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河
【摘要】?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育的首要問題就是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自主學習。本文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是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數學教學結構更適合高中生的發展要求,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 自主學習 引導 教學結構 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 G633.6?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05-046-02
一、新課程改革要求與教學現實的差異
新課程所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是指直覺地、主動地、獨立地學習。新課程倡導以弘揚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為宗旨的自主學習。在未來社會里,一個人終身從事一種職業的時代已經過去,職業變更將伴隨一個人的一生。我們知道現代學習方式主要有三種: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將成為世界性的學習主要方式。如果我們的學校教育還停留在“教師講授、學生記憶”為特征的教學方法上,那么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將越來越低下,科技競爭力與綜合國力就不言而喻。
現實大部分高中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多數是被動的。由于從小學初中他們沒有自主參與學習的習慣,或者他們覺得在老師面前知識有限,不敢發不同于老師的見解,哪怕自己的見解是有創見的,使得學生“師云亦云”,絲毫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他們的學識只是機械地記憶模仿,就算學生的參與也只是停留在表層,只是些機械模仿式的簡單運用。由于學生不敢說,也就難以暴露其思維過程,學生的創新意識受到壓制,而且一些錯誤的認識由于沒能及時得到糾正,很可能會在以后的練習中再次出錯。學生不愿自主參與學習,所以很多老師覺得讓他自己學能學到什么,因而一味地抱在懷里,扶在手里,使學生喪失了許多主動參與的機會,這種教育教學方式,也逐步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惰性和消極參與學習活動的意識。
這些與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的教育精神是相悖的。它不利于學生自我學習意識的培養和自主學習精神的弘揚,但好多教師苦于找不到有效的途徑,也就只好“滿堂灌”了。學生被動學習,不會學習,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學生課業負擔過重,這既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教師要形成新課程改革要求的教育觀念
(一)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觀
讓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是新課改的基本體現。素質教育思想有三個要義,即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每一個方面;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這就明確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落實學生的主體性。課堂上學生能否自主參與教學活動是學生能否成為活動主體的明顯標志。也就是說,只有學生在情感、思維、動作等方面自主參與了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才能充分體現出來;只有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地得到體現,課堂中的素質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這樣才達到課改的目標。
(二)形成讓學生學會如何自主學習的教學觀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用不著教。”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主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有些老師覺得學生學習能力差,是學生本身智力不好,怕實行不了學生自主地學習。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盧姆研究認為,“90%的學生的能力傾向差異只不過是學習速度的差異,而不是智力差異”,而學習速度的差異大多是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差別所致。因此,在教學中既要重視強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激發動力系統,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入積極、主動的心理狀態,又要強調學生的智力因素,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自主地獲取知識。
(三)創設民主的師生關系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處理好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之間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應努力倡導與學生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使集體創造力得以發揮,教學應在師生平等的、充滿民主氣氛的研究討論的氛圍中進行,學生能充分自由地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平等對話,共同參與研究的過程。
(四)既注重學習結果,更注重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全面評價體系
以往,考試成績、升學比率是衡量一位學生、一個學校成就的主要依據,應試教育把應付考試和升學作為教學的目的,統一測試自然而然就成為評估教師教學成果,衡量學生是否有前途的主要手段。新課程的實施,改變了課程評價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強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的過程。現在,對教學的評估,已由統一測試向綜合評價轉變。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其教學目的是以人為本,培養人;面向全體,尊重差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具體措施
(一)引入自主參與學習的評價目標,培養學生增強自主參與意識
教師要調整好與學生間的站位關系。把自己變成“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同時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接受型的被動學習為探索型、發現型的學習。課上不僅要讓學生明確一節課的總目標,還應該讓學生明確每個教學環節的具體目標。一般在一節課的課始,亮出總的目標,使學生有個總的“奔頭”,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環節的具體要求,也要通過過渡語或小黑板、幻燈等形式使學生明確,這部分叫目標導學。
(二)激發自主學習動機,形成自主參與心向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勵因素。教學中,常用謎語激趣、故事激趣、歌訣激趣、直觀激趣、操作激趣、情境激趣、游戲激趣、懸念激趣等途徑,促成學生的自主參與。其中直觀激趣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在教學中我們有效地借助于多媒體聲形圖文并茂的特點,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理,當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進而自主參與課堂教學。其次要以教師之情導學生參與之趣。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熱情鼓勵每個孩子,實實在在地營造出平等、寬容、尊重、理解、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課上想說、敢說、愛說、樂說,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創設主動探索空間,促成自主參與學習
課堂教學效率的優質、高效離不開全體學生的全程積極、有效參與。教師要努力創設主動探索空間,讓學生有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的解決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使其外部活動逐漸內化為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從而獲取知識,發展智能,以更積極的姿態自主參與學習活動。
(四)著力學法指導,提高自主參與能力
增進學生自主意識的關鍵在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讓學生由“要學”到“學會”,最后過渡到“會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1)加強直觀操作,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數學知識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為適應學生的思維方式,指導學生抽象數學知識和原理,就需要提供豐富的直觀材料,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獲得大量感知認識,建立表象,以此作為進行抽象數學知識的支柱。
(2)訓練語言表達,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有條理的思維。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正確的思維方法離不開語言的支持。①創造機會,鼓勵學生敢說。②教給方法,使學生能說。要形成能力,需要經常性的培養,日積月累。逐步使學生從敢說到會說、善說、善辯,從而達到促進思維發展的目的。
(3)精心設計問題,指導學生逐步學會思考的方法和習慣。如學習角形的兩邊及其夾角求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時,先引導學生溫習一下以前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再提出這樣的問題:想一想,若知道三角形的兩邊及其夾角,怎么樣找出相應的底與高?學生會主動地把高作出來,然后嘗試。又如學習等差數列時,叫他們找出每個數列的規律,總結這幾個數列有什么共同特點?這樣的提問,促使學生去尋找算式之間的聯系,抓住本質,尋找共同點,激活了思維,從中學到有用的思考方法。
(4)培養自學能力,指導學生逐步學會看書,提出問題,歸納知識。從書本上獲取知識是學習的途徑之一,所以我在教學中注意指導學生養成看書的習慣,看懂書上的數學表達方式,抓住重要的詞和句,依據自學提綱,尋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義,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主體獨立參與學習,發揮主體作用奠定基礎。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的自覺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它能使“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一旦有了自覺性,就會心甘情愿地、積極主動地去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好習慣。這樣,教師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所以,我在教學中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作為教育者,我要努力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讓學生乘著良好習慣這艘帆船,乘風破浪,順利地到達成功的彼岸!
[ 參? 考? 文? 獻 ]
[1]王盛松.《漫談“自主”》,《江蘇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2]靖國平.《修練減負的內功:由教師主宰到學生主動》,《中小學教育》2000年第8期.
[3]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