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教學既是新課改大力提倡的教學理念,也是一線教師孜孜以求的教學目標,而有效備課則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潛心研究和探索有效備課的策略,以實現有效教學。有效的備課策略主要包括教師要精準解讀課程標準,充分考慮預設與生成,利用教學反思進行有效備課,同時要借助集體的力量,實施集體備課。
關鍵詞:有效備課;教學預設;教學生成;集體備課
有效教學既是新課改大力提倡的教學理念,也是一線教師孜孜以求的教學目標,而有效備課則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在教學實踐中,年輕教師對教材知識系統掌握不夠熟練,教學經驗不足,在備課方面更加需要細心、用心、專心,更加需要潛心研究和探索有效備課策略,以實現有效教學。
一、精準解讀課程標準,為有效備課奠定基礎
教師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是明確教學目標,而精準解讀課程標準是有效確定教學目標的保障。
(一)圍繞立德樹人,確定三維教學目標
中學歷史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為未來的學習、工作與生活打下基礎”的合格公民。新課程標準制訂了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缺一不可。該教學目標重在強調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目標是堅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形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得到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持續發展”。所以,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應是歷史教學的根本目標。
(二)圍繞教學目標,解決存在的問題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靈魂,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確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并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是有效教學的根本和保障。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以下問題。
1.“過程與方法”缺失
有的教師這樣確定教學目標:“知道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歷史上的偉大轉折。了解鄧小平確定的農村、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方針,感受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其中,“知道……”“了解……”表述的是“知識與技能”中的“知識”目標,“感受……”則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沒有“過程與方法”目標。新課程不僅關注結果,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與以往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新增了“過程與方法”目標。所以,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目標表述中,沒有“過程與方法”目標,應當是不合適的。
2.行為主體交叉錯位
教學目標是教師所“預期的學生行為與思想方式的變化、發展及其程度”,因此,其行為主體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教師。例如,有的教師如此確定教學目標:“使學生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和“培養學生利用各種圖表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該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明顯是教師,而同時又出現“知道……”“了解……”“理解……”“體會……”等目標,目標的行為主體是學生,兩種行為主體混雜在了一起。
3.照搬照抄教學用書
合理確定并準確表述教學目標,是對一線教師最基本的工作要求,但對有的教師來說,并不能做到得心應手。因此,在確定、表述教學目標時,還存在照搬“教師用書”的現象。“盡信書不如無書”,教師要實現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要結合“學情”,制訂定更具體、更合適的教學目標。“教師用書”可以用來作為參考,但不能完全照搬照用。
(三)圍繞三個層次,提出歷史學習要求
課程標準的要求言簡意賅,如何精準解讀課程標準?實際上,課程標準對學生的歷史學習提出了三個層次的要求。
第一層次為識記,課程標準在陳述中使用了“列舉”“知道”“了解”“說出”“講述”“簡述”“復述”等行為動詞的。這類內容約占全部內容的70%左右。
第二層次為理解,它要求學生在達到第一層次要求的基礎上,能對所學的歷史內容進行歸納和整理,形成對歷史問題的初步認識。對這類歷史內容,課程標準在陳述中使用了“概述”“理解”“說明”“闡明”“歸納”等行為動詞。這類歷史內容約占全部內容的20%左右。
第三層次為運用,它要求學生能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因果關系、利弊得失、作用影響,并能做出自己的解釋和判斷。對這類歷史內容,課程標準在陳述中使用了“分析”“評價”“比較”“探討”“討論”等行為動詞。這類歷史內容約占全部內容的10%左右。
二、充分考慮預設與生成,實現有效備課
實現有效備課,教師要充分考慮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教師只有未雨綢繆,才能順利實施教學行為,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一)基于學情預設教學
課堂教學能否取得高效,往往取決于教師能否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有些年輕教師因對教材知識不熟悉,往往會生搬硬套教學參考書上的設計,因忽略學情而導致教學效果欠佳。因此,教師應該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設計符合學生實際學習情境和探究思考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例如模擬歷史情境或進行角色扮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所有的教學設計都應該以具體的學情為出發點。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關注問題設置的難度、梯度、效度,只有適合學生的才是最好的。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興趣特點、性格特點和認知能力,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才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踐“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二)理性對待課堂生成性資源
備課是課堂預設的一部分,但無論多么細致的備課,都只是教師單方面的預設,真正到了課堂上,當教師的預設和學生的智慧碰撞之后,會有很多課堂生成遠遠超出了教師的預設范疇,這也是每一位教師都會遇到的情況。課堂生成會給教師帶來驚喜,對教師今后的專業發展大有裨益。教師如果對課堂生成加以利用,則能促進教師進行二次備課,甚至多次備課,這恰恰是有效備課的關鍵。
筆者在講授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就有學生發問:“焚書坑儒”這個歷史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這個問題的確超出了我的備課預設,于是,課后我仔細鉆研教材,梳理知識內在的關聯性,挖掘出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存在的缺陷,即御史大夫只是監察百官,而對皇帝的權力缺乏制度和思想方面的制約,皇權至上導致個人獨裁。從制度的缺失出發解釋“焚書坑儒”發生的根源,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我利用晚自習課給學生做了補充解釋,贏得了學生的贊許。
三、利用教學反思,助力有效備課
教師迅速成長的有效方法就是注重課堂反思。完整的備課應該是:教學預設﹢教學生成﹢課后反思。正如上文提到每位教師都會在課堂上遇到突發情況,有時學生的行為并未按照教師的設計意圖進行,常見的是學生的思維方式與教師的預設出現沖突。如何正確處理這類突發情況是對教師專業知識和教育機智的考驗。無論教師能否完美地處理這些突發情況,都應該值得欣慰,因為這種情況的出現恰恰說明學生在深度學習。
教師要在教學后的反思中認真思考學生提出的問題,發現學生思維的不足或閃光點,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甚至教學設計。這樣,教師的備課會隨著學生思維的成長而不斷得到完善,這不僅是對教師的一種自我完善,更是對課堂教學的一次回歸,一種更深入的探究。唯有如此,教師才能真正實現完整意義上的有效備課。
四、借助集體備課,促進個人有效備課
集體備課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有力輔助。發揮集體的智慧,群策群力,其備課質量一定比個人作戰有效得多。集體備課的真正目的在于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改進教學流程,以提高教學質量。在教育實踐中,應當摒棄一些無效、低效的備課活動,發現真問題,解決真問題,切實提高集體備課活動的效果。
在集體備課過程中,教研組要立足現實問題,對研究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微創新”。具體做法是:研究內容前置,即本周研究下一周的教學內容。主講人于上周五之前,將所備內容(教案、學案或課件)放在學科組共享文檔內,是為“草案”;本周業務研究時間,備課組成員將“草案”下載到個人電腦進行集體研究,研究的結果是為“共案”;教師再根據個人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對“共案”進行刪、補,完善為“個案”進行使用。經過兩次備課,實現了“草案→共案→個案”的增值性跨越。
由于每一位教師都對研究內容比較熟悉,故增強了研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這種業務研究模式的“微創新”,既秉承了傳統做法的優點,集合了大家的智慧,又突出了教師個性,是一種簡單、可操作且行之有效的措施。這種模式既挖掘了集體智慧,又突出了教師的個性特長,且符合班級學生的實際特點,突出了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理念。
如果在集體備課中,大家都能以誠相待,在和諧的氛圍中進行研討,這樣的業務研究,問題準確而明晰,措施科學而有效,效果自然明顯。智慧眾籌,取長補短,不失為提高個人備課有效性的良策。
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同理,有效備課,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真正的有效備課一定要隨著學情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同時也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把新課改的理念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李海軍.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目標的再構建[J].教學與管理,2014(2).
(責任編輯:趙靜)
作者簡介:李海軍,山東省肥城市第一高級中學高級教師。
課題項目: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1JG116。2019年泰安市教育科學規劃“改革與發展”專項課題“基于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學術型教師培養路徑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9zx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