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偉 劉四平
摘要 中華民族富有敬業傳統,并由此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對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卓越貢獻。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忠實地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優良傳統,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勤勉敬業,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進入新時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歷史征程中,仍然需要繼續弘揚敬業精神,需要每一位華夏兒女愛崗敬業、甘于奉獻。
關鍵詞 敬業 傳統美德 價值意蘊 民族復興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064
中華民族素有敬業的傳統。“敬業”一詞,最早見于《禮記·學記》,其言“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本意指對學業的專注。引而伸之,亦指人們對所從事職業的認同與專注。關于敬業的內涵,歷代思想家頗多論述,釋義有四:
(一)“特敬”
孔子從“仁”出發,用“敬事”指稱“敬業”,提出“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強調做事要恭敬誠意、嚴肅認真。荀子也說:“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指明“敬”是事業成功的關鍵。
(二)“尚勤”
《尚書·周書>日:“功崇惟志,業廣惟勤”,認為“勤”乃敬業之本;曾國藩進一步提出“五勤”說,強調“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才能稱得上敬業。
(三)“貴專”
許慎《說文解字>言稱:“不懈于心為敬;必盡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意即“敬”就是做事盡心盡職;北宋程頤提出“主一無適”,認為“敬”的本質是思想上的集中專一。
(四)“守恒”
《詩經·大雅·蕩》有言:“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也就是說,做任何事需有始有終,不能半途而廢;荀子也說“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告誡人們為學做事,須意志堅定、持之以恒;南宋理學大師朱熹以“敬業”一詞取代“敬事”并予以新的詮釋,其言“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近人梁啟超就直接借鑒其觀點,將敬業視為“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
我們的祖先自古就知道,勤勞敬業乃安身立命、齊家治國之本,故視敬業為美德,并通過家風家訓、鄉規民約大加推崇。在古代,但凡有所作為的皇帝,都首先是勤政敬業的典范。據載,朱元璋是一個少有的勤政皇帝。他曾說:“人君日理萬機,怠心一生,則庶務壅滯,民無所賴,貽患不可勝言。”所以他不畏繁鉅,事必親躬,可謂夙夜在公、勵精圖治。敬業作為一種職業操守,則要求“百業”之人忠于職守、盡心竭力,即“讀書者,當閉戶發憤,止愧學問無成,哪管窗外閑事;務農者,當用力南田,惟知及時耕種,切莫懸耜妄為;藝業者,當居肆成工,務以技能取利,勿生邪念曠閑;商賈者,當竭力經營,一味公平忍耐,毋以奇巧欺人。”在歷史上,從遍嘗百草的神農到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從百工之祖魯班到改良造紙術的蔡倫,從忍辱負重寫出史家絕唱的司馬遷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堪稱典范,為人景仰!
中華民族在長期的勞動中所凝結的敬業精神,體現了獨特的生存智慧和價值追求,薪火相傳,不斷激勵中國人民始終辛勤勞作、發明創造,始終革故鼎新、自強不息,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對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卓越貢獻。
毋容置疑,敬業傳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可或缺的重要滋養,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恒價值,值得長久地傳承與弘揚。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續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殷殷期望,寄意深遠。
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縱觀我們黨九十多年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無論干革命搞建設還是抓改革,都始終不改初心,牢記使命,始終秉持敬業傳統,并將其提到新高度、賦予新內涵,攻克了無數難關,創造了一個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迎來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
“看似尋常最崎嶇,成如容易卻艱辛。”回首歷史,輝煌來之不易。在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戰天斗地、改天換地的征途上,愛國奉獻精神一以貫之,每一個勝利的取得,都傾注了無數汗水、付出了巨大努力,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在艱苦的革命戰爭年代,無數共產黨人自覺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自己的事業,形成了無私奉獻、敢于犧牲的敬業精神,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撫今追昔,我們不應忘記那些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們:“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李大釗、“浩然正氣垂青史”的方志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張思德、“甘將熱血沃中華”的趙一曼、“化作紅梅映山紅”的江竹筠……他們的事跡永載史冊,他們的名字與日月同輝。
“百尺竿頭立不難,一勤天下無難事。”新中國成立以后,翻身得解放的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發揚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敬業精神,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現代化建設高潮,把貧窮落后的舊中國,建設成為了欣欣向榮的新中國。撫今追昔,我們不應忘記那些為新中國發展而任勞任怨、奮斗不止的勞動英模們:“高爐衛士”孟泰;“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寧肯一人臟,換來萬戶凈”的時傳祥;“寧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進喜;“兩彈元勛”鄧稼先……正因為他們的勤勞敬業,無私奉獻,我們的祖國才像神話中的鳳凰,一次次涅槃重生,翩翩高翔。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改革開放以來,在愛國奉獻、開拓進取敬業精神引領下,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撫今追昔,我們同樣不應忘記那些在改革開放中競相涌現的“時代楷模”:“專注田疇,群生飽暖農夫志”的袁隆平,“雕刻火藥的大國工匠”徐立平,“當代愚公”黃大發,用生命扣響“地球之門”的“科研瘋子”黃大年,“20年只做一件事”的“天眼之父”南仁東,潛心教育、甘為人梯的曲建武……他們愛崗敬業,至誠報國,在平凡的崗位上鑄就不平凡的業績,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詮釋了當代中國的敬業精神,挺起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魯迅先生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震古鑠今的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的有力支撐。如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但“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可以實現的。”⑦新的長征路上,還有許多困難需要征服,這就更加需要我們繼承和弘揚敬業美德,艱苦奮斗、愛崗敬業。
今日中國,愛國奮斗、敬業樂業已然成為鏗鏘的時代強音,充滿正能量,逐漸聚合成筑夢中國的洪荒偉力。但也應看到,在職業領域,庸懶懈怠、好逸惡勞的現象依然存在,不僅敗壞了社會風氣,而且影響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因此,傳承中華敬業美德,弘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敬業觀,顯得尤為緊迫和必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進入新時代,面對新任務新考驗,我們必須擼起袖子加油干,切實把敬業奉獻精神融入到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全過程,創造無愧于歷史的輝煌業績,書寫無悔的奮斗人生。
(一)樹立高尚的職業理想,堅定職業信念
馬克思曾說過:“人類的天性本來就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理應立為國奉獻之志,立為民服務之志,自覺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理想之中,始終與黨和國家的發展同向同行,把工作視為實現人生價值和崇高理想的途徑,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共享人生出彩機會。
(二)敢于擔當,練就過硬本領
敢于擔當,就是要“任其職,盡其責;在其位,謀其政”,把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看得比泰山還重;就是要把工作當事業干,把崗位當陣地守,擺脫名利的羈絆,戒除浮躁心態,克服精神懈怠,心無旁騖干事業,勤勉敬業求作為。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5G、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重大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給人們帶來了新的挑戰,如果不與時俱進、主動適應,就會陷入“本領恐慌”危機,難以勝任本職工作。
因此,必須不斷學習,加快知識更新、提升技能,切實增強工作本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勇于創新,踐行工匠精神
愛崗敬業不是墨守成規,因循守舊。而是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勇于跳出思維限制,不斷挑戰自我,尋找新對策,破解新難題。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在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邁進中,“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是時代之所需之必需。為此,我們必須秉承“匠于心、精于工、品于行”的工匠精神,對待工作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以釘釘子的精神做實做細做好各項工作,實現個人的最大價值,成就璀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