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禮冬
摘 要:中職學校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陣地,如何很好地將工匠精神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是中職學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首先解讀了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產生的背景,分析了中職工匠精神培養與思政教育融合方面存在的問題,闡釋了中職工匠精神培養融合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中職學校工匠精神培養和思政教育工作有效融合的路徑。
關鍵詞:工匠精神? ? 思政教育? ? 中職學校
早在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一詞一直是近幾年民眾普遍關注的熱詞之一。在素質教育發展的背景下,國家教育部門對中職學校人才的培養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即在對中職學生的教育中,不僅要重視思政教育,還要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職業教育肩負著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任務,理應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崇尚精益求精,為國家培育眾多具備工匠精神的應用型人才。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習總書記在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然而目前,仍有不少中職學校思政課空洞、乏力,學生的思政水準與本身的技術能力明顯不相符,究其原因,與這些中職學校忽視了將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有很大關系,因此,中職學校必須將工匠精神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以滿足新形勢下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一、中職學校工匠精神培養與思政教育融合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對工匠精神培養的認識不足
大多數中職學校在教學中更注重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認為學生只有提高了專業技能水平就可以更好地就業,至于工匠精神的培養變成可有可無。這導致學生在畢業后工匠精神的意識差,很難發揮自身的價值和作用。
(二)未能很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中職學校學生的學習熱情本身就不高,對思政教育更是缺乏積極性,有些學校在管理學生方面以罰代教,未能夠深刻領會和踐行“立德樹人”之教育之根本。
(三)工匠精神培養與思政教育相分離
有些學校對工匠精神培養和思政教育工作也在認真地抓,但效果不好。究其原因,是將二者割裂開來,未能進行有機融合,未形成教育合力。
作為承擔向社會輸送大量應用型人才任務的中職學校,通過將工匠精神培養融入學科教學,將工匠精神傳播到每位學生身上,可以讓其發揚光大。而思政教育不但可以在思政課中實施,也應該落實在各學科教學之中,還可以融入到平時開展的各項活動之中。因此,以學科教學為紐帶,工匠精神培養與思政教育可以很好地融合,達到提升中職學校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二、中職學校工匠精神培養融合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中職思政教育需要加強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
許多企業為了追求效益降低了對人才的要求,忽視了職業精神。中職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主陣地之一,只注重對學生的技術和經營能力的培養,對職業精神的培養則處在缺失的狀態。隨著工匠精神的提出,讓許多企業意識到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注重職業精神。中職思政教育承擔著培養學生職業精神的責任,從企業的角度來說,職業精神的核心就是工匠精神。
(二)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群體打開成功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而思政教育是教育之魂,是中職學校必修課程之首,工匠精神培養離不開思政教育。
(三)時代的發展需要強化思政教育
早在2016年,培養工匠精神的觀點就已經提出,并在各中職學校中大力倡導和踐行實施。而在十九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多次強調,要求各個學校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做好思政教育工作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政治修養,還能促進學校的發展,要在黨中央的指導下,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校。同時各中職學校職能部門在開展思政教育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積極開展個性化教育。可見強化思政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求。
三、培養工匠精神和中職學校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具體路徑
(一)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長期以來,中職學校的培養模式主要以就業為主,兼顧對口單招,過分強調專業知識傳授與技能水平的提高,對學生素養的培養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職業素養的缺失,無論是工匠精神的培養,還是思政教育工作均是薄弱環節。因此,中職學校必須盡快轉變教育理念,將工匠精神的培養和思政教育工作融入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要打破社會和家庭傳統的“重學歷、輕能力”的理念,大力宣傳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類型教育的理念,只有將思政教育、知識傳授、技能培養、工匠精神培養等諸多方面融為一體,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二)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
學生在中職學校進行專業技能學習時,構建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氛圍可以使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合。學校可以圍繞職業教育特色、學校特色的要求,對學校整體景觀、區域功能劃分等進行規劃設計, 為工匠精神生根發芽提供優秀的文化土壤。同時,中職學校可以與企業進行合作,邀請優秀的工匠師傅定期開展講座與學生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開展職業技能大賽等, 讓學生在了解企業工作狀態的同時培養職業精神。除此之外還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在教學中可以開設專業教育、創新性思維等基礎性課程,讓學生潛移默化的認識到工匠精神在提高專業能力中的作用。
(三)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與學科教學進行有效結合
中職學校學生的思政教育教學內容與工匠精神的含義有許多相似之處,教師在進行思政教育教學時需要深入研究工匠精神含義及思政教學內容,將二者有效融合起來,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做到知行合一。
(四)提高教師對工匠精神的重視度
工匠精神的培養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離不開教師對于工匠精神的正確認知。教師是課程的主導者,只有教師增強對工匠精神的研究,才能讓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工匠精神,從而對學生產生一定影響。教師需要深入學習工匠精神,分析工匠精神與專業知識、思政教育的共同點,并以此制訂科學的教學方案。比如在進行思政教育理論知識教學時,不僅要講解現階段各項政策方針,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講解思政教育時穿插講解與工匠精神有關的知識,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意識。同時,也應加強教師職業素養的培養,建立教師職業素養標準和評價體系,規范和提高教師素質,讓教師更好地指導和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積極開展思政教育工作。
綜上所述,將中職學校學生思政教育與工匠精神有效融合是社會重點關注的事情,我們對中職學校學生進行教育時要不斷探索如何將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有效融合。中職學校在教育方面上必須及時進行改革創新,在培養專業技術的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將思政教育與工匠精神有效融合,培養出符合國家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任力慧.淺談中職思政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J].考試周刊,2018(61).
[2]王穎娜,申承林.職業人格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礎和關鍵[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1).
[3]張陽,張志祥.工匠精神融入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31).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中等專業學校高新區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