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學生工作從“粗放型”向“精細化”的轉型,是大勢所趨南京醫科大學在這個轉型中,構建了高校輔導員“千百十”工作模式:高校輔導員每學年要與千余人次的學生交流,至少要關注百名學生的微信或QQ空間,至少要完成十余份代表性學生的深度調研報告,以促使高校輔導員沉下去,浸潤到學生中去,做好精細化育人。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工作模式;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20)02-0176-03
2019年元旦過后,微信公眾號拾遺推送了一篇題目為《張小龍:笨是一種人品》的文章,其迅速成為10萬+網紅文。文章中提及騰訊副總裁、Foxmail創始人、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制訂的“1000/100/10”的法則,他要求團隊的每一個產品經理:每個月必須收集反饋1000個用戶體驗,關注100個用戶博客,做10個用戶調查。張小龍就是用這種“笨”的方法,將QQ郵箱做到了中國第一;將微信做成從無到有,且日活用戶超過10億的社交平臺。這背后的秘密,正如張小龍本人所說的那樣:我們只是去幫助用戶解決問題。幫助用戶解決問題,第一步要做的便是了解用戶的訴求,其產品經理思維模式和行動指南對高校從事學生工作的輔導員有較強的借鑒作用。
在面對高校學生工作從“粗放型”向“精細化”的轉型過程中,首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促使輔導員沉下去,浸潤到學生中去?因為只有沉下去,才能真正發現教育管理過程中的薄弱點;只有浸潤到學生中去,學生才有可能和輔導員說真話,說心里話,教育管理才能“對癥下藥”。高校學生工作是圍繞學生的成長成才和健康生活來服務的,“蜻蜒點水式”的服務是一種低層次的服務,而高層次的服務應該是指導和幫助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換句話說,也就是輔導員要扮演好兩個角色,這兩個角色也是《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令第43號)的要求: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想要扮演好這兩個角色,了解學生的訴求是第一步,及時獲取更新的學生信息是第二步,深度分析、實踐探尋解決學生困惑之道是第三步。只有沉下去,浸潤到學生中去,才能為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于是筆者對高校輔導員“千百十”工作模式的構架便呼之欲出。
一、高校輔導員“千百十”工作模式說明
(一)高校輔導員“千百十”工作模式說明
“千”,是指輔導員每學年要與千余人次的學生交流。輔導員既要做到與分管學生交流的全覆蓋,不留“死角”,也要做到與特殊學生的持續性交流。世界上沒有所謂的“靈丹妙藥”一次就能解決問題,因此輔導員要建立“療程意識”,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交流的效果,動態調整交流的頻次和交流內容的側重點。
“百”,是指輔導員每學年至少要關注百名學生的微信或QQ空間。如今的大學生都是在新媒體大潮中成長的一代,他們對新媒體的運用了如指掌,他們更愿意在網絡發聲,以求關注。當現實中的困惑缺乏求助窗口或無法得到有效排解時,他們希望求助于網絡的力量,因而,對大學生的網絡個人的關注不容忽視。按照高校輔導員與分管學生1:200的配備標準,高校輔導員最多花2年的時間,就可以掌握每一位分管學生的網絡動態。與此同時,網絡的即時性在此時也成為輔導員第一時間獲取學生最新信息的紅利。
“十”,是指輔導員每學年至少要完成十余份代表性學生的深度調研報告。在對這個觀點說明之前,需要澄清一個誤解:“三困”(學業困難、經濟困難、心理困難)學生是代表性學生,但代表性學生不一定是“三困”學生。看似拗口,但試想:學業優秀的學生或許困惑比學業困難的學生更大、更多,只不過是被學業優秀這個光環所掩蓋了而已;家庭經濟優越的學生或許承受著更嚴厲、更多的家長式訓斥和責罵,只不過是被家庭優越這個現狀所迷惑了而已;心理健康更是無從談起,畢竟每一個權威心理量表都有其適用條件,而每一個學生個體都有其個體差異性。同時,筆者非常不同意直接給“三困”的學生貼上“困難”的標簽,因為一切都是變化的,學生的未來是可期的。筆者更愿意在“困難”二字前加上“暫時”。
十余份代表性學生的深度調研報告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只不過是在學生工作典型案例基礎上的延伸,更新高校輔導員工作認知,將“抓兩頭帶中間”的三層劃分趨向于十層,乃至更多層,深入更多學生層級,探尋十把或更多的鑰匙去開啟學生的心門。
(二)“千”“百”“十”關系說明
高校輔導員“千百十”工作模式中,“千”“百”“十”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千”是根本,是關鍵,是出發點和落腳點,高校輔導員通過“千”去充分了解并掌握學生的真實訴求,制訂師生間交流的“療程”,為學生釋疑解惑。“百”是“千”的補充與延伸,“千”是線下,而“百”是線上,它既是對新時代大學生特點的適應之舉,也是對新時代學生T作要求的回應之策;既可以實時更新學生信息,及時調整交流“療程”方案,也可以預防和杜絕學生不良事件發生,或發生后的第一時間介入處理,降低影響和代價。“十”,是對“千”和“百”的整合,是思考,是提煉,是探索,其結果義反哺指導于“千”和“百”的實踐,進而提升學生工作實效。
二、高校輔導員“千百十”工作模式的實施難點
筆者認為有四個難點:高校輔導員對事務性工作的認知問題、如何界定交流、如何規避“觀而不注”的問題、對深度調查報告的質量如何評估。
(一)高校輔導員對事務性工作的認知問題
事務性工作多是高校輔導員工作的現狀,高校輔導員對此理解得少,抱怨得多,甚至將其作為未能與學生交流的托詞。在筆者看來,這樣的想法實屬不應該,這種認知需要升級。事務性工作太多是事實,但試想如果沒有這些事務性工作,高校輔導員和學生交流聊什么,如何找交流的切入口?談人生,談理想,這是需要,也是必要的,但天天這么談,學生是否買賬很難說,同時,輔導員也不一定有變換花樣來談的功底。歸根結底,多數高校輔導員對事務性工作還停留在就事論“事”的認知層面。但換個角度來看,事務性工作難道不是師生間連接的紐帶、交流的橋梁嗎?如學生來辦理貧困認定,輔導員可以與之交流家庭經濟情況;如學生來請假,輔導員可以順帶與之交流生活方面內容;如學生人際交往面臨困境,輔導員可以與之談談大學生的交友觀;如學生對未來很迷茫,輔導員可以與之聊聊人生追求……綜上,高校輔導員對事務性工作的認知要升級為就事論“勢”、據“勢”行事、以事成“勢”,對學生進行因勢利導。
(二)如何界定交流
對于輔導員與學生間的交流如何界定,筆者認為不可拘泥于形式,交流的地點不一定要設在辦公室或者是談話室,教室、食堂、宿舍、操場、活動現場等也是可以的。至少在筆者看來,后者的交流效果要好于前者。因此,切忌一刀切,一刀切會喪失活力,喪失創新,也不是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是否就放而任之呢?當然不是。筆者認為應以學生對談話的認可度作為交流的界定參考。原因在于,輔導員對交流的效果評估并不可靠,有時甚至會盲目自信。這個評估需要回到輔導員與學生交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學生,而非輔導員這個宗旨。學生本人對交流內容是否認可,來白他白己的判斷,只有他自己知道交流效果,輔導員只能事后通過推測得知。當然,學生的判斷力有強有弱,這需要輔導員去判斷,可能與有些學生交流“一點就通”,而與有些學生交流則需要“反復敲打”。也可能存在學生協助輔導員,按照輔導員的要求去反饋交流認可度的情況。對此應抱著樂觀態度,即使有,也是好事,畢竟學生愿意協助分管輔導員,說明師生間的關系是較為緊密的,沒有學生愿意給討厭的輔導員“買單”。
(三)如何規避“觀而不注”的問題
“觀而不注”的確是個較為麻煩的問題。關于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研究很多,說明高校輔導員產生職業倦怠并非個案。而對于改善或改變輔導員職業發展的實招也不少,但真正落地的還比較少。關注學生微信或QQ空間,不僅僅只是在工作時間,更多的是在工作時間之外,甚至是節假日,而往往工作之外的時間是學生突發事件的主要時間節點。高校對此嚴加要求是可以的,但是否真正能夠落實到位,還是停留在文件要求中,這里只能是一個問號。對作為從事了十多年一線輔導員的筆者來說,雖然輔導員工作的內容和性質決定了辛苦與奉獻,但如果強加要求的話,似乎缺少了人情味,甚至會導致部分輔導員出現抵觸情緒。因此,在實施高校輔導員關注學生微信或QQ空間的做法中,筆者建議對“觀”應有具體要求,而對于“注”,只有選擇信,別無他法,要相信高校輔導員的責任心,相信他們立德樹人的責任擔當。
(四)對深度調查報告的質量如何評估
對深度調研報告的質量評估,要摒棄一個導向,就是用學術論文的標準來檢驗深度調研報告的導向。這兩者間有相同點,但不同點也不少,退一步而言,書寫調查報告的出發點絕不是鍛煉論文寫作。對于報告的評估標準,應該包含“兩性”。一是案例選擇的代表性。報告選取的對象是否具有典型性,他是一個突發事件的學生個體,還是困擾疑惑中的一批學生中的一個普通代表,這個要區分。10份調查報告關注了多個類型的學生群體,不能只把眼睛盯在暫時“三困”的學生身上,要關注到更多學生群體,去找尋他們迷茫背后的原因,指導和幫助他們規劃未來。二是案例結論的可借鑒性。每一個報告中的案例個體是不同的,首先需了解這些安利個體是否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或提升,有的話,應了解其影響因素最大的為何,如果未能進步或提升,最后得到了的教訓經驗如何,然后指出今后應如何避免。其次要討論報告結論是否對這一個群體有借鑒意義,從個案出發,也就是以特殊為起點,是否具備推導到一般,如果一般的要求太高的話,能否推導到一類。
三、高校輔導員“千百十”工作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個T作模式缺乏保障措施,必然會野蠻生長,偏離構建的初衷,達不到既定的目標也是可以預見的。對于高校輔導員“千百十”工作模式,筆者認為有必要建立“剛柔并濟”的保障措施。
所謂“剛”,指的是剛性的要求,是必須要做到的。第一,要將輔導員“千百十”工作業績作為輔導員個人年終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所占比重要超過50q。在這個指揮棒的指引下,高校輔導員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指揮棒幫助他們理清工作的主次。第二,要將輔導員“千百十”工作業績作為輔導員職務晉升的重要標準。按照每年的累積,分數高的輔導員先提拔,避免因人情提拔、領導個人喜好提拔等情況,在輔導員隊伍中形成“凡是提拔,先看‘千百十工作業績”的務實作風,形成“比追趕超”的良性競爭機制。第三,要將輔導員“千百十”T作業績作為輔導員評獎評優、學習交流的要求。評獎評優的名額是有限的、學習交流的機會是緊缺的,要打破“大鍋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低層次和諧。第四,要將輔導員“千百十”工作業績作為輔導員退出機制的規定。每一位輔導員加入學生工作隊伍中的初衷各不相同,無法在初衷上求同,但要在加入后的工作理念和工作作風上求同,對于不適合輔導員工作崗位的,或者對輔導員工作有強烈的抵觸心理的老師,也要放他們一條“生路”,這也是保持輔導員隊伍凝聚力和戰斗力的重要舉措。
“柔”,是指柔性的辦法,是作為剛性要求的“代償機制”。高校輔導員“千百十”工作是否是輔導員沉下去,浸潤到學生中去的最好的工作模式呢?筆者不敢妄下結論,但至少方向是對的,在實踐中還會面臨很多具體的問題,如果只有剛性的要求,也不利于其進一步完善。因而,要引入柔性的“代償機制”,作為剛性要求的補充。首先,要考慮每一個輔導員的實際,根據他們的工作年限、工作經驗、學科背景、性格特點和個人特長等,指導他們學會揚長避短,幫助他們補齊短板。其次,要關注每一位輔導員的個人成長。如果管理者一味只求成績,看結果,而不去關注輔導員的成長,那么義如何去要求輔導員去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呢?最后,要有容錯糾錯機制。學生工作要創新,輔導員便是站在創新的第一線,創新就是嘗試,沒有人能保證創新就一定會有好的結果,如果出現了不好的結果,不應該是指責與處罰,而是要允許他們在一定的范圍內犯錯,與他們一道去糾錯,保護他們創新的精神和勇氣。
四、結語
高校輔導員“千百十一工作模式是對張小龍制訂的”1000/100/10”法則的借鑒與構想,至于是否有效,要等待實踐和時間去檢驗,至少張小龍在實踐的過程中收獲了成功。
高校輔導員“千百十”工作模式,既不特殊,因為它是眾多高校輔導員工作模式中的一種;也很特殊,源于它是高校一線輔導員出于對學生工作的初心與堅守,是對學生的熱愛與期待而進行的積極思考,是一種對現有輔導員_廠工作模式的補充和探索。筆者期望能為輔導員沉下去,浸潤到學生中去,為做好精細化育人工作提供些許幫助。
[參考文獻]
[l]拾遺.張小龍:笨是一種人品[EB/OL].(2019-01-04)[2019-03-20]. https://mp. weixin. qq. com/s/EyqPMQ37AK-LhiwROgVmuw.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令第43號)[EB/OL].(2017-09-29)[ 2019-03-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l.html.
[3]趙振宇.新聞報道不僅要就事論事,也應就事論“勢”[EB/OL].(2016-08-02)[2019-03-20]. http://theory. peo-ple.com.cn/n 1/2016/0802/c40531-28602788.html.
[4]鄒群,田鐵杰.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教育科學,2012(1):71-74.
[5]吳健.試論高校輔導員工作的職業化轉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9):91-93.
[責任編輯:鐘嵐]
[收稿時間] 2019-04-19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2018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專題研究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18SJS2733)。
[作者簡介]毛曦(1981-),男,湖北黃梅人,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