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
摘要:在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不斷推進教學改革,我國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水平實現了長足進步,教學創新的受關注程度也因此實現長足提升。基于此,本文將簡單介紹高職院校設計素描的教學創新路徑,并結合實例開展深入分析,希望研究內容能夠為相關教職人員帶來一定啟發。
關鍵詞:高職院校? ?設計素描? ?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J2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1-0119-03
結合實際調研可以發現,設計專業學生基礎相對較差、學科定位不準確、教學改革不徹底、專業師資不足等問題,高職院校設計素描教學往往會因此受到較為負面影響。為盡可能提升高職院校設計素描教學水平,正是本文圍繞高職院校設計素描教學創新開展具體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高職院校設計素描的教學創新路徑
(一)創新意義
通過高職院校設計素描的教學創新,即可更好培養學生的美學修養和技能,學生也能夠更好形成現代設計觀念、現代設計意識、創造性思維。要真正成為一名設計師,學生必須擁有通過圖形語言快速表達自己創意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生在學習訓練中培養觀察、記憶、創意、聯想、表現等思維習慣,只有突破傳統固有的繪畫思維習慣,培養學生軟性思考、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的職業習慣,建立全新的多元思維方式,學生才能夠真正通過高職院校設計素描課程奠定堅實基礎,更好走上設計師發展道路。在高職院校設計素描的教學創新過程中,需重點解決設計教學內容不明確、教學方法不完善、忽視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等不足,教學課題的選擇、因創意而“創異”問題的處理、開拓學生眼界等要點也需要得到重視,由此高職院校設計素描教學即可為學生的綜合發展提供充足支持,并解決傳統教學存在的諸多弊端[1]。
(二)創新內容
在高職院校設計素描的教學創新探索中,需重點關注教學內容的創新與教學理念的創新。教學內容的創新需結合社會的藝術人才需求,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方式也需要在教學中得到體現,高職院校設計素描的課時有限,教師必須針對性調整教學內容及教學時間安排,如通過減少光影素描練習時間,延長結構素描和創意素描的教學時間,培養學生對空間、結構的理解與表達,以及培養學生創意思維與表現,將創新思維的新手段融入課堂教學當中,提高教學效果。通過運用夸張表現手法、變形表現技法、形體簡化、線條運用、創造性構圖,以此提高學生的藝術品味,豐富表現技法、改變作品形象,設計素描教學的創新可由此實現全方位提升。在教學創新過程中,需關注各種形式的素描訓練,并兼顧各種形式間的內在聯系性,以此結合學生專業特點開展針對性教學,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即可不斷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推進教學創新。
(三)創新方式
本文認為可圍繞傳統固定常規教學模式的更新、創造性構思、抽象意識三個方面,實現設計素描教學創新。在傳統固定常規教學模式的更新探索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體驗各種素描工具、嘗試多種素描手法,并適當忽略對透視的要求,由此即可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各種有色紙張、工具媒介的針對性使用也需要得到重視,以此逐步實現多樣化工具與設計素描手法的多樣化融合。通過忽略對透視的要求,學生可采用變形、夸張、扭曲等手法開展更為靈活的創作,這將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有力支持;設計素描的創造性構思需得到充分開發,只有擁有獨到的構思,設計素描作品的畫面才具備主題意義,以此教學創新需引導學生變換思維角度,開展獨特的思考,打破傳統套路和思維定式,實現從多維角度的問題出發,由此打破固有思維的局限、讓學生獲得全新的設計感受,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在設計素描學習中的抽象意識同樣應成為教學創新的重點,以此為學生塑造先進的視覺審美觀念,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水平,并引導學生形成設計領域表現的新觀念和新空間,即可通過完全意義的概念教學,保證教學創新緊隨時代的步伐[2]。
二、高職院校設計素描的教學創新案例分析
(一)《石膏像結構素描》案例
以課程《石膏像結構素描》教學創新為例,該教學主要用于鍛煉學生造型能力,引導學生理解結構素描的學習重要性,學生的造型能力鍛煉、對空間的自我感受程度提升、內在結構的生命世界感悟均可通過教學得以實現。課程《石膏像結構素描》的教學目標包括:“一是,使學生掌握結構素描作畫的基本方法,深入了解結構素描概念。二是,理解物體的結構和基本透視,掌握物體的基本造型個性。三是,明暗關系、比例透視和解剖關系可基于線條熟練表現,且能夠進一步表現色彩、質感、重量、空間關系、主次虛實關系。四是,培養良好的作畫步驟和觀察習慣”;教學重點為物體的結構、形狀特征、透視關系、面的轉折;教具包括多幅名家作品與1個石膏像。
教學采用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對比法、觀察法、小組式教學法,由此教學過程需界定“結構素描”概念和內涵,并處理好結構與空間的關系、結構與明暗變化的關系、結構與外部形體,并結合名家作品引導學生思考“結構素描”特點,如需要重點關注解剖結構,并同時關注色彩、質感、空間關系及重量、主次虛實關系、明暗關系,配合針對性的整體畫面調整輔導、石膏體結構素描的表現步驟講解和實踐,即可提高教學有效性。在石膏體結構素描的表現步驟講解和實踐過程中,需嚴格遵循流程,即“觀察對象→確定構圖形式(三角形)→確定形體比例→畫出內部結構→檢查物體形體和透視準確性→保留起稿線條→畫出形體起伏變化→關注線條虛實變化→空間位置采用粗線條表示→反復表現形體→加強空間感(線條在空間上比較)→基于整體進行畫面調整”流程。基于流程引導學生進行練習,學生即可更好抓住對象的整個形體特征,培養學生整體處理的觀念,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可獲得有力支持;在作品講評環節,需采用小組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相互評價,教師需最后進行總結式講評;布置作業環節需基于石膏像為學生布置結構素描寫生作業,物體內部結構分析與表現、構圖合理程度、透視準確程度、物體的虛實與空間關系表現屬于作業的關鍵;課程最后的交流討論環節需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形”與“體”的聯系及感知,以及雙方的轉化[3]。
(二)《茶壺組合寫生》案例
以課程《茶壺組合寫生》為例,該課程屬于典型的實踐課,該課程屬于結構素描靜物寫生的第一堂課,需引領學生分析和整合物體的結構,并通過案例培養學生的結構解剖能力,通過對茶壺結構的分解、分析、學習,即可為設計素描的后續教學開展奠定基礎;課程《茶壺組合寫生》共8個課時,課程教學目標為深入了解和掌握結構素描概念,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培養學生的觀察和表現能力;采用的教學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法、小組式教學法,教師需在教學過程中提供針對性的引導和啟發;采用的教具為多幅結構素描范與高腳杯實物。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首先說明課程要求,引領學生做好上課準備。在課程導入環節,教師需首先展示結構素描范畫,引導學生思考結構素描表現形式特點,包括:“強調突出物象的結構特征、不施明暗且不具備光影變化、以線條為主要表現手段”,教師需最終進行總結,使學生認識到結構素描的最終目的為理解并剖析結構,并由此引出剖析結構的能力直接關系靜物繪畫。為保證學生能夠初步認識結構,教師需基于“你是否了解結構的概念?”“茶壺形體可以理解為由哪些幾何體組合構成?”等問題來引導學生討論和思考,并圍繞幾何形體分析、解剖分析方法進行講解釋疑。在完成初步教學后,即可進入鞏固練習環節,教師需引導學生進行高腳杯結構分析練習,采用小組式教學法,學生需以小組為單位總結高腳杯形體分析基本步驟,教師需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分析步驟,這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能夠訓練其能力。最后,教師需為學生布置“結構素描與傳統光影素描的區別”“結構素描表現茶壺時需注意的方面”等思考問題,并在下一堂課進行講解。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設計素描的教學創新是現代職業教育所需。為了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本文論述的《石膏像結構素描》案例、《茶壺組合寫生》案例等內容,則提供了可行性較高的教學創新實踐路徑。隨著現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為更好提升教學有效性,多媒體信息化教學、專題化審美教學等同樣需要得到重點關注。
參考文獻:
[1]馬文霆.高職院校設計素描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智庫時代,2019,(18):177-178.
[2]張旭.高職院校設計素描教學實踐的3D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19,(06):86-87.
[3]王瑋璐.高職院校室內設計專業設計素描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1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