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本濤 劉正芬
【摘 要】在五育融合行動變革中,學校文化對高標準的目標定位、鮮明的辦學特色以及實踐行動的內生張力等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學校文化作用于五育融合行動變革,具有同一性、同步性與共進共生性的特性。瀘州市江南小學立足實際,主動變革,深入探索適性育人理念文化、課程文化、研修文化、制度文化、環境文化在五育融合行動中的實施路徑,以特色的辦學實踐為五育融合的校本化創新實踐提供了鮮活的示范樣本。
【關鍵詞】學校文化 自新 五育融合 行動變革
技術主義和精英個體主導的全球化造就了對立的兩極世界,構成了相互依賴的統一空間,而改變全球化對教育的控制應當成為社會研究者的共同旨趣。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教育的交流交鋒更加明顯,人們的教育價值選擇也日趨多樣化和個性化。而越是多樣化,則越需要探尋中國經驗的核心教育價值體系,需要探尋獨立的特色學校育人文化話語體系。
當前,以“五育融合、適性育人”為旨歸的基礎教育改革,激活了眾多區域與學校內生發展的主體意識。理想中的五育融合的學校文化究竟是什么樣態,目前雖然沒有固化的模本,但在每一位追求全人教育品質發展的變革者眼中,往往都有自己的獨特藍圖。落實到學校層面,以校長為首的學校領導層要不斷直面“辦什么樣的學校,帶著教師往哪里去,培養什么樣的學生”等追問?;卮鹱穯柕倪^程也就是學校辦學思想、辦學理念不斷發展成熟的過程。通過反復磨合,五育融合的行動愿景與學校文化的價值表達同頻共振、順向一致,就能成為實現理想的五育融合樣態的巨大推手。
一方面,五育融合變革行動的頂層設計需要將學校文化納入視野,在行動目標、行動內容、行動措施等方面同規劃、同部署,科學地將新舊常規及新舊理念做好匹配、對接與關聯;另一方面,在五育融合行動中,更需要防止“五育融合”與“學校文化”兩張皮現象,要站在虛實結合的高度,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凝聚各方教育智慧,讓五育融合發展的藍圖變為現實。
質言之,真正有創新意義和可持續發展意義的五育融合的學校文化探索與實踐,必然個性突出,特色鮮明。有特色才有底氣,有特色才有話語權。那特色從何而來?無數的實踐證明,特色的形成過程歸根到底是學校獨特的文化積淀與文化底蘊的彰顯過程。如果辦學理念缺乏個性、辦學思路簡單仿效、育人模式脫離實際,辦學特色必然難以生成;只有當辦學者立足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視線從“物質建設”轉向“精神建設”,從“關注器物”轉向“關注價值”,才能真正形成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五育融合辦學特色。
一、理念文化再生長,為五育融合發展鑄魂
理念文化再生長意味著“文化的自省”以及“文化的重塑”。江南小學是一所典型的伴隨中國城鎮化進程迅速發展的由城郊向城市轉型的學校,老百姓對辦“家門口的好學?!焙袈暫芨?。在此背景下,辦學者必須與時俱進,提出符合新時代教育意蘊的辦學主張,回應家長和社會關心的問題。經過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反復研討,學校大膽走上了“傳承+創新”的學校文化引領內涵發展之路,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花香童年·詩韻江南”的學校發展愿景以及“韻美教師·書劍少年”的師生發展目標。
“花香童年”是對學校原有“花香文化”的傳承。但是,“花香文化”比較具象化,應該為其找到更抽象的精神理念作為觀照。經過反復研討,學校決定在“江南小學”的“江南”二字上大做文章?!敖稀?,在中華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里,不僅僅是一個地域名稱,更是一個詩性文化符號。從漢樂府“江南可采蓮”到唐朝白居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再到清朝張船山“只少風帆三五疊,更余何處到江南”,“江南”已然是文人雅士帶著理想色彩的共同價值追求和精神家園?!敖稀钡谋举|是詩性的、美好的,因此,學校提出了“詩韻江南”,也就是要表達對未來美好教育的理想追求,期望通過不斷努力,學校成為一個詩意盎然、翰墨飄香、和諧美好的讀書圣地,一個能滿足師生生命發展的具有蓬勃生機的成長空間,更是一個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巨大教育場。
在這個詩意美好的空間里,教師能夠“修煉詩韻教育人生,享受美好教育生活”,成為“正氣、睿智、和諧、陽光”的“韻美之師”。同時,傳統詩性文化里最核心的兩個精神符號是“書”與“劍”?!皶贝砦?,“劍”代表武。一個人發展的理想狀態在古代叫能文會武,在現代叫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皶鴦ι倌辍奔雌诖龑W生不僅要會讀書、會學習、有書卷氣,還要會生活、會做人、有剛健體魄、有創新精神、有責任擔當,做到“崇德向善、腹有詩書、剛健陽光”。顯而易見,不斷生成的理念文化,賦予了江南小學師生高度的文化自信,逐步形成了五育融合實踐的文化自覺。
二、課程文化再磨礪,為五育融合發展培根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載體,是培養人的藍圖。師生在課程中進行行為的端塑也正是課程文化磨礪的過程。五育融合發展的課程觀認為:課程即機會,要給學生提供適合全面發展與個性化發展的高選擇性的多種機會。基于此,學校著力構建了以“書劍活動”課程 、“書劍學科”課程、“書劍拓展”課程三個領域組成的書劍少年修煉課程體系,同時確立了以“1+3+X”項目行動支撐課程落地的行動方略。
“1”是指一個市級立項課題“五育融合視域下項目式推進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從管理層面著力破解五育融合課程整合的瓶頸問題;“3”是指首批精心培育三個大項目—“書韻江南·閱讀行動”“綠韻江南·種植行動”“雅韻江南·藝體行動”;“X”是指后續挖掘培育若干其他領域項目或三個大項目的子項目,如“禮韻江南·文明行動”“食韻江南·光盤行動”“勤韻江南·勞育行動”等。
該項目行動有五大特點:一是“仰望星空”,課程目標注重與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對接,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系列新思想、新理論以及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精神為指導,為五育融合項目行動提供強大的思想武器,用“書劍少年”修煉的具象化表達來深度對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二是“揚長補短”,比如,“種植行動”即揚學校種植場地寬闊之長,探索勞動教育與其他各育的融會貫通之道;三是“生龍活虎”,項目推進不貪大求全,立足熱點,突破難點,比如,“閱讀行動”倡導“每日閱讀3個10分鐘”,“藝體行動”將口風琴、足球學習納入課表,“種植行動”推行“每期收獲節”等,實實在在探索五育融合的方法路徑;四是“頂天立地”,將項目做成科研課題,形成實踐與理論相互作用、交替上升的良好工作格局,推進五育融合變革的高位發展;五是“攜手共進”,注重多元聯動,釋放項目帶來的課程資源,比如,堅持“親子閱讀”“班級種植聯盟”“爸爸籃球隊”等小項目行動,建立家校共育協同機制,資源互補,聯動發展,形成豐富多彩的育人課程等。
三、研修文化再發力,為五育融合發展固本
學校要通過課程建設、課堂教學、德育創新、常規管理、綜合評價等方面走向五育融合的教育高地,教師是最寶貴的財富,是最重要的人力資源。江南小學對接學校發展愿景,構建了“135”韻美教師修煉課程體系?!?”是指韻美教師發展的愿景:“修煉詩韻教育人生,享受美好教育生活”;“3”是指從“修德之美、修業之美、修身之美”三個層面培育教師;“5”是指“活動引領、評價導向、組織保障、平臺助力、成果物化”五條路徑。整個體系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形象來綜合設計,要讓教師在五育融合這個大熔爐里得到全方位的生命成長,不僅擁有安身立命的職業技能,更要擁有飽滿的幸福的生命狀態。
“江南論壇”微講堂引導教師做實干型加思想型的教師,隨時對學習、工作、生活進行正向反思、總結、提煉。該論壇堅持了四個原則:一是定期開展,人人分享;二是主題突出,聚焦分享;三是突出熱點,及時分享;四是形成教育故事、典型案例。以問題為導向的系統、專業的論壇活動不僅解決了五育融合改革與發展中的難題,更為學校高品質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教師沙龍”是“修身之美”的重要載體,定期舉辦根據教師個性需求開設的合唱、舞蹈、古箏、籃球、書法等沙龍,不斷釋放詩韻江南的研修文化內蘊—每一位教師都是有血有肉的完整生命,管理者要多給教師理解、寬容、掌聲、溫暖,用真誠的理解、關心激起教師對學校大家庭的認同與信賴,讓他們享受被關懷、被接納、有尊嚴的幸福生活。這樣,教師才會把同樣的感覺加倍回饋、傳遞給他們的學生。
四、制度與環境文化再統整,為五育融合發展護航
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明確提出,學校要不斷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學校從“管理”走向“治理”是實現五育融合的必由之路。而現實中,“見物不見人”“剛性有余柔性不足”“多元主體參與不到位”等諸多問題往往成為“治理”的羈絆。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要讓學校文化為治理“賦能”,發揮“以文化人”的強大功效,壘造價值共同體,喚起多元主體自我建構與自我提升的生命覺醒。
基于此,江南小學提出了“詩韻江南,共建共享”五大策略:一是愿景價值趨同策略,注重引導師生深度參與《學校章程》的制訂以及學校理念文化的挖掘生發過程,建立組織基于個體愿景趨同的價值共同體;二是組織結構優化策略,整合中層管理部門力量,科學設置學校內部職能機構,以五育融合行動變革為立足點,成立“課程管理中心”“德藝體綜合處”,最大限度實現行政領導與學術引領的有機融合;三是民主管理協同策略,落實《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規定》,建立少代會等學生自治組織,擴大師生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堅持走群眾路線,營造開放、包容的生態環境;四是人人出彩支持策略,精心搭建各種發展平臺,創設多元特色崗位,鼓勵教師挖掘潛力,積極投身五育融合的實踐探索,凝聚職業成就感、價值感與榮譽感;五是外部資源匯聚策略,建立健全家長委員會制度,聚集外部資源、社會力量,內外融通,為五育融合發展護航。
根植于“五育融合、適性育人”理念的校園,必然呈現和諧、生態、生動的校園環境文化。學校除了要著手建設好精神層面的“軟”條件和隱性的文化外,也要對具有直觀育人功能的環境層面的“硬”條件和外顯的文化進行精心規劃與打磨。江南小學實施了校園文化升級改造、綜合樓新建、操場再建、現代教育裝備全覆蓋等多項校園建設工程,學校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夢想樹”“感恩千樹林”“奮進百花園”“科技種植園”等“江南十景”釋放出物化環境的美育功能、熏陶功能和感召功能,“詩意盎然、翰墨飄香、和諧美好”的“詩韻江南”特質正逐步顯現。
學校文化作用于五育融合行動變革,具有同一性、同步性與共進共生性的特性。一致的表達、一致的節奏,讓學校文化與五育融合理念成為同生共長的教育有機體。五育融合因學校文化自新的滋養而靈動活躍、生機勃勃;學校文化因五育融合的到位踐行而底蘊厚重、品質張揚。如果說不斷打磨生成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對于五育融合而言既是路徑也是目標,那么持續而有張力的五育融合行動就是學校文化生生不息的加油站和助推器。五育融合變革的邏輯起點是在已然明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的基礎上,回答好“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其高標準的價值取向和目標定位契合新時代教育意蘊。而學校文化體現的正是師生應有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方式,呈現的正是學校的辦學精神和環境氛圍。質言之,一所學校,只有形成了自己認同的文化體系,才能用獨特的話語來準確表達辦學的理念、辦學的思路以及辦學的方略,才能真正體現五育融合視域下全域高品質辦學的眼光和境界。
參考文獻
[1]李政濤.“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質量 [N].中國教師報,2020-01-11(1).
[2]寧本濤.“五育融合”:何謂、何來、咋辦[J].今日教育,2020(4):10-13.
[3]寧本濤,楊柳.美育建設的價值邏輯與實踐路徑—從“五育融合”談起[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5):26-33.
[4]崔勇,李慶九.走向高品質學校·理論探索篇(小學卷)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9.
[5]李慶九.落實“五育”并舉 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兼談高品質學校的核心指向及其行動方略[J].教育科學論壇,2019(29):8-13.
(作者系: 1.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大基教所五育融合研究中心主任、首席專家;2. 四川省瀘州市江南小學校長、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 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