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童話故事中的反復結構具有增加故事趣味、突顯故事結構、豐富故事情節等表達效果。童話故事中的反復結構對落實語文要素有著重要的教學價值。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借助反復結構,培養兒童的朗讀能力、整體感知能力,促進兒童語言的積累,引導兒童展開想象與表達,全面提升語文素養。
【關鍵詞】童話文本;反復結構;教學價值;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81-0023-03
【作者簡介】章婧,南京市鳳凰花園城小學(南京,210036)教科室主任,一級教師,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
童話作為最具兒童文學特色的一種文體,在濃厚的趣味中無聲地向兒童傳遞真善美,對兒童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因而,童話被作為一種重要的文體引入統編語文教材中,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在童話故事中,反復結構是最常見、最經典的結構。統編語文教材中選用的童話故事大多采用了反復結構,從文本表達和兒童閱讀的角度來看,反復結構使童話易于講述和表演,能夠增強童話故事的趣味性。反復結構使童話故事的結構外顯,文本的形式更加醒目,敘事過程更加清晰,兒童能夠很好地把握童話故事的文脈。另外,反復結構避免平鋪直敘,節奏鮮明,易于朗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反復結構的教學價值,優化教學策略,借助反復結構,幫助學生全面提升語文素養。
一、培養兒童的朗讀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明確指出:“各學段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鼻曳磸徒Y構的童話課文課后均提出“朗讀課文”的學習要求。因此,教師要把朗讀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借助童話課文的反復結構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
1.字詞反復促認讀。
反復結構使大量生字隨著情節的反復,多次呈現在學生面前,字詞的復現有利于促進學生對字音、字形的記憶,從而識好字、讀好書。除了生字這一朗讀的“攔路虎”以外,長句子也會影響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童話故事的反復結構往往在課文的關鍵語句上進行反復,對學生讀好長句子、重點語句有很大的幫助。如在統編語文教材一下《動物王國開大會》一文中,大會通知就是信息量非常豐富的長句子,故事巧妙地通過情節反復將長句子四次分解,像疊羅漢一樣,將短句逐步加長,降低了朗讀難度,增加了朗讀趣味。
2.情景疊加悟情感。
體會角色的情感變化,讀出人物說話時的語氣是朗讀指導的重要方法。童話故事的反復結構在言語表達上是雷同的,在情感上能夠實現疊加效應。如統編語文教材一下《小壁虎借尾巴》中的小壁虎三次借尾巴,每一次都滿含期待,但每一次都很失望。最后,他“心里很難過”,這份難過是三次沒有借到尾巴積累起來的情感。隨著反復結構的推進,故事中情感的渲染力越來越強。
3.情節比較品變化。
童話中的反復結構在文章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并不是一味地重復,而是緊扣文章主題進行反復。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反復之處的語言、動作、神態、環境等進行反復朗讀,細品反復結構發揮的作用,發現漢語言的智慧與魅力。如在統編語文教材二下《青蛙賣泥塘》這篇童話課文中,青蛙在賣泥塘的過程中,聽了大家的建議,動手改變泥塘,他的吆喝聲也在悄悄發生變化。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反復結構中內容的微妙變化,走進角色內心,讀出故事的趣味。
二、提升兒童的整體感知能力
葉圣陶先生曾說:“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遍喿x教學要提倡整體感知、整體把握,將文章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把握文章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之間的聯系,而不能脫離文章整體,單純就句子學句子,就段落學段落。統編語文教材中反復結構童話課文的編排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
1.看連環式插圖想故事。
反復結構的童話課文大多配有與故事情節相關的多幅插圖。如統編語文教材一下《棉花姑娘》一文中,有棉花姑娘分別向燕子、啄木鳥、青蛙發出請求的插圖;《小壁虎借尾巴》中的小壁虎向小魚、老牛、燕子借尾巴,也都有相應的插圖呈現。學生按照插圖的順序就能聯想到故事中反復的情節,故事的內容就在腦海中了。
2.拎出詞語抓文脈。
有些童話課文的課后練習中給出了一串表示情節發展的詞語,這些詞語串起了故事的發展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這些詞語把握文章的脈絡。如統編語文教材二下《蜘蛛開店》課后練習中出示的詞語,清楚地表達了蜘蛛三次更換招牌的開店經歷;統編語文教材一下《要下雨了》一課課后的詞語按照故事的發展順序,像踏石過河一樣,一步步引領學生了解故事的梗概,文脈一目了然。
3.抓主問題看全貌。
反復結構的童話課文的課后練習常常結合課文中的反復情節提出主問題,旨在引導學生了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或主要事件,通過一個問題概括整篇課文的主要內容,聚焦故事核心。如“小壁虎都找誰借過尾巴?”“猴子下山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教師可以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提出這些問題,讓學生把握全文,長文短讀,也可以在教學總結時提出主問題,幫助學生回顧、梳理故事情節。
4.填情節梳理線索。
到了中年段,反復結構的童話課文在課后練習中出現了填寫圖表的練習。以圖表的形式呈現課文的反復情節,能夠幫助學生理出故事的線索。如統編語文教材三下《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一課的課后練習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填寫表格,再借助表格復述這個故事”。學生在填寫表格時能夠發現課文反復結構的寫作特點,并在梳理的過程中為復述或習作做充分的準備。
三、豐富兒童的語言積累
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文質兼美,不僅意趣盎然,而且文辭生動優美。因此,語文教材是學生感知語言、品味語言、積累語言的優秀范本。童話課文中的反復之處常常是文本情節和言語最精妙之處,在遣詞造句上往往更具匠心。抓住反復之處語言表達的特點,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感知、理解和運用語言,從而實現語言的積累。
統編語文教材二上《寒號鳥》通過反復結構渲染了寒號鳥在夜晚寒冷難耐的氣氛。文中“寒號鳥凍得直打哆嗦”“崖縫里冷得像冰窖”等表達十分形象。課后的練習設計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用“凍得直打哆嗦,熱得直冒汗......”“冷得像冰窖,熱得像蒸籠......”讓學生照樣子說一說,引導學生在遷移運用中積累這一語言形式。學生從關注故事內容走向關注語言表達,感受漢語言的魅力。
反復結構還可以幫助學生習得句式的表達方法。如統編語文教材二上《霧在哪里》的課后練習要求“讀一讀,照樣子說一說”:霧把大海藏了起來。無論是海水、船只,還是藍色的遠方,都看不見了。課文中的反復環節為這一句式的練習提供了范例。按照范例,學生能夠很好地仿寫。如“霧把天空藏了起來。無論是太陽、白云,還是藍色的天幕,都看不見了”。
孔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教師應借助反復結構引導學生發現語言形式的妙處,在模仿和遷移中實現語言的積累。
四、促進兒童的想象與表達
皮亞杰的兒童思維發展階段理論表明,在小學階段,兒童的思維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因此,小學階段是培養和發展想象力的最佳時期。反復結構的童話故事容易記憶,便于推測,有助于學生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高。
1.找到想象的切入點。
教師要引導學生熟悉故事內容,找準想象力的切入點。教材中結合童話故事的反復結構練習想象的問題設計很常見。如《霧在哪里》的課后練習要求說說“在你的眼里,霧又是什么呢?”《蜘蛛開店》課后提出“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展開想象,續編故事,講給大家聽”。《青蛙賣泥塘》的課后選做題為“青蛙最后吆喝了些什么?如果向同學推薦一樣東西,如一本書、一種文具,你會說些什么?”想象練習的切入點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有的要求仿照教材拓展,有的要求提出自己個性化的見解,也有要求進行改編的。抓住想象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練習,適時進行個性化的自由表達。
2.搭建表演的展示臺。
每個兒童都是天生的表演家。角色扮演不僅能使學生感受到童話的樂趣,也為他們練習口語表達提供了契機?!缎”诨⒔栉舶汀泛汀肚嗤苜u泥塘》等課文的課后練習都提出了“分角色演一演這個故事”。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將口語表達與動作、表情相結合,讓故事鮮活起來。反之,角色表演又能促使學生在想象和表達中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
童話中的反復結構看似簡單,實則意味深遠。教師要透過童話五彩的外衣領略編者的意圖,找準反復結構與語文要素之間的連接點,幫助學生全面提升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