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佰玲
【摘 要】隨著教育理念的完善和發展,物理教學的目的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讓學生獲得基本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對他們進行創新思維培養,從而獲得對自然規律探索的能力。本文通過物理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與懷疑,激發他們去探索,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和收斂總結的訓練,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關鍵詞】物理教學;創新思維;探索能力
一、引言
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種物理現象、規律和物質結構的一門科學,伴隨著物理學的發展才有現代發達的科技文明。由于物理的重要性,激起了一大批教育者對物理教學方法中的創新進行研究,這些方法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接收能力和學習效率,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夠突出。物理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他們主動思考和大膽的創新,發散性思考和收斂性總結就是基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為目的的教學方法。通過假設生活中某一有趣的物理場景,激起學生求知興趣,進而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和思考,這個過程中要把握以答為輔,以引導學生根據生活常識和已學知識自主探索尋找答案為主,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所以,教師首先要把握新教材的要求和特點,然后從學生的認知結構入手,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有趣現象或奇事怪物來引起學生好奇或懷疑,從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解決,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主要應注意的問題
發散性思維和收斂總結教學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去思考,通過學生獨立地對問題多角度發散性思考,并對思考的結果進行收斂總結的訓練,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一)引起學生的興趣
初中生存在情緒不穩定,很難在課堂上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的特點,因此,假設的物理問題情境要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這是培養開發學生創新思維成敗的關鍵點。由于物理本身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這樣就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有趣、新穎的實驗來引出物理問題,同時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例如,壓強這一課時的引入時,可以準備充了氣的氣球和一些小圖釘。讓學生將氣球壓在一個小圖釘上,發現氣球破了,然后把氣球壓在很多小圖釘上,發現氣球沒有破,這就會對學生認知進行沖擊,從而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探索。教學實踐表明,學生注意力的強弱是學習效率高低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學中要善于發掘揭示物理規律的奇特例子來吸引學生的眼球,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保持長時間探索新知識的熱情,這樣就能為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爭取充足的時間。
(二)以解答為輔,以培養學生科學思考能力為主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僅僅引起學生好奇心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帶著好奇心,通過發散性的創新思維,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在此過程中要多鼓勵學生,對學生的回答要多多肯定,引導他們利用發散性思維去科學的思考。例如在《阿基米德原理的應用》實驗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實驗:(實驗1)把揉成一團的橡皮泥放入盛有水的燒杯中,橡皮泥自然的下沉,同時問學生:怎么可以不讓它下沉?(實驗2)學生通過嘗試,將橡皮泥捏成小碗形狀,放在水中時,橡皮泥可以漂浮在水中。同時問學生:此時橡皮泥為什么可以漂浮在水中,和第一次的實驗相比,有什么發生了變化?(實驗3)教師為每小組的學生準備了一些玻璃球,和礦泉水瓶和紙張等器材。問學生:有沒有辦法可以讓玻璃球不沉到水中?在做實驗和實驗講評時,注意對學生的操作和回答多給肯定。接著問:生活中有類似的應用嗎?通過這樣類比設疑,學生的求知欲望會被點燃,急于思考和探究,這樣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研究和學習中去。學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動下,通過多角度思考會對物理現象的內在規律提出不同的理解和解釋,這個過程就是發散性訓練。然后引導學生對多種思路給出的解釋進行比較,最終給出最合理的解釋,這個過程稱之為收斂總結。
發散思考和收斂總結是創新思維培養的核心,只有讓學生掌握對物理問題科學的思考過程,才能完成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三、發散性思維和收斂性總結能力的培養
(一)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新課標初中物理教學過程強調觀察、實驗、探究、運用,因此教學中應突出對學生有關觀察、實驗、探究、分析、概括、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發散思維主要側重于學生觀察、實驗和探究能力的開發,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重點培養學生以下能力:
1.觀察能力。發散性思維的核心是要對問題有深入思考的能力,而這種能力離不開觀察,因此無論是學生操作實驗還是教學中的演示實驗都需要引導學生去認真地觀察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同時要求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進行仔細觀察并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新發現,從而對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行培養。
2.知識儲備能力。想要對物理問題進行多角度分析,除了注意物理現象的細節外,還要儲備能夠激發思考靈感的素材,比如教材上學習的物理知識、課外閱讀到的物理趣文或聽到的物理常識等,因此要讓學生對學過的或接觸到的物理知識進行整理、復習。平時可以指導學生采用“列表法”、“樹狀分支法”“反復記憶法”“分時分段記憶法”等,對所學知識梳理歸類,使知識條理清楚,一目了然,為多角度分析問題奠定了基礎。
3.實驗操作能力。物理不同于數學,而是基于實驗基礎上的學科,其特點決定了物理問題的分析必須通過學生自己做實驗才能更加真實、準確、直觀的認識問題,因此實驗操作是發散性思維必不可少的過程。
4.提出問題能力。發散性思維最終體現在學生能否提出問題,只有大腦帶著問題才能激發多角度思考,因此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平時注意指導學生如何提問,比如讓學生留意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中的每個細節,并把能夠引起好奇心或與認知沖突的問題提出來。
5.討論能力。學生之間在知識和認知存在很大的差異,互相討論不僅能夠培養他們團隊合作意識,更能夠激發他們彼此的靈感。在課堂教學中,適當的讓學生之間互相討論,各抒己見,有時學生之間會因為一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通過提示、引導讓學生繼續討論,不僅能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刻,還能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發散思維。
(二)收斂總結能力的培養
如果發散思維是重點強調多角度思考的探索過程,那么收斂總結則是對各種探索性的解答進行篩選、概括,并得到最合理答案的尋求結果的過程。例如探究影響單擺擺動時間的因素、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不僅要引導學生對各種影響因素進行篩選,并總結概括,而且要求學生寫出總結,這樣就能起到對學生收斂總結的訓練。
四、結束語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巧妙的設置物理現象的情景,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發散性的思考和收斂總結,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對問題科學的思考并解決的能力,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思考過程,尤其對于學生來說,這種差異性會很大,要能理解和接受。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教學中通過不斷的引導和啟發,慢慢滲透給學生,最終讓其獲得創新能力。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把以上方法運用于教學過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不僅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問題的分析更加科學嚴謹,同時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得到了提高。在不同學科的教學中,物理教學是比較直觀、形象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要抓住物理學科的優勢,不斷完善和推廣物理教學中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邵宏.中學物理經典實驗創新教學方法的實踐研究[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4(12):29-30
[2]陳琪琪.以教師的創新來激發學生的創新[J].物理教學,2011(10):20-22
[3]伍海華.物理實驗教學的導入、實施與創新設計[J].物理教學,2003(7):13-16
[4]王耀村.開展課題研究 培養創新人才[J].物理教學,2003(1):6-11
(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三中學,上海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