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宇峰
[摘 要]新一輪課程改革對小學體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從創設生態教學情境,放松學生身心狀態;營造和諧課堂氛圍,激發學生運動興趣;樹立生本教學理念,彰顯學生主體地位;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培育學生合作品質;建立多元評價機制,增強學生學習自信等幾個方面探討小學體育生態課堂的構建策略,以期提高小學體育教學質量,助力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
[關鍵詞]小學體育;生態課堂;教學效率
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精心制定教學方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引導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觀念。為此,教師要明確小學體育新課程標準的內在要求,將生態體育理念融入體育教學活動中,營造能夠彰顯學生主體性的生態體育課堂環境,走“生態系統——生態平衡——健康成長”的體育教學發展之路,最終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效率。
一、創設生態教學情境,放松學生身心
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要求,結合小學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環境進行有效整合,創設適應學生成長需要的生態化教學情境,確保學生的心理情緒、肢體器官處于放松狀態,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引導教師與學生形成良好的新型師生關系,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小學體育運動活動之中,增強小學體育教學環境的開放性和生態化含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陽光體育”。
例如,在體育準備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入“編花籃”的游戲,通過播放音樂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下積極投身其中,既鍛煉了學生腿部力量,又確保學生的肢體處于協調狀態。在放松身心階段,教師為學生播放輕松柔緩的音樂,配上放松肢體的動作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二、營造和諧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生具有好動、好奇心強、求勝欲強的特點。若想有效構建生態體育課堂,需要從學生的性格特點、內在需求為切入點,營造寬松和諧、民主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打破傳統教育思維下師生關系的固定模式,與學生建立亦師亦友的新型關系,通過教師的角色互換形成教學共同體,正確科學、妥善精準地處理體育教學問題,強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共鳴,進而達到激發學生體育興趣的目的。
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有趣的課堂教學模式,就能保證學生被課堂教學內容所吸引,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進而有效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這也是生態的體育課堂。例如,在立定跳遠中“跳躍練習”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我們都是小老師”的游戲活動,將學生劃分為幾個討論小組,每個小組圍繞跳躍的相關內容進行討論,而教師則需要在學生中進行適當性的引導啟發。隨后,在每個小組確定跳躍的基本模式之后開展小老師表演活動,由組內成員共同選出一名學生進行表演。所有小組表演完畢后,教師進行點評,并與學生共同選擇喜歡的方法進行課堂練習。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營造融洽的教學氛圍,對學生體育興趣的激發大有裨益。
三、樹立生本教學理念,彰顯學生主體地位
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新課程標準為引領,透徹理解生態課堂的內涵,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尊重學生在小學體育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也就是說,小學體育教師要將生本教學理念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強化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善于做到換位思考,并從學生的角度尋找優化小學體育課堂結構的措施,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舞臺,促使小學體育課堂朝著生態化的方向發展。
例如,在“跳繩”運動項目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大膽創新跳繩運動形式,有的學生將單人跳繩變為團體活動,有的學生與同伴進行雙人跳,有的學生融入舞蹈元素形成花樣跳繩等。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給予鼓勵和肯定,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這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新素養的同時,引導學生更好地感受體育運動的魅力。
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想要真正把人本思想理念滲透其中,需要關注生態體育課堂的構建,并且明確在構建過程中需要遵循的重要思想理念,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保證課堂教學質量,以此達到推動課堂進步,提高教學效果的目標。這就要求教師要遵循新課程改革提出的要求,真正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自由、原生態、多模式的課堂環境帶給學生,使學生在體育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擁有更多的、可以自由發展的空間和機會,也在根本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而通過小學體育課程,挖掘學生的運動本質,使其感受到體育的魅力,更加愿意參與到體育活動中,達到生態體育課堂的教學目的。
四、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合作品質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人才的能力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人才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還要具備個性思維、團隊協作意識。這就需要教師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要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并以此為切入點注重對學生的能力素質進行全方位培養。對此,教師要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擺脫傳統的教育思維的束縛,從“灌輸式”教學的桎梏之中解放出來,將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主動權轉移到學生手中,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選擇、合作學習等方式掌握體育運動項目和運動技巧,從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品質,以便更好地獲得身體素質的發展。
例如,在“快跑”這一項目的教學講解中,教師可以將本堂課設計為兩個教學活動:(1)自主學習活動,教師圍繞本課所講解的內容提出“快跑與雙臂的擺動有何關系?”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解決問題,最后得出“雙臂擺動越大,快跑速度越快;相反,則越慢”這一結論。(2)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將學生劃分幾個合作學習小組,每個小組的人數控制在4-6人,再在組內劃分為A、B兩個分組,分別站在操場的兩端,要求每組學生的A隊成員要跑向B隊,將接力棒轉移至B隊第一名學生隨后站在B隊的尾端,用時最短的一組獲勝。通過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快跑運動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從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五、建立多元評價機制,增強學習自信
教學評價作為體育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激勵和導向的雙重功能。對于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科學多元的教學評價機制可以引導學生及時審視自身的學習行為,在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相反,如果課堂教學中教師濫用或者錯用教學評價,則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導致學生出現厭煩、逆反等負面情緒。因此,在生態體育課堂的構建過程中,教師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機制,秉持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的原則,通過教師評價、學生自評、生生互評的形式開展,使得小學體育課堂更加生態和靈動。
例如,在“障礙跑”體育教學中,教師要以生動形象的方式為學生講解障礙跑的具體要求,指導學生用跑、跳、鉆等動作穿越障礙。隨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設計其他障礙,包括所需器材及器材的擺放位置等。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不斷鼓勵學生,啟發學生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教師適時提出建議,增強學生穿越障礙的自信心。此外,在障礙跑時,學生因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在運動時會出現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教師要從體育精神、心理素質等方面對學生加以評價,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挖掘學生的運動潛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創設生態教學情境,營造和諧教學氛圍,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確保學生的思想、情緒、身體、心理處于放松狀態,最大限度激發學生體育運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多元開放評價機制的建立夯實體育課堂教學成果,培養學生的合作品質,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為生態體育課堂的構建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支持。
參考文獻:
[1]陳丹.例談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細節處理的方法[J].青少年體育,2018,(10).
[2]張娜.探索新課改下,如何提高小學體育教學的實效性[J].教育現代化,2018,(39).
[3]王巖.創新小學體育教學方法,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8,(15).
[4]謝立峰.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嘗試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7,(08).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