性;滲透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6-17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33-0081-02
當下,有關德育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滲透工作,一直是廣大教師、家長關注的話題。特別是在我國大力推行素質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對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將德育和小學音樂教學密切結合,對學生日后素質提升、實現多元化發展極為有利。至于究竟怎樣科學合理地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具體細節將在后續工作中逐步延展。
一、當前小學音樂教育的實際狀況
音樂教育形式原本就是豐富多元的,這也是一直以來其受小學生歡迎的原因。而目前我國已經步入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的新時代,音樂教育的地位進一步得以提升,并且急需和德育進行交互式融合。當下小學音樂教師的重大使命,便是在熟悉和貫徹教學要求、讓學生在學習音樂課程的同時受到更多的德育,糾正其平常生活中的不當思想和行為習慣,從而極速地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
小學音樂教育呈全面發展態勢,在引入新教育理念、新教育技術、新教育手段的同時,也在不斷擴大影響力,發揮更多的教育價值。雖然教學實踐課題的延展工作正在加緊落實,但德育的開展仍呈現出很多問題:一是德育未能與音樂教材、教育資源有效融合,達到良好的配合;二是現階段音樂教育的方法和模式雖然多樣豐富,但并未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三是德育與音樂教育的割裂感比較強,很難無縫連接,容易讓學生產生錯位感。面對實際問題或困難,小學音樂教師除了要進行教育創新外,還要落實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充分認清德育與音樂教育融合發展的必要性,從德育的優勢入手,加快小學音樂教學發展的進程。
二、在小學音樂課堂中融入德育的必要性
在世界各地,德育都被當作不可或缺的教育內容。柏拉圖作為教育學家,對德育就極為重視,主張引領學生實現德、智、體、美、勞多方面協調性發展。而赫爾巴特認為,如果平常教學中缺失德育,那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由此看來,在小學各學科中兼顧德育的確至關重要。
而音樂學科本身就注重激發學生的情感表達欲望,所以說,音樂教師可以考慮結合這類特征來對學生開展德育工作,引領他們朝著多元化和全面性等方向發展。而為了令小學生與音樂情境產生更強的情感共鳴,就需要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征和興趣愛好等篩選富有針對性的音樂作品,同時將德育自然地融入其中。這樣一來,便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集體意識,促使他們朝著更加長遠的方向發展。由此看來,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入德育,意義的確十分重大。
三、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入德育的優勢
(一)教材內容方面
小學音樂教材中的內容,都是基于小學生的身心特征和認知基礎等專門設計的。除此之外,音樂教育亦是加強美育、德育效果的重要途徑,將德育和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交叉融合,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使他們多發現生活中好的一面,積極地對待身邊一切的人、事、物,促進德育在整個小學音樂教學中的貫穿滲透。
(二)支持平臺方面
小學音樂教學的方式相對靈活和多元,這正為后續德育的滲透提供了良好的適應平臺,確保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個性特征和音樂學科的特點,將德育自然且深入地滲透到課堂之中。小學生天生活潑好動且充滿獵奇心理,一名優秀的小學音樂教師應當充分發揮音樂學科的娛樂性,配合多元化和生動性的情境演示,對學生進行不同深度的品德教育,從而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
另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還具備先天的直觀優勢,表現為音樂情感表達方式比較直接,方便直觀地檢驗和評價對學生的教育成效。基于此,教師應當靈活設計和呈現不同類型的音樂意境,并基于此進行德育滲透,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跟唱中細致地把握當中蘊藏的德育內容。
四、日后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
基于以上討論,不難發現,德育對小學生良好素質的培養有著重要意義,它能充分發揮音樂學科的教育價值,也能讓小學教育在教育引導和教育影響上起到全面帶領、針對性教學的作用。現階段,小學音樂教學還需要立足于問題,透過問題或困難,找到科學的發展路徑。下文將提出在未來小學音樂教育中滲透德育的若干辦法。
(一)在備課期間進行德育要素整合
小學音樂學科在滲透德育方面有著諸多優勢,所以說,一名合格的小學音樂教師應當持續深入地挖掘音樂教材中的諸多德育內容,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德育的作用。而一切目標達成的基礎,則在于做好前期的備課工作,并在其中有序地加入一系列德育素材。客觀來講,小學音樂教材中包含諸多適用于德育的內容,教師在備課時要標注好這些內容,確保在后續課堂教學中進行集中講解,督促學生將此作為規范自身行為的準則。
例如,在進行《咱們從小懂禮貌》備課時,教師就要緊緊把握其傳遞的思想道德理念,還有音樂本身朗朗上口的節奏和優美的旋律,力求結合這些要素來完成后續教學指導,進而幫助小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除此之外,還可以拓展教育平臺。比如,搜集網絡上的青少年歌曲,為學生創作歌單,讓學生傳唱。時間長了,還可以設置專門的主題,或表達愛國主義的,或展示公益愛心的,抑或表達嚴于律己的等,適合學生演唱的歌曲愈來愈豐富,學生就能夠了解、接觸到更多的德育元素。大多數少兒歌曲都是具有正能量的,這些正能量恰好是德育工作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實踐價值很高。因此教師要注重對此類資源進行挖掘與使用。
(二)在課堂中配合多元化的教學形式來加深德育滲透
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形式比較豐富,不僅包含基礎性的唱歌內容,還包含舞蹈、欣賞、音節辨識等內容。這樣做的目的是引導小學生全面地認識音樂和學習音樂,進一步提升他們的音樂素養,健全他們的思想體系。而在此期間,自然地滲透德育,可以幫助學生在學會演唱不同歌曲的同時,明白背后隱藏的傳奇故事和創作者加入的特殊情感,從而對整個音樂作品有更詳細的理解和更熟練的掌控。
例如,在進行《我愛北京天安門》《義勇軍進行曲》等愛國主義的歌曲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預先向學生闡述一些有關這些歌曲創作的歷史背景,并配合收集到的完整素材來引導學生去把握創作者當時的情感和想要表達的內涵。隨后,再結合現實進行適當的延伸,令學生學習和傳承前人偉大的精神,促進德育的全面發展。久而久之,小學生就會在熟練掌握各類音樂基礎知識的同時,明白當今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更好地規范自我,學會艱苦奮斗。
(三)隨時精準性地把握德育的機會
想要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全面和有效地滲透德育,必須把握好一切可以利用的時機,唯獨如此,才可以引起學生的關注,持續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除此之外,小學音樂教師還需要掌控好教學的節奏,即不能一味地向學生灌輸道理和思想,而是要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心領神會、深刻理解知識。對于德育,教師可以結合音樂作品中的故事來展開,如《黃河大合唱》,這首歌是表現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英勇斗爭、不怕艱辛和困難,最終獲得勝利的愛國主義歌曲,教師以這首歌為主題背景可以找到很多紅色故事。教師向學生講述故事,延展德育內容,讓學生從中獲得感悟,并把這種感悟傾注在音樂表達上。二者相互促進,從而幫助教師順理成章地開展德育工作。
又如,在迎接國慶節之際,教師可以考慮帶領學生進行合唱排練。須知合唱對集體合作性有著嚴格的要求,而小學生作為合唱的成員,其自我表現如何自然會對整個隊伍的合唱質量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教師應當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有側重地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讓他們在今后的合唱訓練中注重演唱細節,避免引發錯誤。另外,可以考慮多組織學生去排練一些話劇,豐富他們課外活動的形式,這有利于他們在排練過程中互幫互助,促進德育的深入滲透,并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大幅度提升。
由此可見,德育工作與音樂教育的配合是需要一定條件的:首先,學生要對學習感興趣、有耐心去傾聽;其次,教師要適當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德育與音樂教育內容有機結合;再次,教師應在恰當的時間滲透德育,使得德育與音樂教育可以更好地融合。
五、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教育改革進程也全面加快。為了滿足現代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規范要求,需要重視對小學生的品德教育。特別是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有必要挖掘一切可利用的素材,再配合備課、課堂講解、課外活動組織等途徑,來引導學生積極接受音樂教育和德育改造。長此以往,將會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學生的情感認知,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和責任感,為日后他們實現綜合性和多元化發展等目標提供必要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馮 熳.新課程下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新課程·小學,2018,19(1):137-148.
[2]李曉青.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4):41.
[3]鄭全貴.新課程語境下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合德育[J].新課程(上旬刊),2019(4):251.
[4]張 沙.音樂喚醒沉睡的道德——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教育信息化論壇,2019,3(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