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芳
【摘要】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應掌握的語文知識和核心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教師開展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語文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在掌握字、詞、句結構和內容的同時,對語文學科更高層次的知識進行深度的挖掘與探索。本文將重點闡述讓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在課堂落地生根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課堂;落地生根
培養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對學生小學階段的學習與生活意義重大。小學階段的學生可塑能力、學習能力、接受系統教學的能力強,讓小學語文的核心素養走進課堂,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知識的組織與運用能力、閱讀過程中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以及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能力。
一、讓小學語文核心素養走進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課堂教學是小學生接受語文教學的最主要方式。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占重要位置。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方面有助于小學生語言知識的組織與運用能力的提高。語言知識的組織與運用能力,是學習小學語文的基礎。其中包括了對字詞句的理解,對語言結構的掌握,對字詞句的組織與運用。語言知識的組織與運用能力提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
其次,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與思維能力。語文閱讀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途徑之一。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教師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任務。語文核心素養的傳授與閱讀能力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的。
最后,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能力。審美能力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能力作為語文教學工作的升華部分,對小學生語文情感塑造與文化傳承責任感的認知意義重大。小學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旨在培養德才兼備的國家未來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這與語文核心素養的審美能力與傳統文化的傳承能力對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密切相關的。
二、讓小學語文核心素養走進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加強對語言結構與寫作手法的教導
語言結構與寫作手法的教導,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內涵。教師通過重點講述課文中的特殊句子以及應用的表達方式,可達到加強語言結構與寫作手法的目的。例如,在講述《黃山奇石》一文時,筆者引導學生對文中的第二段落“就說‘仙桃石吧,它好像從天上飛下來的一個大桃子,落在山頂的石盤上”進行重點背誦并分析句中應用的修辭手法,即句中將“仙桃石”比喻成一個從天而降的大桃子,生動、形象地將“仙桃石”的形狀與坐落的姿態表達出來。通過對第二段落的重點講解,引導學生對第二、三段落中“仙人指路石”與“金雞叫天都石”進行背誦與分析。在學生基本掌握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后,引導學生對“天狗望月石”“獅子搶球石”“仙女彈琴石”的修辭手法進行仿寫,旨在提高學生對修辭手法的運用能力。
(二)加強對理解能力與思維能力的教導
為了提高小學生閱讀的理解能力與思維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對詞字句內涵的講解引導學生對文章中心思想進行思考。例如,在講述《一株紫丁香》一文時,為了加深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與思維能力.針對紫丁香的枝葉——做伴、葉子在風里的沙沙聲——歌唱、丁香花——笑臉一掛牽、花香——夢這四種關聯,依次引導學生進行體會與思考。如紫丁香的枝葉伸進窗口,是將“我們”的溫暖借紫丁香的枝葉伸進了老師的房間,表達了“我們”渴望與教師親近的情感。通過解讀第一層關聯,引導學生對文中的三、四、五段落的關聯進行體會與思考,從而達到對文中中心思想——學生對老師深深的敬重和感謝之情的掌握。
(三)加強對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教導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是素質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任務之一。為了提高小學生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能力,教師可以選取小學課文中關于歷史文化的部分,在課堂上進行講解。例如,在講述《長城》一文時,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長城的起源與建造的網絡資源素材。通過多謀體教學,讓學生了解長城建造起源于西周,在春秋戰國時期達到建造的巔峰,后經過兩千多年各朝各代的建造與修繕最終形成了今天的長城。
(四)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教導
審美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生通過學習優秀的文章,提高自身的鑒賞與創新能力。教師可以通過選取小學課文中的優秀素材,通過課堂教學幫助小學生提高審美能力。例如,在講述《長相思》一文時,重點引導學生鑒賞詩文。如對詩中上闋的賞析?!吧揭怀?,水一程”表現上是直接描寫戍路的曲折遙遠,而兩個“一程,又從側面描繪出跋山涉水行程的艱辛,“身”字突出心系故鄉的思念之情,“那畔”表達出詩人出行“榆關”的無奈,“夜深千帳燈”更是將將士們遠離故鄉對故鄉的思念,長途跋涉后仍然在深夜里點燈不眠的情景表現出來。
三、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語文新課標中的重要改革方向,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小學生將來的學習與發展打下基礎,是小學語文教師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杜聰穎.立足課堂讓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生根[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
[2]李澤民,指向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學初探[J].丁芳.教育視界,2016(22)
[3]李作芳.“四力”: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外在表現[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17(1)
[4]段競華.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初步探索與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8(30)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它是對應于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一種稱謂。有時,也稱為“文化遺產”。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雜家、縱橫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和陰陽家等文化形態,具體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后語,以及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其中,儒家、佛家、道家思想,以及“三位一體”的合流思想對中國傳統影響最為直接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