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祥
【內容摘要】培養學生“法治意識”是提升高中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必要條件,需要教師在高中政治互動教學中注重教材的挖掘與案例的引導,并有效聯系生活實際,在增強教學效果的同時,讓學生知法、懂法、守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政治 互動教學 法治意識 培養策略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與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依法治國”基本戰略顯現出了極大的優勢,且越發深入人心。為進一步提升我國法治教育的科學化、系統化水平,全國普法辦、司法部、教育部聯合印發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2016年),強調向青少年普及法治知識,讓其真正知法、懂法、守法,由此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識[1]。這不僅是依法治國的具體要求,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高中作為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對其進行法治教育有利于其健康人格的樹立。政治教師要認識到自身的重要責任,充分借助學科優勢與課堂平臺,通過有效互動與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來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從而促進高中生的全面發展。
一、高中政治法治意識主要內容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的法治意識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即:權利與義務、守法與維權、尊法與責任。
權利與義務:這是法治意識的基石,學生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享有合法的權利,也具有應盡的義務。在高中政治生活教材中,就對其進行了明確的闡述,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必須要滲透相關的法治意識,使得學生明確自身具備哪些權利,需要完成哪些義務,真正做到權利與義務相統一。
守法與維權:高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現合法權益被侵犯的現象。面對這一現象,如何在守法的前提下,正確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甚至當前多數高中學生雖然具備法律意識,但是常常因為“怕麻煩、圖省事”,導致其出現維權不當、放棄維權的現象。因此,必須要全面加強學生的守法與維權教育。
尊法與責任:法治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相信法律、尊重法律,并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努力承擔其自身的合法權利。因此,全面加強學生的法治意識教育,才能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尊重法治的氛圍,最終形成文明社會。
二、在高中政治互動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重要策略
1.立足教材,挖掘法律常識
縱觀當前的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當中涉及許多法律知識,教師可立足于教材,對其中的法律知識點進行挖掘,做到追根溯源,以此作為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并讓學生了解到教材編寫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生活在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一節的教學實踐中,“人民民主專政”為重點知識,教師在具體講解我國人民民主的特點之一:最真實的民主時,可以引用法治材料“故意傳播新冠肺炎,危害公共安全,可能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觸犯以危險方式危害公共安全罪,最高判處死刑”,體現人民民主專政的法律保障。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增強政治課堂鮮活性,從而提升教學效果。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普及憲法與法律知識,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培養其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另外,教師還應注重教材的延伸,因為某些法律常識在教材中是難以找到直接的證據的,教師只有不斷挖掘與分析,才能獲得更多的法律知識來為法治教學來提供依據。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政治權利與義務”一節中,教師在基于教材向學生講解公民應當享有的權利與義務時,可附帶與之相關的法律條文進行說明公民參與政治生活堅持的基本原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遵守憲法和法律”等,結合公民的選舉權權及被選舉權、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等義務,并要求學生聯系自身經歷來講一些自己在實際生活中享有的權利與義務[2]。這樣不僅可進一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能幫助學生擴展視野與積累法律知識,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
2.案例引導,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師生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的互動情況會對教學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教師只有在互動過程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才能實現知識的有效輸出,進而構建高效課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嘗試采用引入案例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讓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與探討來逐漸增強其法治意識。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經濟生活》“市場資源配置”一節中,教師在向學生普及《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相關內容時,可引入“三亞某一旅游購物點給導游回扣被罰款二十萬元”的案例,“疫情防控期間對制售假冒口罩的查處、野生動物非法交易活動的打擊處罰”等案例,列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二條中的具體內容:經營者采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讓學生了解事件性質的惡劣性及處罰依據,同時樹立維權意識與正當競爭意識。全國人大加快對野生動物交易的立法進程,政府依法行政、履行經濟職能的法律手段等舉措。隨后,教師還可引導學對案例進行評價,部分學生提出:“在當前的市場經濟背景下,市場自發性缺點暴露了出來,這不利于我國市場秩序的穩定及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提升,而法律及市場規則能夠對其進行很好的約束與規范,需要企業能夠很好的遵守我國法律,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當然,學生良好法治意識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務,教師要多關注時事新聞與查閱資料,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料。
3.聯系生活,培養學生知識應用能力
高中政治必修教材分別是《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與《生活與哲學》,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關于任何方面的政治知識,都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對此,教師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應促進學生生活實際與教學內容的有效結合,并以此作為切入點,在提升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同時,培養其法治思維。例如在講解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民主決策”一節時,當中涉及“社會聽證制度”,教師便可聯系學生關注“新冠肺炎防控”問題,并組織相同主題的班會活動,讓學生試著扮演當中的角色,包括防控醫護人員、青年志愿者、衛生局、食堂負責人、社區居民、人大代表、家長代表、校領導等,在促進生生間、師生間互動的同時,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法律感受與意識[3]。
4.創設法律情境,引導學生感受法律
法治意識是高中政治核心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必須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樹立健全的法制精神,使得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法治意識。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在開展高中政治教學的時候,應結合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規律等,精心設計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感受法律、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例如,在“社會聽證制度”的教學中,教師在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時候,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模擬聽證”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借助人物角色扮演等形式,分別扮演學生代表、食堂負責人、學校領導、學生家長、衛生局職員、教育局的職員等角色,針對食堂的衛生的問題,進行討論。如此一來,不僅活躍了班級的氛圍,也促使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強化了自身的法律意識。
5.合理利用多媒體,強化法治意識培養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已經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逐漸成為最為有效的教學輔助工具。同時,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活躍了課堂氛圍,促使學生在良好的互動中,積極參與到相關知識學習中,并強化自身的法治意識。例如,教師在相關法律教學中,就借助了多媒體的形式,在上課之前給學生播放了“秋菊打官司”的電影,引導學生在視頻觀看中,了解相關的法律知識,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強化了學生法治意識。
結語
總的來說,培養高中生法治意識對提升其學科核心素養有著重要作用,需要教師加強重視,通過立足教材、案例引導、聯系生活等手段,挖掘教材中的法律常識,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并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提升其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何大榮.高中政治課堂學生法治意識培育方式的探索[J].廣西教育(中等教育),2017(1).
[2]趙敏.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意識[J].中外交流,2016(22):264-265.
[3]李友文,龐淑英.高中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研究[J].祖國:教育版,2013(11):87.
(作者單位:甘肅省秦安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