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菲菲
摘? ?要: 教育大眾化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受到了教育行業的廣泛關注,有關教育政策經歷了多種形式的變革,本文基于教育大眾化背景,開展高等職業教育政策變遷的特征研究。首先,提升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的辦學定位,提升教育在實際操作中的可實施性。其次,從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教學實踐三個方面,調整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方針,促進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市場化發展。最后,從價值轉換與人本教育層面,實現“職位價值”向“個人價值”的轉變,提高學生在高校的主體地位,真正意義上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包容開放發展,為教育行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 教育大眾化? ?高等職業教育? ?政策變遷? ?特征分析
1.引言
隨著教育的普及化程度越來越高,一方面對高等職業教學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提升了市場經濟的發展速度。教育作為高等素質文化傳播的關鍵方式,發展受到社會的政治格局、經濟趨向、文化變革等多方面不可預測因素的影響。自二十世紀初期開始,市場經濟便開始實施從抑制效益到計劃效益的改革,市場內企業逐步呈現出遞增的趨勢,增加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量。如何提高人才與現代化市場的適配程度成為相關教育的重點關注話題。為了加快市場技術的創新,高等職業教育在其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截至目前,地方政府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教育方面的政策,對教育體制進行全方面的改革,早期政策的出臺主要源于教學活動開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1](19-29)。從宏觀角度來看,高等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人們開始追求在社會中待遇的平等。從個人角度來看,高等職業教育是學生與社會之間溝通的主要轉接點,一方面,可在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可提升學生與社會崗位的適配程度。基于上述分析,以下將開展基于教育大眾化背景的高等職業教育政策變遷的特征研究,為高等職業教育在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幫助。
隨著人們對教育大眾化研究的深入,有關高等職業教育的相關政策發生了變化,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職教育政策變遷經歷了從初始到做優做強四個階段。基于此,以下將從等職業教育院校的辦學定位、教學方針、市場發展、個人價值的轉換、教育政策包容開放五個方面,開展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變遷的特征研究,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幫助。
2.教育政策精準性
早期的高等職業教育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盡管其在一定程度上對院校辦學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沒有出臺有關的辦學政策。隨著教育的普及化發展,教育部門開始將院校的辦學關注點轉向對高校、招收學生的定位。結合地方政府早期出臺的《教育體制改革》政策中明確提出的,高等職業教育屬于高中后的基礎繼續教育,應歸屬于專業技術類教育,在教學定位上應屬于專科批次。同時,在持續發展中,為了穩固高等職業院校在市場中的地位,有關教育部門及地方政府相繼發表了有關《教改綱要》《推進素質教學的決定》等一系列政策,并明確了高等職業院校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與層次。其次,在基于提出的有關政策的基礎上,政府首次根據教育大眾化背景,提出了對人才的要求,為市場內不同定位高校提出不同的辦學要求,要求高校在繼續教育中結合教育體系在市場的發展趨勢,適當調整培養人才的類型,并確定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規格是具有專業的學術能力及實踐與理論有機結合的生產線一線人才[2](61-69)。上述對于高校的辦學定位在實施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高等職業教育在后期發展中對教學體系的完善、教學目標的轉換、教學方式的革新等方面,均有了全新的認識,不但帶動了職業高校的發展,而且對于市場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實現了高等院校辦學定位的針對性分析。
3.教育政策針對性
結合上述研究的教育大眾化對辦學定位有關政策造成的影響,下面將從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方針方面,開展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方針政策變遷的特征分析[3](67-74)。能體現教學的首要方式是課程的專業化建設,專業化課程的落腳點是教學方針,教學方針包含著學生的實踐培訓方式、教學手段、教學改革等,將從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教學實踐三個方面,進行教學方針政策變遷的研究。首先,隨著教育覆蓋范圍的增加,教學方法逐步從傳統的板書式方法轉換成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例如,微視頻教學、案例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等,結合現代化社會為教學提供的便利條件,使用多種多媒體教學設備調整傳統的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方針。其次,隨著教學手段的不斷優化,對教學資源的要求越來越高,不但需要結合市場內不同專業的發展趨勢,有針對性地規劃教學資源,而且可根據對教學資源的調整平衡市場內教育行業的教學質量。教育大眾化背景要求教學在后期發展中應與信息化技術良好融合,因此教師在教學資源建設中,可采用云平臺技術對教學資源進行全方位的資源可行性評估,強調信息化教學在教學中發揮的作用,為后期教學模式的革新提供良好的幫助。最后,基于大眾化教學背景,不但對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要求學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的條件下,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中。上述政策變遷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等職業院校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滿足了資源的共享,降低了區域間教學發展的差異性,實現了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變遷的特征研究。
4.教育市場化
結合上述研究的教育大眾化對教學方針有關政策造成的影響,下面將從高等職業院校的市場發展方面,開展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市場發展政策變遷的特征分析[4](103-110)。從教育逐步國際化層面來看,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發展趨向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征是市場環境及經濟運行條件。首先,基于教育大眾化背景,高等職業教學的有關政策開始追求社會地位的公平性,一些人想通過高等職業教育在社會上獲取一定地位,因此有關教育政策開始推出教學的民主化發展,從“學習是公民的自主選擇途徑”出發,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人對于學習的不同需求。其次,結合市場內工業化及產業化的發展趨勢,下面將進行高等職業院校的工業化政策發展特征分析,一方面,要求高校教學模式與市場工業發展具備一定的協同程度,需要提高學生適應市場發展的能力[5](56-67)。另一方面,改變了高校傳統的封閉式教學政策,以開放式教學貫穿整體教學體系,提高了學生了解市場發展風險的能力,滿足了社會工業化變革的需要。最后,提高了高等職業院校面向社會大眾的能力,將傳統的專業知識化教學轉換成綜合性文化素養教學,實現教學大眾化觀念的全員覆蓋,縮小城鄉之間的文化水平差異,獲得高校的區域發展地位,使之與經濟市場形成相對良好的互動交流關系,將高等職業教育近似看作步入社會的轉接點,確保資源之間的過渡,實現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市場發展趨勢的政策變遷特征分析。
5.教育價值性
依照上述研究的教育大眾化對教學市場發展有關政策造成的影響,下面將從高等職業院校的價值轉換方面,開展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價值轉換政策變遷的特征分析[6](27-35)。傳統的高校教師僅作為教學中專業知識傳播的工具,并一度處于相對基礎且重要的地位。例如《教學綱要》《教學提案》曾多次明確過教師在教學體系中發揮的作用。隨著教學大眾化程度的提高,全球范圍內的人本主義理念受到有關教育部門的重點關注,因此,在后續教學中出臺了有關的《十三五教學政策》《教學體系振興規劃》,均提出了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是以培養社會需求的人才為基本目標的,高校將教師從傳播知識的工具轉換成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不但滿足了學生的全方面發展,而且對社會人才培養提出了更多可能性[7](16-22)。除此之外,在高等院校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還應更加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趨勢,以培養多元化的人才為教學主線目標,為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奠定相對穩定的基礎,在未來發展中,人本主義將是高等職業院校政策變遷的主要特征。
6.教育包容開放性
根據上述開展的高等職業教育價值轉換方面的特征研究,下面將基于教育大眾化背景,開展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包容開放的政策特征分析。首先,實現教育斷裂政策的一體化發展,早期教育行業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盡管教育的整體政策呈現斷裂式趨勢,但隨著教育大眾化的發展,教育有關政策逐步呈現一體化變化趨勢,教育體系逐步由封閉式轉換成教育開放式。除此之外,結合《教改綱要》對教學提出的要求,對中年教師、教齡超過20年或鄉鎮支教超過10年的教師,給予一定經濟上的政策補貼,提高有關教育部門的積極性。提高了地方政府對于教師崗前的關注程度,完善了傳統的高職院校教育體系,實現了基于教育大眾化背景高等職業教育政策變遷特征的研究。
7.教育人本性
在教育大眾化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社會群體選擇通過高等教育提升自己在社會的價值。同樣,為了順應知識時代的發展,教育市場同樣發生了變革。一方面,在教學工作實施中,高校調整了面向學生的辦學定位,改變了傳統一味要求學生就業率的教學方式。為了培養更加全能的應用型人才,在教育中,無論管理者還是專業授課教師均應遵循學生在學習中的實際需求,深入挖掘學生的潛能。例如,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展示出的創新能力較強,教師面向此類學生可采用開放式教育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謀個性而發展”;部分實踐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針對此部分學生,開設創業實踐課程,并將教學目的轉換為“向社會輸送技術型人才”。
另一方面,在教育過程中,要求教師與學生轉換各自扮演的角色。例如,教師不再站在講臺上授課,而是“走下講臺”,參與到與學生的互動活動中。學生不再僅僅是學習者,而是教學活動設計、教學工作規劃的參與者。總之,教學全過程需要嚴格按照學生的實際需求方向。盡管幫助大學生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是必須的,但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
8.結語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大范圍普及,以上從提升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的辦學定位、調整傳統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方針、促進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市場化發展、實現“職位價值”向“個人價值”的轉變、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包容開放六個方面,開展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變遷特征的研究。有效推動了市場內教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降低了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高等職業院校不再是專業化知識傳播的工具,而是個人價值轉換的平臺。教育行業在后期發展中應以引導的方式進行教育行業的不斷深化研究,以教育部門或地方政策為指導方針,結合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指導高校發展穩定前行。
參考文獻:
[1]李祥,王路路,陳鳳.我國民族教育政策變遷的脈絡、特征與展望——基于《教育部工作要點》的文本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01).
[2]李東平,盧海陽.新中國成立以來就近入學政策變遷的公共政策分析——基于漸進主義多源流理論分析框架[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9,15(03).
[3]劉磊.民辦高等教育屬性界定演變路徑依賴與突破的博弈研究——基于1978年以來國家政策法規文本的歷史制度主義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8,20(07).
[4]李廷洲,吳晶,王秋華.改革開放40年我國教師政策的變遷歷程、主要特征與發展前瞻——基于政策工具理論視角的文本計量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9,40(01).
[5]曹堂哲,郝宇華.間斷均衡理論視角下媒體注意力與議程設置的因果關系——基于我國教育議程設置變遷的檢驗[J].治理研究,2019,35(03).
[6]曾莉,周浩男,王寅.中國農村扶貧政策范式的變遷與未來趨勢——基于305份國家層面政策文本的分析[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9,21(04).
[7]郝亞明,趙俊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族政策的變遷——基于共詞分析方法和政策工具的視角[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