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娥
摘要: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經歷了跨越式發展,但我國科技水平和世界強國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在新媒體視野下,如何在茫茫的大數據中獲取有效的科普信息,是科普工作面臨的迫切問題。以新媒體為大環境,構建科學普及的新模式,并提出新媒體背景下科普模式智慧化構建的對策,可以為政府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新媒體 科普 模式構建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2-0038-02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使社會各個方面都受到其深刻影響,科普工作也應順應這一趨勢,推進科普工作的智慧化改革,從而提高科普質量,擴大科普活動的影響范圍。
一、優化網絡環境
1.凈化網絡內容,改善網絡環境
在優化網絡環境,凈化網絡內容方面,國家和地方政府要盡早做好規劃,制定相關的法律和規章制度。首先,加強新媒體時代科普立法工作,陜西政府要盡快修訂、完善新媒體時代科普工作條例,將其有序地融入科普工作中,并廣泛傳播。其次,發揮陜西公安系統的監管作用,擴充網警隊伍,強化網警的工作范圍,構建智能化網絡監管平臺,提升網警隊伍的素質和專業化水平。再次,陜西省政府加強與相關單位的互動,以網絡和實地為載體,開展多種形式、多頻次的科普工作。最后,增加公眾網絡監管員數量,以公眾和政府共同監管的模式,協調管理網絡。
2.營造有趣濃厚的科普氛圍
首先,加強宣傳本土文化,將科普內容和陜西的風土人情結合起來,用陜西方言解讀科普語言。其次,用有趣的故事明晰科學思想,內化科學精神,把科學精神烙印在受眾的腦海。再次,挖掘貼近百姓、貼近生活的科普內容,寓教于樂。在這些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因此,科普氛圍的營造、傳播技術的先進性必須進一步加強,這更是吸引公眾關注科普的優化途徑。另外,科普建設更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3.拓展與學校的合作
陜西每年都在開展流動科技館進校園的活動,受到縣城和農村學校的學生的喜愛,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但是,這種科普模式年年換湯不換藥,并未創新。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建設互動型科普網站。科普工作人員要走進校園,加強與學生互動交流,了解、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創新科普內容,開展多層次的專題講座。開放式的科普方式,學生喜歡,網站建設者也能獲得成就感,既節約了科普資金,又能收到良好的科普效果。
二、助力“互聯網+”科普產業建設模式
1.助力“互聯網+”科普動畫產業建設模式的推進
首先,融會貫通科學理論;其次,具體化推理過程;最后,讓受眾認可。科普動畫科學性、嚴謹性強,耗資、難度大,目前陜西這方面的優秀產品很少。這一問題的解決,無疑對陜西省科普文化建設來說是一筆巨大財富。
2.助力“互聯網+”網游科普產業建設模式的推進
如果能夠把網絡游戲用戶成功轉化為科普受眾,科普受眾數量會大幅度增加,科普的效度將大大提高。但這其中也存在制作難度大、資金緊張、創新度不高等問題,難于將娛樂性和科普性有機融合。國內絕大多數家長認為游戲有害,影響學生學習,因此嚴加制止。游戲開發商的觀念落后,前瞻性差,目的是多賺錢,而科普網絡游戲不但成本高,而且收益和回報結果未知程度大,很少有人去冒險,因此應另辟蹊徑,搶占網游科普行業先機,發展經濟,創造精品,傳播科學知識。
3.助力“互聯網+”電視科普產業建設模式的推進
數字電視的出現,在廣播電視運營體制管理方面發生了顛覆性變化,改變了傳統的收視率和媒介體驗,顛覆了觀眾的感受,數字電視為科普發展提供了全新的途徑。
4.助力“互聯網+”手機科普產業建設模式的推進
手機成為大眾應用率最高的信息交流工具,這為科普知識傳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三、加強政府的宏觀引導作用
1.完善新媒體時代政府和地方的相關政策
這一點體現在新媒體方面,科普各個利益主體之間互相聯系,建立科普的系統性政策,明確各類新媒體、廣大受眾、科學家、各類社會團體主體職責、義務和權利。在新媒體時代,政府更要建立科普發展戰略,提升傳播效果和能力。
2.完善科學合理的激勵和評價機制
目前,陜西科普工作方面,科學家和社會大眾的參與度相對太低,因此要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的技術指導作用,將公益化的科普納入評價體系,加強對科普活動的充分認識,鼓勵相關單位建立有效的科普評價體制和激勵機制,將科普和職稱評定掛鉤,設立科普獎項、科普基金,完善科普立法,鼓勵相關人員積極投入科普活動中。
3.加快新媒體科普進入市場的步伐
目前,陜西科普網站經費短缺問題嚴重阻礙著科普工作的發展,而且原創少、更新慢、形式簡單乏味。在新媒體時代將科學普及推向市場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優化新媒體環境中的科學傳播作品營銷途徑,優勢互補,媒體組合優勢互補,傳播渠道優勢互補,用新特的手法吸引受眾。大規模、全方位、多媒體、立體化地宣傳科普作品,實現一對一的營銷,吸引受眾消費,促進科普傳播市場化。
4.發揮公眾開展科普活動的積極性
發揮公眾傳播和監管作用,在認識科學、理解科學、傳播科學方面把好關。
5.鼓勵原創科普作品的編寫和開發
目前,陜西還是因為資金問題,科普網站極其缺少專業科普作家和專業記者,管理人員也沒有更好地了解受眾的真正需要,浪費了新媒體資源。因此,政府一要加大資金投入,二要使網站的管理人員關注受眾需求,并與受眾溝通交流,三要吸引眾多知名科普作家及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科普工作,創新工作思路及方法,豐富科普內容。另外,政府要設立優秀科普作品獎,加大刺激力度,形成多方合力,鼓勵創作優秀的科普作品。
6.加強科普專業人才培養
堅持讓學生全面發展,比如增設科普傳播學專業課程,擴大選修科目范圍,拓展科普工作崗位,使學生各盡其才。
7.制定新媒體視野下科普發展規劃方案
陜西政府要深入實際、充分了解科普資源動態及工作狀態,制定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整合現有科普資源,通過新媒體激活潛力發揮作用。只有從細處著手,放眼未來,腳踏實地,才能突破科普面臨的困境,公民的科學素質才會快速提升。
參考文獻:
[1]呂強.由“互聯網+”引發的“科普+”的思考[J].科普縱橫,2017(4).
[2]趙軍,王麗.關于微時代科普模式創新的思考[J].科普研究,2015(4).
[3]馬亞韜.對“互聯網+”背景下科普工作的思考[J].科普縱橫,2015(12).
責任編輯:張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