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文忠

摘 要: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理念。我院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采用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充實了校企雙方合作的內涵。本文介紹了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情況,對該模式取得的成效、存在問題與解決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 工學交替 培養模式
Practice and Thoughts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Alternating Talents in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Technology
Zhang Wenzhong
Abstract:The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is the basic idea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Th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technology major of our college adopts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alternating engineering and learning, which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school and enterpris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practice of the alternate work-study talent training model, and discusses the results, exist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the model.
Key words: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technology, altern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learning, training mode
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面向汽車制造業培養人才,根據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的特點,增加實踐性教學比例,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是提高人才供給質量的重要途徑。汽車由眾多的零部件、總成裝配而成,其工序內容復雜,需要較多大型的設備與工具,一般校內的實訓場地與設備難以滿足崗位技能培養的需要。我院該專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采用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充實了校企雙方合作的內涵,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工”一般指在企業的生產性實踐活動,“學”指在校內的課堂教學(包括理論教學、實訓等)。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指課堂學習和生產崗位實習交替進行,把學校教育教學環節與企業工作崗位有機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學,學后再實踐[1]。由于國家規定職業院校的學生頂崗實習一般不少于6個月,且一般安排在第六學期進行;因此,采用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一般會在大學的前兩年,集中或分階段的安排學生到企業去實習。
1 工學交替的實踐
1.1 實習進程安排
實習分兩階段完成,第一階段為跟崗實習,時間在第三或第四學期,第二階段為頂崗實習,時間安排在第六學期。以學期為周期交替開展。
第一學年學生剛進入學校,有大量的文化基礎課需要學習,不適合安排到企業實習。安排專業年級的一半學生在第三學期完成,另一半在第四學期完成,這樣既考慮了企業的崗位容納能力,也統籌了校內老師的教學任務,避免教師授課不均衡的問題。以學期為周期交替,是因為汽車總裝廠的工序內容多,如我院學生實習需經歷汽車覆蓋件沖壓、車身焊接、車身內飾、總裝等不同崗位,為達到實習效果,同時也兼顧組織管理等問題,所以集中進行。
1.2 課程安排
工學交替的過程是從理論到實踐循環開展的過程,符合高職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要更好的發揮其特點,還需從課程體系的設計、課程的先后銜接上進一步保證。
根據人才培養模式特點,在課程設計上,按合作企業的生產制造流程,提煉典型崗位,根據各崗位對從業人員的知識、技能要求,來設置相應專業課程,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如圖1)。課程與實踐互動,保證工學交替的效果。
課程實施上,學生在第一階段實習前,應完成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如機械制圖、機械基礎、汽車構造、汽車電工電子等;接受金工實訓、CAD實訓、汽車構造與拆裝實訓等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與鍛煉。以熟悉汽車的結構組成、機械原理、工程圖紙的讀取、一般工具的操作使用等,與到企業的崗位相對接,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
后續校內學習上,主要安排汽車覆蓋件沖壓、發動機缸體鑄造、汽車電器安裝與調試、汽車裝調與檢驗等四門校企共建的專業核心課程,與學生的崗位實習內容相銜接,并進行適度的擴展與提升,以強化學生專業核心能力的形成。
1.3 組織管理
學生在工學交替期間,其身份依然是學生,對學生的管理,尤其是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按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的通知(教職成〔2016〕3號)文件要求,學生到企業前,校企雙方應簽訂合作協議;職業學校、實習單位、學生三方應簽訂實習協議;職業學校和實習單位應為實習學生投保實習責任保險;組織學生到外地實習,應當安排學生統一住宿[2]。
在實踐中,與區域內的中嘉汽車制造(成都)有限公司、四川現代汽車有限公司等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學生統一入住當地政府提供的公寓,學校安排專職教師,到現場跟蹤管理。各學生在企業,由企業安排師傅,指導學生的實習,實習前接受一周的安全培訓,后期在不同崗位輪換,以鍛煉不同的崗位能力。
2 工學交替取得的成效
2.1 人才培養的成效
在人才培養質量上,取得了以下成效:第一,由于在企業真實工作環境中接受過鍛煉,具有崗位經驗,學生對后續四門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其理解與領悟能力明顯提高;第二,學生提前步入社會,對社會的認識更全面,懂得珍惜學習機會,總體學習積極性提高;第三,培養了學生的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部分學生提前明確了職業意向,對學生后期的擇業、就業等都有明顯的幫助。
2.2 師資隊伍的培養
學生工學交替期間,通過安排部分青年教師作為指導教師,與學生一同工作、生活,為青年教師熟悉企業的設備與制造工藝、質量管理與現場管理等,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部分青年教師經過鍛煉后,掌握了專業的前沿知識,將新技術、新工藝應用于課堂教學[3],迅速成為本專業的骨干教師。
2.3 實訓教學條件的支撐
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包括汽車覆蓋件沖壓、車身焊接、汽車裝調與檢驗等。利用企業的生產設備與場地,企業的兼職教師完成以上在校內難以開展的實訓教學內容,將相關教學內容作為實習的項目之一。利用校外資源,對專業的實訓條件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
3 工學交替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
3.1 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存在差距
汽車制造企業質量管理嚴格,生產節拍快,部分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較差,難以融合到實際的工作中去,完成學生身份與職業崗位之間的轉換,對工學交替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對此,由輔導員與現場教師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企業師傅加強指導,企業內適當增加崗位的輪換次數,對部分女學生的崗位進行適度的調整。
3.2 課堂教學時間縮短
兩階段的實習有一年的時間,學生實際在校時間僅二年,理論教學時間被部分的壓縮,使得學生在校期間的每學期課時較多,學習壓力加大。
為此,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教學平臺,將專業英語、工廠現場管理等理論教學課程進行線上教學,學生在實習期間利用空余時間學習,老師在線輔導,并定期到企業現場授課。其中,工廠現場管理課程安排企業兼職教師承擔一部分教學任務,利用企業現場環境開展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總體上,利用以上方式,較好的平衡了各學期的課程。
3.3 合作企業的長期意愿
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必須有合作企業的支持配合,單純的讓企業提供社會責任,難以保證長期的運行,必須充實其它方面的合作內容。
學校是人才的供給方,企業是人才的需求方,在選人、用人上,優先保證企業的需求。由于合作企業對學生有長期的跟蹤記錄,在每年的招聘期間,企業直接提出用人意向名單,學校提前滿足。此舉促進了部分學生的就業,提高了專業就業率與對口率,也滿足了企業人才招聘的需求。另一方面,學校為企業在職員工開展培訓與“汽車裝調工”職業資格鑒定,進一步豐富合作內容,充實雙方合作基礎。
對商用車企業,其生產在一年中具有較強的季節性,學生通常在上半年的生產旺季到企業工學交替,完成部分輔助性的生產實踐活動,對企業的季節性用工需求也起動了一定的補充作用。
4 結語
2019年2月13日,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號),明確要求“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是工學結合育人機制的具體實施方案,從2015年開始,該人才培養模式在我院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實施了6屆。
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制造類專業,通過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利用企業的生產設備與場地,校企協同育人,減輕了專業實訓設備與場地建設的壓力。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學習后再實踐,符合技能人才培養成長的規律,提高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學生就業與企業人員招聘等都獲得了較好成效。
參考文獻:
[1]胡增榮,章紅梅,王建勝. 工學交替教學模式及其應用[J].職業,2010(7):142-143.
[2]教育部等. 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的通知[Z].2016.
[3]張雪文.“工學交替”教學模式在職業院校中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研究,2015(9):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