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艷
【內容摘要】我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我國的環境狀況并不樂觀。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而環境與地理教育又有著緊密的聯系?;诖?,地理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中與環境教育相關的素材,讓學生正確和對待環境問題,培養他們正確的環境意識,讓他們在實際生活中擁有處理與環境有關的事情的能力。本文將以初中地理課堂為出發點,分析如何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
【關鍵詞】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環保教育
近年來,環境保護意識逐漸深入人心,保護環境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中學地理教學離不開環境教育,其目的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還要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我國近幾年的環境狀況并不樂觀,基于此,初中地理教師應該將環境教育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告訴學生自然資源是有限的,環境對廢棄物的容納能力不是無限的,同時也讓學生明白無節制地開發自然資源并污染環境就會受到懲罰。
一、環保的概念
環保也稱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了維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護環境的行動。環境保護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其中本文就是通過宣傳教育的手段來實現環境保護。環境保護有三個基本內容:首先,保護自然環境,這個內容的范圍比較廣,包括綠水、青山、藍天、大海,需要依靠政府部門的力量來實行保護;其次,保護地球生物,包括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和瀕臨滅絕的生物等;最后,保護人類環境,涉及到人類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這個既需要依靠人類的自覺,也需要依靠一些法律的制約。
二、培養中學生環保意識的重要性
處在初中階段的學生,其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比較成熟了,教師在這個時候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比較合理。中學生不像小學生一樣,還沒有自己的主見,他們已經開始慢慢對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觀念,也有了自己的是非觀。教師在這個時候稍加正確的引導,他們便能很快理解并接受。如果學生在中學時代就擁有保護環境的意識,那么他們勢必也會帶動身邊的人一起保護環境。其次,初中階段才開始正式的學習地理知識,教師如果能夠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就再好不過了。
三、初中地理獨特的環保教育功能為環保教育奠定了基礎
實行地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祖國和家鄉,同時也認識世界和自然界。這就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并反問學生應該如何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同時也能進行環保教育,教師可以直接從教材中取材,并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
四、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的方法
1.利用植樹節,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地理教師應抓住一年一度的植樹節這個機會,來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在植樹節時或植樹節前,教師可以特意將地理教材中的某個環境素材拿出來讓學生分析,潛移默化地增強他們的環境意識,從而讓他們行動起來。
例如,在臨近植樹節或植樹節時,教師可以將七年級上冊《自然災害》這一章節的內容拿出來。教師先向學生提問:“同學們還記得常見的自然災害有哪些嗎?”,學生討論和回憶知道自然災害有臺風、干旱、洪澇、寒潮等,緊接著,教師帶領學生一同分析這些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并通過向學生展示圖片的方式讓學生深刻的感受到自然災害的危害,再向學生提問:“面對這些自然災害,我們有什么好的應對措施呢?”,教師再將學生的回答逐一完善。最后教師暗示學生植樹節快到了,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
教師通過展示與自然災害有關的圖片,引起學生的注意,再通過提問學生的方式,讓他們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同時增強了他們保護環境的意識。
2.充分挖掘教材,滲透環保教育
開展課堂教學離不開教材,課堂上,學生基本上都是通過教材獲取知識的。初中地理教材中蘊含豐富的環保題材,教師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環保題材,并圍繞其內容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讓環保理念始終貫穿于課堂。
例如,在學習《中國的自然資源》這一章節時,開頭介紹了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并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向學生展示了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在這里,教師先讓學生知道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的基本特征。接著,教師再聯系實際,告訴學生盡管看起來我國的自然資源數量龐大,但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自然資源逐漸被消耗,對于可再生資源,如果做到合理利用,就能實現可持續利用,但對于非可再生資源,只會用一點少一點。再接著,教師再舉例近年來可再生資源不合理利用導致的嚴重的后果,告訴學生可再生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最后,教師向學生提問:“平常生活中你們是不是做到了垃圾分類?有沒有減少對一次性消費品的使用?”教師通過這種提問,不僅能讓學生反思自己的行為,還為學生節約和保護自然資源提供了建議,告訴學生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教師通過挖掘教材內容并聯合生活實際,使環保教育始終貫穿于課堂,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3.利用多媒體輔助環保教育
地理教學只通過教材中的圖文是遠遠不夠的,教材中的圖片沒有立體感,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如果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再在其中滲透環保教育,就能達到有效的教育效果。學生通過多媒體上展示的圖片、視頻、影音等,能夠體驗真實的地理環境,從而獲得學習的樂趣。
例如,在學習《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這一章節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前去網上找有關黃土高原地貌的圖片或視頻,并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讓學生通過視頻或圖片感受黃土高原地表的破碎和溝壑縱橫,接著教師再告訴學生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其造成的后果教師再通過圖片或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展示,讓學生產生心靈觸動,從而逐漸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師通過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使課堂更具直觀性和真實性,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環保意識滲入每個學生的思想中。
4.通過開展環保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環保教育
在課堂中滲透環保教育固然重要,但如果讓學生走出課堂去親身體驗,更能增強他們對保護環境的認同感,因此,教師需要定期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環保教育。例如,利用課間時間組織學生收集班級內的可回收垃圾,讓學生明白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了環保的樂趣。再如,開展“爭做環保衛士”的主題活動,鼓勵學生參加,讓學生參與到綠化校園、保護校園的活動中來,不僅美化了校園,還培養了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教師通過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能觸發學生的心靈,還能在實踐中培養他們的對環境的責任感,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
結語
綜上所述,環保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學生如何從自身做起保護環境,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地理與環境息息相關,因此,在初中地理課堂中滲透環保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培養初中生的環保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只有不斷挖掘教材中的環保素材,并通過適當的教學方法將環保意識不斷地滲透進學生的思想中,才能為環境保護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吳述艷.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的策略探討[J].基礎教育研究,2018,10:58-59.
[2]汪富明.關于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策略的探討[J].知識經濟,2018,18:149+151.
[3]龍泉.地理學科育人價值及其教學實現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
[4]王亞平.地理教學中初中生環境保護意識培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
(作者單位:山東省利津縣鳳凰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