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嵐
摘 要:高職院校舞蹈專業課程教學通常以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為主要目標,對學生展開舞蹈理論知識、實踐技能的教育,加強學生舞蹈創編、表演與演出的能力。文章從舞蹈人才綜合能力的培養方面著手,圍繞多元智能教育理論,對高職舞蹈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舞蹈理論教學、課堂演練、課外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改革創新方案,以推動學生身體素質、思維能力、專業表演技能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職舞蹈;教育教學改革;多元智能理論
20世紀8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促進個體智能協同發展的“多元智能理論”。該理論指出個體身上存在相對獨立的多種智能,包括語言智能、節奏智能、數理智能、空間智能、動覺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這些智能對社會生產創造、實際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針對高職舞蹈專業課程的教學,通過多種教育內容、教學模式的完善與創新,加快學生理論知識、情感認知、專業技能等智能素養的提升,促進舞蹈課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一、多元智能理論內容概述
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家霍德華·加德納在《智力的結構》一書中指出,人類通常包括七種彼此相互獨立的智能,這些智能以多種方式存在于大腦智力中,多種智能在每個人身上有不同組合,表現出不同的語言邏輯、外在行為。
一是語言智能。語言智能指的是個體聽、說、讀、寫的能力,如利用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表達自身想法的能力。在這一智能實現的過程中,通常需要將多種單詞、音韻、語義及句法進行結合,對語言的內容、結構、修辭等進行合理規劃設計,這樣才能獲得語言告知、信息記憶或說服他人的效果。
二是數理邏輯智能。數理邏輯智能包括假定能力、邏輯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等,通常存在于數字或數學計算的情境,可以完成不同事物之間關聯性的類比、對比與運算。某些個體對數學抽象概念、邏輯關系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可以通過自身邏輯思維的開發利用進行一系列數理運算、邏輯推理問題的解答。
三是身體動覺智能。動覺智能是利用大腦控制身體技巧的能力,包括身體速度、力量、彈力、敏捷程度、平衡協調性等。
四是視覺空間、音樂節奏智能。視覺空間智能是對空間內形狀、形式、色彩、線條以及不同要素之間關系的記憶能力,或者對多種要素重新組合的立體空間再造能力。音樂節奏智能則表示個體對音樂旋律、節奏、音色、音調、音程、音階或聲部的敏感性,以及使用多種音樂元素作曲、演唱和演奏的能力。
五是自知自省、交往交流智能。自知自省智能是自我脾性、情緒、意向、動機的認知能力,而交往交流智能則表示個體的社交互動、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兩種智能一內一外反映出個體日常行為的能力。
二、多元智能理論與高職舞蹈教育的關聯性
將多元智能理論引入高職舞蹈課程教育,主要通過自知自省、交往交流等智能理論的教育,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由教師引導學生,了解自身的學習動機、情緒態度等心理特征。首先,多元智能理論肯定不同于學生的多元能力,也就是說不再將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是否擁有智能的唯一標準,而是提倡通過觀察、交談、人際互動等方式,了解、挖掘與開發不同學生的潛能,適應學生身心發展,以此為依據制定差異化的舞蹈課程教育教學內容,所以多元智能理論注重后天多方面智力的培養,而不是先天天賦的自然應用。其次,利用多元智能理論的語言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音樂節奏智能等,在舞蹈課程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語言表達和交流能力、空間感受能力、身體素質以及音樂旋律和節奏感受能力的培養。其中身體動覺智能、音樂節奏智能等的引入,對高職舞蹈課程教育教學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不同學生身體軟開度、速度、力量、敏捷程度、平衡協調等要素的差異大,而且舞蹈表演過程中的空間感、音樂感受力也不同。教師在高職舞蹈課程教學中,可以先了解各個學生的智能組合,再針對個體差異制定多元化的舞蹈教育方案,引導學生開展舞蹈理論學習、深化舞蹈實踐經驗,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促使學生在舞蹈表演中擁有正確的自我認識與評價,這樣能夠使舞蹈課程教育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目前高職舞蹈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高職舞蹈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單一。從當下不同高職院校舞蹈課程教育的現狀來看,仍舊以大班授課、灌輸講授教學為主,難以滿足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的實踐需求。在這一舞蹈課程教學情境下,學生課堂學習的參與積極性較低,較少針對某一舞蹈動作進行自主探究、實踐演練學習,不能達到舞蹈教學、創編與表演的發展目標。
第二,高職舞蹈課程教學中學生的多元智能難以發揮。高職舞蹈教育長期以專業理論知識教學為主,缺乏可供學生實踐的學習環境,學生自身的語言、視覺空間、身體運動與音樂韻律等智能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與發揮。對于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的舞蹈教學,往往采用“口傳身授”的傳統教學模式,缺乏互聯網多媒體教學手段、課外教學資源的應用,學生在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內,僅僅能夠完成基礎舞蹈理論知識的學習、理解,很少有機會參與到舞蹈實踐、藝術表演中,學生潛在的多元智能有待于進一步激發與展示。
四、高職舞蹈教育教學改革中多元智能理論的應用策略
(一)依托自我認知智能理論,因材施教開展舞蹈課程
多元智能理論中對于個體發展的多元化、差異化思想,可以被用于高職不同學生的舞蹈課程教學中,針對不同舞蹈基礎、身體素質與學習狀況的學生,采取自我認知智能,進行舞蹈基礎理論、思想道德觀念的教育教學,在了解自身優缺點的情況下,設定切合實際的人才培養目標,引導學生加強對自身能力的洞察、認知和反省。圍繞自我認知智能理論,創設符合學生發展的多樣化教學情境,包括言語表達、數學邏輯思維、身體素質訓練的教學情境,帶領學生參與到舞蹈學習中,注重對其理論知識、舞蹈實踐技能的層次化教學。
(二)借助身體動覺智能推進舞蹈課程創編、表演教學
高職舞蹈課程作為一門藝術表演的學科,舞蹈演練、項目演出實踐應成為舞蹈教學關注的主要內容,也應是學生舞蹈學習努力的主要方向。將身體動覺智能理論引入高職舞蹈教學,開展舞蹈“創編+演練+演出”的綜合性實踐教育,使學生能夠靈活、熟練地掌握自身的身體結構,在不同舞蹈動作的表演中,保持身體速度、力量、平衡的協調發展。如少數民族舞蹈課程教學,包括云南傣族“孔雀舞”、苗族“蘆笙舞”、哈尼族“棕扇舞”等,要先進行學生身體素質、基礎動作的培養訓練,再強化民族舞蹈特殊動作、儀式形態的指導和演示教育,帶領學生參與課堂舞蹈實踐、課外表演活動,最大限度發揮其身體智能,提高舞蹈動作的連貫性、協調性。
(三)利用視覺空間、節奏智能完善舞蹈教學形式
高職舞蹈課程中身體動覺形態的自由表達,要通過對學生視覺空間、音樂節奏智能的挖掘與培養,才能夠不斷提高舞蹈表演的藝術表現力。正如加德納在《智力的結構》中提到的,藝術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個體的創造力。因此教師在高職院校舞蹈教育教學中,不必拘泥于對學生動作一致性的要求,要加強視覺空間、音樂節奏韻律的全方位教學,使學生跟隨音樂節奏自由地起舞,提高學生在多種舞蹈表演中的創造力,保證舞蹈課程專業技能、思想情感教育教學目標的達成。
綜上所述,高職舞蹈教育與多元智能理論存在著緊密的關聯性,多元智能理論能夠為高職院校舞蹈教學提供更為多樣化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因此高職舞蹈課程教育教學可以圍繞多元智能理論的基礎內容,加強專業舞蹈教學情境、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革新與優化,準確把握專業技能教學、素質教育的平衡,激發與培養學生的身體動覺、視覺空間、音樂節奏、自我認知等智能,加大舞蹈課程課內外教學實踐的力度,逐步實現不同學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培養。
參考文獻:
[1]康敏.多元智能視角下的幼兒音樂律動教學探索[J].北京宣武紅旗業余大學學報,2017(4):50-52.
[2]俞瑩.創新教育理念在現代幼兒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264.
[3]侯杰.在音樂教育中開發幼兒多元智能的可行性研究[J].北方音樂,2019(18):127-128.
[4]郭靜.多元智能理論在幼兒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音樂,2019(6):70-71.
作者單位:
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