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巖
摘要:特殊兒童是指有聽障、智障、腦癱、自閉癥、多重殘疾等的兒童。由于這些兒童存在這樣那樣的身體精神缺陷,因此將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生活化,使他們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及生存技能,便是每一位特殊教育教師應該探討和研究的問題。為了適應特殊兒童發展的需要,結合自己近十幾年的教學經歷,總結和介紹了在特殊兒童生活化教學方面的實踐經驗,希望能為特殊教育盡一份力。
關鍵詞:特殊兒童 教學生活化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2-0152-02
教育生活化不僅適用于普通兒童,也適用于特殊兒童。因此,在特殊兒童的教育教學中,培智課程生活化的教學,是特殊教育學校教學課程設計的出發點。只有堅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才能使課程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
一、特殊兒童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
(一)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特點
在特殊教育學校或普通學校的隨班就讀生里,有大量的輕度、中度、重度智障兒童;這些兒童由于生理缺陷或精神障礙,智力通常比普通兒童低,大部分存在著一定的社會適應性問題。針對這些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可把生活適應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重中之重。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應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突出知識的實用性。特殊兒童智力發展水平普遍較低,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難以理解抽象的知識,因此,要將教學內容及教學形式融入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熟悉的周邊生活環境,建立起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將教學生活化。
(二)培智學校新課程標準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年版)制定了包含生活語文、生活數學、生活適應、勞動技能等課程的標準。以生活語文為例,生活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為培養學生適應生活的語文素養,構建以生活為核心的開放而適性的語文課程,倡導感知、體驗、參與的學習方式,注重潛能開發與功能改善相結合。
(三)教育理論依據
1.教育為生活做準備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認為,教育目的就是“為未來完滿的生活做準備”。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教會人們怎樣生活。對于特殊兒童來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會他們生存,適應社會生活,教會生活的技能。
2.教育即生活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就是兒童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在他看來,兒童的成長是在生活中進行的,“生活即是發展,發展、生長即是生活,沒有教育就不能生活”,可以說“教育即生活”。按照杜威的觀點,特殊教育學校的生活不僅應該與特殊兒童的生活一致,還要與學校以外的社會生活相一致,不能偏離實際生活,做華而不實的教育。特殊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使特殊兒童更好地融入社會。因此,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應該是與社會生活相一致的。
3.生活即教育
我國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認為,“我們所過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須的一切東西,便是我們生活教育的內容”。他的生活教育理論為特殊教育學校的特殊兒童教學生活化提供了理論依據。教育家陶行知主張教育與生活相適應,改造教學的材料、方法、工具、環境,拓展學生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生活適應和社會適應能力。因此,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學方向應該貼近生活,利用學校周邊的資源,擴大教學空間,提倡生活化教學。
二、特殊兒童教學生活化的實踐
特殊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學校教育,使特殊兒童能夠在符合自己生理能力的情況下,達到生活自理以及適應社會。因此,培養特殊兒童的生活能力,正是特殊教育的意義所在。
(一)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在生活中,我們覺得輕而易舉的事情,特殊兒童實施起來卻困難重重。他們在飲食、衣著、大小便、睡眠、個人衛生和安全方面有著不同程度的能力欠缺,因此,特殊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特殊教育學校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培養特殊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但能減輕家庭的負擔,還能減輕社會的負擔。為此,德惠市特殊教育學校開設了生活適應課,學生在課堂上學會了穿衣褲、系鞋帶、刷牙洗臉、鋪床疊被,等等。在教授鋪床疊被這一課時,生活課教師將上課地點從教室改到學生寢室,每位學生在接受語言授課的同時,還有機會親自動手,練習鋪床疊被的動作要領。教師利用實際生活環境做到了教學生活化。
(二)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
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即訓練內容、訓練形式以及訓練要求必須與實際能力相吻合,使特殊兒童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學會適應生活,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從而熱愛生活,用積極的態度努力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
1.開發和利用學校生活化課堂資源
教師把課堂轉移到生活化的環境中去,有效地開發和利用學校生活化課堂資源,有利于特殊兒童學習效率的提高以及技能的培養。例如勞動技能課,為了學習簡單的烹飪技能,把課堂轉移到學校特設的烘焙室去,在那里有實際的烹飪環境、所有烘焙及烹飪設備、烹飪工具以及所需的食材。教師引導學生熟悉烹飪環境,認識烹飪工具,每節課教會學生一道美食。學生興趣濃厚,在動手制作美食的同時也收獲了成功的喜悅,培養了積極的生活方式,體會到了自尊、自立、自強的自豪感。教師在勞動技能課堂上用生活化的語言以及工具進行教學,將生活資源引入課堂,通過情景教學法和動手實踐法使學生達到教學目標。
2.模擬社會場景,創建社會生活化校園
社會生活環境的布置能夠使智障學生在社會適應方面有所收益。例如開設“小小快遞員”的活動,讓有“聽、說、讀、寫”中度和輕度智力障礙的學生兩人一組去當小快遞員。每天在固定時間去收發室取快遞,然后做好登記,再準確無誤地將快遞一一發到收件老師手中,最后讓老師簽收。通過這一日常活動,不僅鍛煉了培智學生的社交溝通能力,還鍛煉了學生組內分工合作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學會了收發快遞這一技能。“小小快遞員”通過日常生活以及教師的配合,為智障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生活技能學習的氛圍。
(三)根據學段設定內容,做到“學以致用”
特殊兒童,尤其是智障學生多數學習能力較低,書本上的基本技能通常只能學會一小部分,大部分智障學生甚至到畢業都難以掌握文化知識。因此,為了做到“學以致用”,學校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能力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并強調所有學科都要側重于日常生活。例如,低年級主要側重于生活自理方面的訓練,比如穿衣褲,文明用廁,洗臉洗手,等等;中年級側重于生活禮儀的培訓,如排隊等候,師生問好,升國旗唱國歌,等等;高年級則以社會生活為主,教學生體驗快遞員的工作,認識、使用、愛護公共場所的設施,引導學生遵守公共秩序等。
(四)重視校園及班級生活環境的創設
培智學生多數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因此,精心恰當地布置學校及班級環境,可以使智障學生在學習及生活的各個方面受益。如在烘焙教室的墻壁掛上面包、甜點等誘人的美食,在操作臺及桌子上鋪上精美的桌布,每人穿戴甜品師的服裝,讓培智學生一進入教室就感覺自己變身為小小甜品師,帶著愉悅的心情學習烘焙技能;在律動教室的墻壁、地板粘貼各種樂器圖片,使學生如同徜徉在音樂的世界,欣賞美,感受美,收獲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在美術教室各個角落展示學生的作品,讓學生進入畫室便有一種自豪感。
環境對于智障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應重視環境的創設,發揮環境的教育功能,做到每面墻壁都能“說話”。如在教學樓一樓大廳墻壁上設置“三風一訓”,教學樓一樓的走廊布置一些益智小玩具,讓孩子每天都無意識地看到并接觸,在二樓布置東北風俗文化文字及圖片介紹,使中高年級的學生每天耳濡目染,了解自己家鄉的文化。在教室里,課程表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粘貼在墻上,方便學生更直接了解每日的課程。在廁所、門口、窗戶、開關等處貼上“請不忘記沖廁所”“請隨手關門”“不要忘記關窗戶”“請關燈”“多喝水有益健康”等圖文結合的宣傳標語。
(五)課堂形式豐富多樣
教師應采用形式多樣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如在生活適應課上,通過播放視頻故事,講繪本故事,創造情境讓學生演繹,使學生不僅在理論上學會了生活知識,還在愉快的活動中體驗了生活的樂趣。
(六)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特殊兒童的學校教育不只是文化知識的教育,更應該是活動,讓學生去體驗生活。如開辟出來一塊農田,命名為“快樂農場”,每個班級劃分出一塊區域,插上自己班的名字,到了春季師生一起播種,夏秋季節一起收獲果實,體驗播種與收獲的喜悅。
三、結語
總之,只有掙脫了培智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羈絆,通過生活化教育,使培智學生成為一個和普通人更融合、更接近的人,教育才會更有效,才是真正的特殊教育。
參考文獻:
[1]毛連坤.特殊兒童教學法[M].臺北:心理出版社.1997.
[2]許家成,等.弱智兒童教育[M]. 貴陽:貴陽教育出版社.1991.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0.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S].2016.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