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李朦
摘要:景乃村隸屬云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勐龍鎮景龍村委會,是一個富庶的傣族村落,處于城鎮化的前沿。實踐證明,采用田野調查法了解景乃村社會及其社會音樂教育的基本狀況和教育影響,了解社會變遷與社會音樂教育的相互作用,對于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中華民族大團結都有積極影響。
關鍵詞:音樂教育 社會教育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2-0136-02
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指出:“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苯陙?,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城鎮化已然成為時代的主題。城鎮鄉村都在發生著巨大的社會變遷,少數民族地區亦是如此。教育作為社會的子系統,受制于當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同時,也對其發展起著促進作用。它承擔著培養人的功能,并通過育人功能實現其社會功能。音樂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是整個教育生態的縮影,社會音樂教育更是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景乃村受城鎮化影響的程度較偏遠鄉村更直接,也更深入,其社會音樂教育具有典型性。
一、景乃村概況
“景乃”為傣語音譯,傣語中“景”意為城市,“乃”意為村落,“景乃”可以理解為“城中的村落”。村子位于勐龍鎮西部,距離景龍村委會0.2公里,距離勐龍鎮0.1公里。村寨自建立以來就是以傣族為主體,現有農戶138戶、574人,其中,傣族565人,漢族7人,哈尼族1人,拉祜族1人。全村國土面積1.9平方公里,海拔600米,年平均氣溫21.4℃,年降水量14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和玉米等農作物,村民收入主要以橡膠、第二、三產業為主。①由于地域、交通、經濟等諸多因素的限制,村民們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觀念并未發生根本性的動搖,村民依然保持著對于原始宗教的信仰和對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虔誠信仰,宗教氛圍較為濃厚,民間習俗保留比較完整。村寨一年當中重要的節慶儀式有:傣族的新年潑水節、關門節、賧“坦”、開門節以及一些小賧(賧“他木那”、賧“宮白波”等)。
二、現代傣族音樂教育
通常情況下,我們根據場域將教育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種。音樂教育亦是如此。由于調研時間為暑假,無法參與和了解學校音樂教育狀況,訪談過程中也沒有發現存在于家庭中的音樂教育,故將學校音樂教育和家庭音樂教育略過不談,以社會音樂教育作為討論的重點。
傣族村落中的社會音樂教育則可以根據其應用場合分為宗教音樂教育和世俗音樂教育。
1.宗教音樂教育
景乃村信奉當地的原始宗教和南傳上座部佛教。景乃村的緬寺“wan xiangmeng(傣語讀音,意為宏偉壯觀有靈氣且受傣族百姓喜愛的佛寺)”有號稱周圍最大的鼓。節日期間根據不同需要由大佛爺或其他普通人敲響,每次演奏需要五人合作,其中大鼓與小鼓為一組,由一人負責;铓鑼三人,鈸一人。由于調研期間恰逢關門節②,且并未發現原始宗教相關的音樂,故以南傳上座部佛教關門節期間的音樂為例加以論述。就筆者所見,儀式中可以稱為音樂的僅有唱誦和“擊鼓”兩種。唱誦作為僧人獨有的誦經方式,除僧人和還俗的僧人以外,不被使用,故此不做論述?!皳艄摹钡膽梅秶鷦t更加廣泛,既可以在平時,也可以在節日期間。平時每半月一次。關門節第一周有三次,分別在關門節當天(上午、下午各一次)和次日下午(一次)的儀式前,起到提示作用,同時客觀上培養了佛教教徒的樂感、節奏感以及肢體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2.世俗音樂教育
筆者在訪談中了解到,在景乃村范圍內,傣劇、章哈、象腳鼓舞等音樂表現形式已失傳,當地村民認為本村常用樂器為二胡、竹笛、鼓,然而整個調研期間未曾見過有人使用二胡和竹笛,鼓也只有村民外出旅行時所購買的非洲鼓,作為歌唱時的伴奏樂器使用,且演奏并不專業。
兒童對于音樂的接收多源于幼兒園課程和手機應用軟件。學校音樂課程部分暫時不作探討。訪談中得知兒童最常用的手機應用軟件為抖音,《學貓叫》《海草舞》都是他們耳熟能詳的歌曲,部分兒童還可以獨立演唱甚至跟隨音樂跳舞。就這種情況而言,傣族兒童的音樂學習并未顯示出與主流文化的區別,在歌曲的學習中他們更好地掌握了漢語的發音和語法,更了解了全國各地人民的審美及生活。
年輕人欣賞的音樂風格則更為接近主流文化,比如,筆者訪談過的居住在村外的男孩和他的朋友,會在閑暇時用手機播放背景音樂,包括漢語、傣語、泰語、緬語、粵語的流行音樂,其中漢語歌曲的比重不小,僅筆者能識別的就有去年上映的電影《前任攻略3》的主題曲《說散就散》、網絡歌手莊心妍的《走著走著就散了》等歌曲??傮w而言,年輕人欣賞的音樂風格與筆者在街頭巷尾聽到的音樂風格吻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景乃村年輕人與全國大多數年輕人在流行音樂方面的審美近似,客觀上有利于普通話的推廣,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大團結。
村民們相聚宴飲時(30歲以上)通常會唱《祝酒歌》,不知是否是照顧調研小組的緣故,唱得最多的是刀洪勇先生作曲的《版納祝酒歌》,其次是同樣由刀洪勇先生作曲的《讓我聽懂你的語言》。上述歌曲村民們皆用漢語和傣語兩種語言交替演唱,烘托氛圍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傣語的傳承,也體現出旅游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傣族群眾對于漢語的接受和學習。
老年人與音樂相關的活動大概只有廣場舞。調研期間,筆者多次參與了廣場舞的排練。廣場舞的主力為50歲以上的女性,領舞兩名,由眾人推選,參與者二十余人,可根據時間自行安排,總人數不固定。伴奏音樂十余首,包括含有芭蕾舞元素的《北風吹》、倫巴風格的《心戀》、還有西雙版納民歌《讓我聽懂你的語言》以及《桃花姑娘》《心中的阿妹》《草原祝酒歌》等。歌曲全部用漢語演唱,除個別配合特殊舞步的音樂外,均加入了傣族舞的元素,手型、步法都體現著傣家風情,總體而言與筆者在家鄉見過的廣場舞沒有本質區別。廣場舞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肢體協調能力和樂感,提高他們對于主流的接受程度,客觀上有利于傣族傳統音樂的傳承。
三、結語
調研的十余天里,發現章哈、傣劇、象腳鼓舞等傣族傳統藝術在景乃村已經失傳,也沒能看到傣族頗負盛名的孔雀舞和象腳鼓舞,即使關門節在緬寺長達兩個小時的舞蹈也只是廣場舞的奶奶們穿著傣族傳統服飾在緬寺跳廣場舞,樂器也僅僅只有緬寺的大鼓和某戶村民出于愛好購買的非洲鼓。傳統的傣族音樂在景乃村已經基本消失?,F代化無非是整個國家希望融入世界,少數族群融入主流文化,鄉村努力城鎮化。在這個過程中原本基于當地環境發展起來的音樂已經失去了它們的生存土壤,在交通和網絡迅猛發展的沖擊下,人們獲得了更多選擇,傳統音樂的衰落或許是一種必然。如今景乃村的社會音樂教育非常有利于普通話的推廣,有利于當地人對漢文化的接受和學習。在城鎮化過程中,被改變的村落音樂教育也必將推動當地城鎮化發展的進程。
注釋:
①數據由勐龍鎮政府提供。
②關門節,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民族的共同節日,時間在傣歷九月十五日(農歷六月中),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
責任編輯:張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