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汶磊 王歡 張杰 劉俞霄



摘 要:黨中央提出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而脫貧之后如何實現長效脫貧不返貧成為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本文通過對湖北、湖南和貴州三個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進行實地調研,運用多元線性回歸和Logistic回歸方法,探討多種措施扶貧的效果以及影響貧困戶致富能力的主要因素,其中得出的主要結論為:金融幫扶和醫療幫扶對人均年收入影響較大,金融幫扶、就業幫扶和醫療幫扶對貧困戶致富能力的影響較為顯著。最后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特殊情況,提出少數民族地區長效脫貧機制及其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多元線性回歸;Logistic回歸;長效脫貧機制
一、引言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決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民族地區,民族地區的重點難點又在民族地區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搶抓精準扶貧開發機遇,做好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工作,切實發揮金融在精準扶貧中的引領作用,構建少數民族精準扶貧長效機制,對消除少數民族貧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通過對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太平鎮唐家村、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青草村、貴州省遵義市仡佬族團結村三地扶貧現狀和效果進行分析,探索少數民族地區長效脫貧機制及其建設方法,進而為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提供路徑參考。
二、三地調研情況描述性分析和對比
(一)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數據來源于2018年5月和8月對貴州省遵義市仡佬族團結村、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太平鎮唐家村、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青草村三個少數民族貧困村的實地調研。團結村、唐家村和青草村分別是仡佬族、土家族、回族聚居村落,三地是分布在不同省份地區的不同少數民族的重點扶貧村落,因此調研數據具有一定代表性。調研采用隨機抽樣和訪談結合的形式,共發放問卷650份,回收有效問卷602份。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致貧原因、民族獨特性、扶貧前后各項情況對比等多個問題。
(二)樣本基本特征描述
從調查樣本來看,如表1中所示,被訪問的群體中文化程度整體偏低,唐家村、青草村、團結村受教育程度在小學及以下的分別占比71%、50%、62%,初中文化程度占比21%,45%、30%,其余為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對于家庭收入主要來源方面,唐家村居民家庭收入多來源于務工,青草村多為種植作為收入主要來源,團結村收入多來源于種植。日常生活主要開支方面,三地貧困家庭均多支出于子女學費、醫療費用方面,相較其他方面占比高出很多。走訪的村民中,貸款的家庭,貸款多來源于農村信用合作社;貸款用途大部分村民均表示用于發展產業,唐家村、青草村、團結村分別占比66%、65%、45%,其余小部分表示用于醫療和子女學費等用途,但團結村有35%的居民貸款用于建筑房屋,相較其他兩地有所不同。
三、實證分析
(一)多元回歸分析
本文對貴州省遵義市仡佬族團結村、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太平鎮唐家村、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青草村三地收集到的精準扶貧背景下的扶貧現狀實際數據進行研究,首先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太平鎮為例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探討金融扶貧、就業幫扶等多種幫扶措施的效果。該模型具體表示如下:
公式1中,β0,β1,β2…βp為未知的待定系數,x1,x2,…xp分別代表自變量,到xp截止,代表有p個自變量,如果有N組樣本,那么這個多元線性回歸,就會組成一個矩陣,如下圖所示:
那么多元線性回歸方程矩陣形式:Y=Xβ+ε,其中ε代表隨機誤差,隨機誤差可分為:可解釋誤差和不可解釋誤差,隨機誤差也必須滿足正態性,無偏假設,同共方差性和獨立性假設。
1. 變量定義及賦值
通過實地調查,我們得出:現階段精準扶貧取得的成效離不開金融幫扶、教育幫扶、醫療幫扶、就業培訓等幫扶措施,而其成效具體體現在人均年收入的增加額、致富能力以及有無返貧等指標上。因此我們選取金融幫扶、教育幫扶、醫療幫扶、就業培訓等幫扶措施作為自變量,將扶貧兩年后人均年收入的增加額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
2. 模型求解
表中除了常數外,sig均小于顯著性水平0.05,各參數均通過檢驗,得出多元線性回歸方程為:
3. 方差分析(Anova)檢驗
模型方差分析(Anova)檢驗如下表, Sig遠小于顯著性水平0.05,說明此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通過檢驗,模型模擬效果較好。
4. 擬合優度檢驗
R平方介于0~1之間,越接近于1,回歸擬合優度越好,一般認為超過0.8的模型擬合優度比較高。這里的R方均集中于0.8左右,說明模型整體的擬合優度效果比較好。
5. 結論
由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的輸出結果得,自變量:x1金融幫扶、x2財政幫扶、x3醫療幫扶和x4就業幫扶對因變量人均年收入Y1均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其中金融幫扶與醫療幫扶的作用效果更加顯著。這在一方面說明我們在幫扶工作中應該加大金融幫扶與醫療幫扶的力度,也在另一方面說明措施上我們應該更加注重因地制宜,根據當地幫扶措施實施的成效來具體調整后期的幫扶工作。
為了進一步觀測哪些扶貧措施對貧困戶長效脫貧具有顯著效果,本文緊接著選取貴州省遵義市團結村貧困戶的致富能力是否提高作為因變量,選取醫療幫扶、就業幫扶、金融幫扶、教育幫扶、務農收入占總收入比等作為自變量做Logistic回歸模型。
(二)Logistic回歸評價模型
1. 模型建立和求解
結合上文所探討的湖北省恩施州鶴峰縣太平鎮所研究的有關促進貧困戶人均年收入增長的因素,本文作出如下變量賦值表:
首先對5個成分因子進行顯著性檢驗,結果如下:
可以看出,模型整體似然比方統計量為56.059,自由度為5,對應P值為0.000,小于給定的顯著性水平。可以認為以這五個因子構建的模型整體顯著,分析結果是有效的。對這五個因子對致富能力是否提升的影響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下:
上表中給出了醫療幫扶、就業幫扶、金融幫扶、教育幫扶、務農收入占總收入等指標對貧困戶致富能力影響的回歸系數及顯著性檢驗結果,從P值來看,所有的P值都小于0.05,即通過顯著性檢驗,三項都有較強的顯著性。可得Logistic方程:
Y2:致富能力的提升;X1:醫療幫扶;X2:就業幫扶;X3:金融幫扶;X4:教育幫扶;X5:務農收入占總收入比
2. 結論
由Logistic回歸分析輸出結果得,自變量X1醫療幫扶、X2就業培訓,X3金融幫扶,對因變量致富能力的提升Y2影響較大。這進一步表明醫療幫扶與金融幫扶在幫扶工作中的重要性,其不僅可以直觀高效地提高貧困戶的短期收入,而且對于提高貧困戶的長期致富能力有著顯著性的作用。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X4教育幫扶的系數較小,對致富能力影響較小。其中,值得注意的是,X5務農收入占總收入比這一自變量對因變量Y2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該自變量每增加一個單位,貧困戶的致富能力反而減少0.519個單位,這表明農業所帶來的收入對農民致富能力增強的影響正在趨于減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對農民增收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大。
(三)實證結果分析
綜上多元線性回歸和Logistic回歸分析,金融扶貧對于增加貧困戶收入和提高致富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說明我們在今后的幫扶工作中對于金融扶貧應該重點關注。同時由于醫療幫扶能解決后顧之憂,減少生活開支而間接增加了收入,在扶貧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而對于就業幫扶,其目前主要是政府組織的一般就業技能培訓和對創業的支持,缺乏針對性,貧困戶由于資金量少、缺乏營收能力,就業幫扶政策對收入沒有顯著刺激作用,所以對貧困戶的增收作用不明顯。但從中長期來看,卻十分有助于提高貧困戶的致富能力,能夠給予貧困戶從事某項工作或經營某種活動的可能,對于穩定貧困戶的收入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務農收入占總收入這一指標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這表明農業所帶來的收入對農民致富能力增強的影響正在趨于減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對農民增收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大。說明農民致富能力的增加,可能更多地依靠來自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第二和第三產業轉移而導致的工資性收入的增加,同時農業收入受氣候等因素影響較大,容易出現波動,因此農業收入對于貧困戶增加收入沒有顯著正向影響作用。
四、少數民族地區長效脫貧機制探究
(一)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經過調研湖北、湖南、貴州三個省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筆者發現國家對于少數民族地區并沒有特殊的扶貧政策,而是執行國家統一的精準扶貧政策標準。但經過走訪少數民族貧困戶,還是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有很多問題是和民族團結問題相聯系。
例如,在調研貴州省遵義市平正仡佬族鄉時,發現當地仡佬族仍然存在一些特有的習俗:當地信奉山神,認為存在鬼神。同時據采訪研究當地仡佬族文化的專業人士和在仡佬族生活多年的人士,筆者得知,仡佬族因人數較少且落后而受到歧視,很多仡佬族的學生早早輟學,因此導致受教育程度不高,進一步致使地區發展落后。在調研湖南省湘西州邵陽縣青草村時,當地民風淳樸,勤勞,大多由于缺乏勞動能力、生病等而陷入貧困。同時,很多少數民族世代居住在某一地方,大多數地理位置偏僻,生活環境不佳。
少數民族地區有其特殊性,由于有獨特的民族信仰,往往有著自己獨立生活習慣,很多方面和漢族不同,需要在扶貧過程中予以重視。
(二)少數民族地區長效脫貧機制
少數民族地區長效脫貧機制要以金融幫扶為核心,就業幫扶和教育幫扶為本,醫療幫扶等措施為輔,多措并舉激發內生動力同時給予外生動力,同時要注意少數民族地區特殊性。
少數民族地區長效脫貧機制的核心是金融幫扶,通過金融幫扶給予貧困戶增收致富的力量來源,同時借助金融的可持續性發展的新型理念,提升貧困戶的金融能力,激發貧困戶的生產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金融扶貧同扶志扶智”的有機統一。
少數民族地區長效脫貧機制要以就業幫扶和教育幫扶為本,通過就業培訓,可以提高貧困戶的致富能力,通過教育幫扶阻斷貧困戶的貧困代際傳遞,從而達到長效脫貧。在給予貧困戶內生動力的同時,要通過外在的幫扶,例如產業幫扶給貧困戶外生動力,來刺激貧困戶發展,內外聯動方可長效脫貧。
少數民族地區長效脫貧機制中要注意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性,要尊重和利用好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同時要把少數民族扶貧問題同民族團結等其他問題一起統籌考慮。
(三)建議
1. 統籌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全方位提高發展水平
少數民族地區扶貧問題需要和其它問題一起統籌考慮,要通盤考慮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少數民族地區與其它貧困地區的發展落后有著不同的原因,往往會和少數民族地區團結問題相聯系。因此,在扶貧過程中,要在貫徹落實扶貧政策的同時,重視解決民族團結問題,清除少數民族歧視問題,掃清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障礙。
2. 尊重少數民族地區風俗習慣,充分利用習俗發展特色產業
少數民族地區有些特色風俗習慣不是落后的產物,而應該把它看作發展的切入口。我國很多地方利用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習俗以充分發展旅游業。例如,遵義市平正仡佬族利用篝火、民族舞蹈表演等大力發展旅游業,配套的餐飲業等一系列產業隨之發展,當地經濟迅速發展,有效帶動當地脫貧致富。
3. 多措并舉以激發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
通過本文實證分析發現,金融扶貧和就業培訓能夠顯著增強貧困戶的致富能力,對于長效扶貧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完善醫療體系、擴寬收入來源等對于增加收入和提高致富能力也有作用,因此,扶貧要多措并舉,統籌協調。一方面要通過金融幫扶、產業幫扶、醫療幫扶等措施給予外在的發展動力,另一方面要借助就業培訓和教育培訓等激發內在動力,內外聯動從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長效脫貧。
4. 吸引人才和勞動力回鄉就業創業
要大力開發建設貧困地區,充分發掘可以發展的產業,完善政策和配套措施,讓人才留得住,產業可以落地生根。
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往往人口外流,青壯年外出務工,在家的都是老人和小孩。缺乏人才和勞動力,產業難以落地。要想真正實現長效脫貧和鄉村振興,必須在貧困地區大力發展產業,同時吸引人才和勞動力回鄉就業創業,讓貧困地區和廣大農村成為新的產業增長點。
5. 把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真正實現長效脫貧
要創新思路,以新視野和新觀點看待廣大貧困地區,將其作為未來發展的增長極。隨著消費升級和健康環保理念被認可,未來鄉村旅游和鄉村生活將成為發展趨勢,貧困地區有望借此機會趁勢而起。要把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真正實現長效脫貧、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達潭楓,李蘇.微型金融助力少數民族地區農牧民就業增收效應分析——以南疆四地州為例[J].區域金融研究,2017,(10).
[2] 張芬.精準扶貧視角下金融創新支持農村經濟問題研究——以贛鄂湘三省集中連片區特困地區為例[J].武漢金融,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2016,(1).
[3] 王軍.如何建立農村金融扶貧長效機制[J].紅旗文稿,中共廣西田東縣委,2014,(1).
[4] 李武,邱國斌.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的困境與路徑:基于農產品供應鏈創新的視角[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9).
[5] YansuiLiu, JilaiLiu, YangZhou.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rural poverty in China and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ie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Volume 52, May 2017, Pages 66-75.
[6] 趙武王,姣玥.新常態下“精準扶貧”的包容性創新機制研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1).
[7]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18).
[8] Augustin KwasiFosu. Growth, inequality,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Recent global evidence[J].Research in Economics,Volume 71, Issue 2, June 2017, Pages 306-336.
[9] 柏廣才,王躍平,曹海根,楊正香.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構建精準扶貧長效機制[J].江蘇農村經濟,2016,(1).
[10] 王蕾.基于金融支持視域下的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