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明
【摘 要】 目的:對創傷性顱內假性動脈瘤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方法進行研究。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1例創傷性顱內假性動脈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回顧性分析法,對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以及影像學檢查特征、手術治療方法與效果等進行觀察分析。結果:11例患者中,3例患者為海綿竇段動脈瘤,經頸動脈血流阻斷試驗后采用頸內動脈孤立術進行治療,另8例患者分別行假性瘤頸加固夾閉術或者是破口夾閉術進行治療,術后8例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顯示日常生活能力良好、2例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為中度缺陷,1例患者術中發生死亡,患者病癥治療總有效率為90.9%。結論:對創傷性假性動脈瘤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充分了解和認識,臨床中采取針對性的個體化手術治療方案,能夠有效改善和提升患者手術治療效果。
【關鍵詞】 創傷性 假性顱內假性動脈瘤 診斷 治療
【中圖分類號】R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3-230-01
臨床中,創傷性假性動脈瘤是周圍血管外科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情況,但較少發生于顱內血管系統,它與真性動脈瘤相比[1],缺少相對完整的血管壁結構,并且與載瘤動脈并未在真正意義上實現相連,容易導致臨床手術治療中發生動脈瘤體脫落現象,對其手術效果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下文以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1例創傷性顱內假性動脈瘤患者為例,對其臨床診斷與手術治療方法進行研究。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1例創傷性顱內假性動脈瘤患者,其中,8例患者存在明顯的創傷特征,術前采用影像學檢查手段檢查診斷為高度疑似顱內假性動脈瘤,另3例患者經手術病理檢查證實。有7例患者為男性,4例患者為女性,患者年齡在20至54歲之間,平均為(31.6±4.7)歲,患者發生創傷至病癥發生時間在6至76d之間不等,平均為(24.3±2.4)d,且有8例患者在顱部創傷發生時經CT檢查診斷存在顱底骨折情況,所有患者臨床以反復鼻出血以及突發頭疼或合并意識障礙等為主,部分患者存在動眼神經麻痹及視力下降等。
1.2? 方法
臨床,對所有患者行顱腦CT與DSA(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MRI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在確定患者顱腦損傷情況及創傷位置等情況下,對患者采取針對性的個體化手術治療方法,行開顱顯微鏡手術治療,術中對顱內前動脈瘤患者以縱裂入路行手術治療,其余患者采用翼點入路后行手術治療;同時對海綿竇段假性動脈瘤患者,如果術前DSA檢查顯示存在側血管代償情況較差,則應進行Matas試驗后再進行DSA檢查,確保其側血管代償良好情況下,對其采用頸內動脈孤立術治療,其他患者則采用假性瘤頸加固夾閉術或者是破口夾閉術進行治療,術前對存在腦積水情況患者需要通過術中腦室穿刺引流以避免術中對腦組織的牽拉引起的損傷發生,術中在見到存在血管搏動的血腫機化團塊的情況下,應高度懷疑為假性動脈瘤瘤體,對其進行謹慎分離,在對載瘤動脈的近心端與遠心端進行暴露后,使用動脈瘤夾進行夾閉;對從載瘤動脈上進行瘤體剝落引起大出血情況時,應從載瘤動脈近心端與遠心端進行暫時斷流處理,并且處理過程中顯示破口需要采用微型動脈瘤夾進行夾閉,然后進行血管塑性重建。術后,進行臨時阻斷夾閉松開后,應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其血流情況進行監測,并合理進行動脈瘤夾位置調整,以確保其載瘤動脈的血流通暢,減少和控制對神經功能的損傷影響。
2 結果
術前對患者的顱腦部CT與DSA、MRI檢查顯示,8例患者存在蛛網膜下腔出血情況,且部分患者合并腦內血腫發生,包含3例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動脈瘤患者和5例頸內動脈床突旁上動脈瘤患者、2例前交通動脈動脈瘤患者、1例大腦前動脈動脈瘤患者,且假性動脈瘤患者的DSA影像特征主要表現為類圓形瘤腔、且瘤頸較小,整體呈葫蘆樣或水滴狀;行MRI檢查患者的影像特征則表現為血管旁存在一類圓形異常病變,且病變中央區存在流空信號,周邊顯示為混雜信號。
此外,對不同情況患者采用針對性的個體化手術治療,且術中收集患者瘤體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結果證實為假性動脈瘤,此外,8例患者術后Barthel指數評分顯示日常生活能力良好、2例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為中度缺陷,1例患者術中發生死亡,患者病癥治療總有效率為90.9%,效果較為突出。
3 討論
臨床中,創傷性假性動脈瘤是由外傷引起血管壁出現全層損傷,同時血管壁損傷導致的血腫反應在動脈破口處形成局限化特征,并在逐漸機化變化以及機化物受動脈血管內血流的不斷沖擊作用下,最終被掏空出現假性動脈瘤瘤壁,導致患者的有關病癥反應產生[2]。其中,創傷是導致顱內假性動脈瘤與夾層動脈瘤發生的主要原因,并且上述兩種動脈瘤均為較特殊的顱內動脈瘤類型。創傷性顱內假性動脈瘤在臨床中較為少見,其臨床發病率在顱內動脈瘤中不足1%,并且由于創傷引起的顱內假性動脈瘤患者的瘤體形成至出現破裂一般需要經歷一段時期,因此,其臨床多以創傷后突發頭疼以及神經功能惡化等癥狀表現為主,且對患者進行影像學檢查可顯示為延遲性動脈瘤性腦出血情況。此外,臨床對創傷性顱內假性動脈瘤患者采用外科手術進行治療的手術風險較大,其臨床病殘率較高,容易受對疾病的認識以及術前判斷、手術方法的合理選擇、手術技巧把握、血流實時監測等因素影響,因此,需要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在對手術方法的合理選擇應用以及手術技巧把握等綜合判斷與分析下,對患者實施個體化手術治療,以確保其手術效果,減少對患者的不利影響。
上文中,對我院收治的11例創傷性顱內假性動脈瘤患者,根據其影像學檢查等結果進行綜合判斷后,對患者實施個體化手術治療,其手術治療有效率為90.9%,整體效果較為顯著。由此可見,通過對創傷性假性動脈瘤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充分了解和認識,采取針對性的個體化手術治療能夠有效改善和提升患者手術治療效果。
總之,對創傷性假性動脈瘤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充分了解和認識,臨床中采取針對性的個體化手術治療方案,能夠有效改善和提升患者手術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匡永才,馮蘇,李紅,等.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假性動脈瘤破入蝶竇一例[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6,35(04):601-602.
[2] 曹方軍,劉仁忠,簡志紅,等.手術治療顱內創傷性假性動脈瘤2例[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4,19(07):447-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