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圓
【摘要】基于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教師在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應優化教學設計,滲透核心素養教育,幫助學生掌握數學思維方式,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趣味性及教學效率,使學生了解數學文化,聯系生活實際,構建數學觀念。
【關鍵詞】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
學科核心素養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文件中提出:“要加快制定學生核心素養體系,并把核心素養落實到學科教學中,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逐步滲透核心素養教育,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符號意識、思維能力、應用意識、文化品格為目標,優化教學設計,構建高效課堂,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升教學有效性。
1.優化教學設計,滲透核心素養教育
數學不只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思維,是一種站在數學角度上去觀察、解讀世界的思維方式。小學五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基于核心素養教育理念,展開教學設計,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符號意識,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善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以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展現數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將抽象數學知識還原于實物中,從而更好的理解數學的概念,促進數學意識的構建。在課堂上,教師應該下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思維,比如說,在講解到五年級上冊的“植樹問題”時,例題為:在一條長20米的小道上,兩側植樹,每5m植一棵,兩端也要植,共需要植多少棵樹苗?很多學生會以“20÷5”的公式,計算得到“4”的答案,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的手指,統計2、3、4、5根手指間有多少個間隔,查找規律,可得出手指數=間隔數+1,基于這一認知,學生能夠很輕易地了解為什么“植樹問題”的答案是“5”而不是“4”。這其實就是數形結合思想的一種體現,掌握這種思維方式,對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有積極意義。
2.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趣味性
數學是一門有別于語文、美術、自然等學科的科目,內容抽象,知識點分散,有著獨特的趣味性,基于核心素養理念下,教師要想構建高效課堂,就必須抓住數學的趣味性,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在數學世界中快樂地遨游。比如,在講解到六年級上冊“圓的周長”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授圓周率的數學文化知識,告知學生,我國最早關于圓周率的記載,是在公元前2世紀的古算數《周髀算經》中,文中所記載的“徑一而周三”,指的就是圓周率,而在公元263年,我國的數學家劉徽應用“割圓術”,以求極限的思想對圓周率進行了計算,當然,一說到圓周率,大家比較熟悉的,肯定是南北朝時期的祖沖之,他將得出了圓周率小數點后7位,可以說是很了不起的。這些數學小知識,能讓教學內容更豐富,能讓學生看到不一樣的數學,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聯系生活實際,構建數學觀念
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展開教學,有利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提升其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其感受到數學的實用價值,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還原數學符號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比如說,在學到“圓”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播放生活中常見的圓形物品,如足球、籃球、碗、太陽、月亮,讓學生從這些物品中提取出圓這一數學圖形符號,在學習到圓的周長計算時,教師可以設計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不同直徑的圓,讓學生去測量,計算圓的周長與直徑間的比值,發現相關數學規律,得到計算公式,并且學會用+C 來表示圓的周長,用“d”來表示圓的直徑,用ˇπ”來表示圓周率,提升學生的符號意識。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引導學生站在數學角度上去觀察世界,并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有積極作用。
4.結束語
核心素養教育的目標是,讓學生具備可滿足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小學作為教育啟蒙階段,擔著引領學生數學觀構建的重任,教師應該基于這一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設計,創新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打造素質化、高效化的課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上的基本知識,如數學概念、乘法口訣、加減運算法則等,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相關方法,建立起數學意識、符號意識,形成代數、幾何思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數學應用意識,讓學生了解數學文化,全面提升其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周興平.探討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OL].學周刊,2019(25):35
[2]陳瑜君.基于層次化教學模式的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創新策略[J/OL].學周刊,2019(25):89
[3]柯曉玲.小學數學“空間觀念”與“幾何直觀”中“核心素養”解讀——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9(20):18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唐江紅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