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當前,培養具有較高職業素質以及較高職業技能的人才成為廣大教師教學的主要任務。如何提高中職學生就業的優勢,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形式;中職;工匠精神;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05-001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05.008
當前是互聯網時代,受到社會浮躁氣、社會功利意識等方面的影響,無論是中職學生的生活狀況還是學習都令人擔憂:沖動、自卑、做事馬虎、打架等,這些都會對學生的職業生涯產生重要的影響,甚至影響學生的人格[1]。工匠精神具有很多內涵,如精益求精、不急不躁等都是治愈學生的良藥,也是良好的預防針。當前,很多中職學校都提出了以企業的職業能力為核心,培養各方面素質較強的人才,因此教師也應先強化自身對工匠精神的認識。中職學校的教師更應主動探討如何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并將該精神全面落實到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當中,為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培養中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現今我國高度重視“工匠精神”,如何培養大批這樣的人才也是國家以及社會關注的重點。中職教育主要是以就業為導向的中等層次的職業教育,主要培養建設、管理以及服務一線需要的較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當前我國中職教育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而培養中職學生的“工匠精神”也就成為未來中職教育發展及改革的重點。再加上中職學生未來的發展仍然需要具備各種職業素養,“工匠精神”蘊含著耐心、嚴謹、精益求精、敬業等特點及品質,能讓學生在當前競爭的社會中脫穎而出[2]。同時也能讓學生快速適應自身的崗位需求,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實現自身的價值。由此可見,中職學校也應深刻認識“工匠精神”并主動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這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新形勢下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策略
在當前新形勢的背景下,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工匠精神,確保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品質,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及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如何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成為中職學校教師教學的難點,現從以下幾個方面著重探討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策略,以期能為學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重視企業文化滲透
敬業、精益求精、淡泊名利等都是工匠精神中的一種,具有比較特殊的感染力,也逐漸內化成員工的職業素養,并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動力。中職學校可以適當地將世界五百強的企業文化的內容滲透到學校的教育中,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為此,學校應建立良好的教育管理體系;開展行為、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舉辦學校藝術節等,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特長的舞臺,在活動中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創建書香校園、文明課間、平安校園等活動;發揮學校各方面的育人功能,如環境育人、管理育人、活動育人等,逐漸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并著重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二)強化校內外實訓
1.校內實訓。學校的實訓也應將弘揚“工匠精神”作為主要導向,且以培養“大國工匠”為主,重視開展更加扎實且更加有效的實訓工作,保證學生能有充足的實訓時間、確保充足的實訓材料,讓學生能圓滿完成實訓的任務。同時,學校也應發揮校內實訓的優點,讓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實現互相促進、完美結合等。
2.校外實訓。中職學校也應盡可能地落實現代化的人才培養方法,如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式、頂崗實習等,以學校的實際情況為主探索合適的校企合作機制。讓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也能感受良好的企業文化,且在企業教師言傳身教的過程中感受并學習工匠精神。如此也能讓中職學生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從而更加艱苦奮斗,實現學生的“大國工匠”夢。
(三)注重榜樣示范
榜樣示范指通過他人的模范行為以及優秀思想去影響學生。也就是發揮人格的教育力量,并通過高大的形象去感化人,這也是比較常用的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一種方法。為此,教師在運用該方法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選取的榜樣應有典型性、楷模性以及先進性;給學生提出學習榜樣的具體要求以及目的;引導學生將典型人物的實際落實到自身的生活與學習當中。比如可以以名人為榜樣,讓學生對其產生敬佩之情;也可以選取優秀的學生代表為榜樣,如學習標兵、技術達人等,這些學生身邊的工匠代表更容易影響學生。
三、結語
對于職業教育來說,工匠精神是靈魂。為此,教師也應將工匠精神貫串到教學中,且注重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如此才能培養出符合現代要求的人才。相信在廣大教育者的不斷努力下,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方面,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的綜合能力,確保中職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龍.淺談新形勢下中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J].職業, 2018(13):124.
[2]劉曉慶.中職學校文化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J].職業技術,2018(7):87.
[責任編輯 張宏麗]
作者簡介:王開平(1975.8— ),男,漢族,甘肅臨澤人,中小學一級,研究方向:建筑施工專業。
課題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高校與職業院校課題《中職學生工匠精神養成教育的路徑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ZZ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