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審美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挖掘和提煉教材中的審美教育元素,讓學生感知美的存在,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應當精心組織好審美體驗活動,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形成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并反作用于閱讀活動,進而引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閱讀教學;小學語文;審美教育;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81-0018-03
【作者簡介】何裕琴,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第一實驗小學(江蘇海門,226100)副校長,高級教師,南通市語文學科帶頭人,“南通市中青年名師吳建英工作室”成員。
語文教學有別于其他學科,最大的特點即自身的母語之美。它用學科獨有的文化特點與審美情趣,催生著學生的語言發展、審美眼光、家國情懷。基于學科特點,教師理應發揮學科優勢,充分挖掘教材的審美教育元素,創造豐富多樣的審美體驗活動,讓學生經歷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從而培養審美情趣,提升審美能力。
一、引導發現,培養審美眼光
朱光潛先生認為,美必須以客觀事物作為條件,此外加上主觀的意識形態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翻看教材中的選文,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美育內容。在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幫助學生通過閱讀、理解、想象等方法去發現文本之美,享受閱讀之樂。
1.品語言之美。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獨有的語言風格和行文特色。讀悟精彩文章,學用精妙語言,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在日復一日的“學用”中被潤澤。語言之美,也許美在動詞連用,也許美在副詞修飾,也許美在詞語的新鮮感,也許美在修辭的恰到好處。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靜下心來,進入文本,真切感受語言之美。
統編語文教材二上《我要的是葫蘆》一課中,第一自然段中一系列的動詞用得特別精彩。“葉子”“花”的生長用了各不相同的幾個動詞。“葉子”是“長滿”“,花”是“開出”,而“小葫蘆”則用了“掛”。這樣的表達,既用詞準確,又避免了重復無趣。二年級學生的語言學習正處于從“詞語積累”向“句子表達”過渡的關鍵時期,筆者抓住課文中的動詞,讓學生通過“圈一圈、讀一讀”的方式感受葫蘆的喜人長勢,體會語言表達的精準。接著,放手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仿照課文的表達,用“長滿”“開出”“掛”進行遷移運用,說說絲瓜的生長。這樣的品讀過程,增強了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悟情意之美。
人的全面發展和人格的完整性是審美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出發點和歸宿。語文學科審美教育的意義在于關注其學科工具性的同時,讓學生聽到文字背后作者所傳遞的思想和情意。
統編語文教材五上《少年中國說(節選)》一課的第二自然段,從“紅日初升,其道大光......”開始,一組組句子氣勢恢宏、朗朗上口。這些句子妙用修辭,恰到好處地實現了情感表達的鋪陳。這樣的文字,給學生的是一種酣暢淋漓的熱血之美,一種蓬勃向上的力量之美。透過文本,學生得到的是超越文字表象的一種生活價值的美的追尋,一種民族的精神與擔當,一種生存態度的追問與思考。
3.感結構之美。
名家大作,言意之外的結構,是文章思路的外化,往往會恰到好處地服務于內容。關注結構,學生在驚嘆作者構思之妙的同時,更能提高謀篇布局的能力。
讀統編語文教材五上《父愛之舟》,不難發現作者在結構安排上的兩個特點:一是以倒敘的方法,從夢境切入,按時間順序回憶了父親船來船往中,用擔心、關心詮釋點點滴滴的愛與關懷;二是圍繞父愛,以姑父的小船為線索,串起了若干件父親為“我”做的事,層層深化。這樣的結構,既有并列的畫面鋪陳,又有縱深的主題推進,就像一圈圈漾起的漣漪,帶動作者更多情感的濃烈擴散。席勒說“:若要把感性的人變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徑是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審美,就是主體以感性觀照的方式對審美對象展開的直接感性把握,既是一種主體發現,更是一種內心認同。
二、設置情境,喚醒審美體驗
在發現美的過程中創造美,是語文學科審美教育的意義之一。教學時,教師可以進行情境創設,讓學生在情境中接受美的熏陶,感受美好意境,培養和提升審美能力。
1.情境營造。
情境教育創始人李吉林老師在《為兒童的學習——情境課程的實驗與建構》一書中提出,“意境說”是中國文藝理論的經典,博大精深,蘊含著東方意韻和審美情趣。為兒童營造合適的學習情境,能很好地幫助學生在審美體驗中實現主動積極的素養成長。
以漢字學習為例,悠久豐富的字源字理,復雜多樣的偏旁部件往往是兒童學習的障礙。營造一種漢字學習的特別情境,對于初識漢字的兒童來說,是極有意義的。筆者推薦學生看《漢字宮》等大型電視藝術教學片,還借助電教媒體制作漢字教學微視頻,讓學生在各種有趣的情境視頻中感知漢字的演變和發展,在尋根問源的基礎上準確理解識記。除了視頻情境,教師也可以用語言、音樂、畫面創設情境,用情境渲染,激活學生的認知,豐富他們的審美。
2.情境參與。
情境教學是理想課堂的途徑和有效手段。課堂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讓他們在情境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
統編語文教材一下《要下雨了》是一篇科普童話。學生要理解“蜻蜓為什么低飛”是有一定難度的。于是,筆者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整堂的學習時,戴起頭飾,化身小燕子、小魚、小螞蟻。在有趣的情境對話中,學生借助小兔子的所見所聞,輕松地了解了蜻蜓低飛的原因,知道了下雨前小魚、螞蟻不同于往常的特別表現,并認識了一大批動物界的天氣預報員。
情境參與,讓課堂變無趣為有趣,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其結果必然是深刻又難忘的。
三、親歷探索,獲得審美實踐
按照皮亞杰認知發展心理學的觀點,小學階段的兒童多處于由前運算階段向具體運算階段的成長變化過程,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教師要盡可能為學生創造審美實踐的時機,鼓勵他們在自主體驗中獲得參與創造的快樂,獲得審美能力的發展。
1.體驗實踐。
親歷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體驗的過程,是領會知識的美、體會思考的美、分享創造的美的過程。
寫字課上,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一些偏旁、部件的卡片,在“擺一擺、拼一拼”中強化對生字結構的記憶。這些游戲不僅能幫助學生準確快速識記,更能幫助學生在活動體驗中感受漢字的結構之美,一舉多得。置身于審美實踐中,學生趣味盎然、樂此不疲。
2.體驗創造。
在漢語拼音教學時,b、p、q、d因為外形相似,歷來是學生拼讀與書寫的難點。于是,筆者請學生觀察每個字母的外形特征創編順口溜。“聽廣播,拉天線,先拉天線再廣播,bbb。”“畫面鼓,打大鼓,打打打,ddd。”“寫個小9像氣球,大氣球,qqq。”......這樣的創編活動,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的審美觀察、審美想象、審美表達都得到極大的提升。
語文學科的審美教育不能以概念、邏輯進行分析推導、說理說教。教師要通過種種美的形象、意境,潛移默化地讓每一個學生在感知、體會、想象和實踐體驗中實現學科審美能力的發展,促成語文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