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和制定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具體實踐相適應的稅收政策,給予民族地區更大的稅收自主權,對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是一個外在的“加速器”。本文對民族地區稅收制度的相關研究文獻進行了梳理,以為找出民族地區稅收政策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稅收政策建議,為民族經濟發展提供理論和政策支持。
關鍵詞:民族地區;區域經濟;稅收政策
一、引言
稅收政策作為財政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在西方比較早,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中,較早的財政政策思想可以追溯到世紀的官方學派。在凱恩斯革命中,凱恩斯提出的政府運用財政政策干預經濟的思想則為以后的財政政策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西方學者研究不發達地區經濟開發實施的稅收政策文獻很多,但主要是針對西方國家而言,而幾乎沒有人對我國民族地區的財政政策進行研究過。從我國來講,稅收政策向少數民族地區傾斜的趨勢自新中國成立后就開始展開,然而國內則政學界對我國西部落后地區的財政稅收政策問題的研究,則相對起步較晚,始于20世紀80年代。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國內財政學界對我國民族經濟問題的研究大體可以以1999年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即年底以前,主要就實施“沿海開放戰略”后中西部與東部經濟差距擴大的原因、后果及治理的財政稅收政策進行了研究;1999年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政策之后,在學術界,尤其是財政學界對西部地區尤其是民族地區的稅收政策研究成果相對較豐富,提出了一系列的稅收政策建議,國家也實行了針對民族地區的稅收優惠政策。
二、地區稅負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
國外學者對稅收政策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進行研究。保利斯根據美國各地區的稅收收入貢獻率(各地稅收收入/全國總的稅收收入),把全國各地劃分為 2%以下、2%-3.5%、3.5%-5%、5%-10%和 15%以上五類地區,并以稅收收入貢獻率作為衡量地區市場經濟發育程度的指標,而稅收負擔是衡量區域政策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實行稅收優惠政策降低稅收負擔和擴大稅基會增加地方財政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哈里分析了新墨西哥州、亞利桑納、猶他、德克薩斯、科羅拉多等州,發現新墨西哥州相較于地理位置相近的其他州而言經濟發展緩慢,通過分析原因認為其經濟糟糕的原因之一就是該州的稅收制度,而其他州實則行更加優惠的稅收政策。通過實證得出減稅能夠增加地區福利及財政收入,提出了實行更加寬松的稅收政策能夠釋放該州的經濟活力,促進經濟較快發展。
對于促進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西方國家即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還充分依靠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充分重視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通過制定一些更加有利于落后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縮小地區經濟差距。發達國家做法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實行地區差異的稅收制度;2.加速折舊;3.對投資實行投資抵免政策;4.設立經濟特區,實行免征或減征所得稅政策。西方稅收理論提倡在減稅的刺激作用下能擴大稅基,促進經濟增長。針對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地區制定差別性稅收政策可以有效地縮小區域間經濟發展差異。
在國內,許多學者及稅務專家對地區稅收負擔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做了一定研究。馬栓友(2001)認為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負相關,高稅負將會抑制經濟的增長速度。張倫俊、陸建華(2001)通過跨省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出西部經濟每增長1%,承受的稅收負擔為0.73%;東、中部經濟每增長1%,承受的稅收負擔分別為0.40%和0.43%。西部地區稅收負擔最重,是是東部的1.83倍,中部的1.70 倍,西部地區存在經濟發展水平低反而稅負過高現象。郭慶旺(2004)利用面板數據模型分析出不同地區稅收負擔對于各地經濟增長的影響存在差異性,東部地區的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正相關,與中西部地區負相關。說明中西部地區過高的稅負抑制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吳玉霞(2009)將全國劃分為東、中、西和東北部四個經濟帶,分析指出東部、中部地區稅收負擔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東北部和西部稅收負擔對經濟增長有抑制作用。林穎(2009)以 1994—2006年為時間序列,利用面板數據固定影響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結構顯示,東中西地區產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的不同造成了地區的稅負差異,而稅制結構和出口退稅體制進一步拉大了這種差距。
三、完善民族地區稅收制度的研究
陳燁(2007)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四個角度分析民族自治地區怎樣實現稅收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問題。張冬梅(2015)提出為完善我國西部民族地區稅收優惠政策,中央應適當下放稅收權限,明確西部民族地區稅收優惠的產業導向,制定與西部民族地區相協調的特殊稅收優惠政策。“建設法治國家背景下廣西稅收立法制度研究”課題組(2017)認為以稅收收益分配為主的央地財政關系協調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建立現代經濟體系的發展要求。為了進一步完善地方稅體系,需要賦予地方一定的稅收立法權。張冬梅、魏后凱(2017)認為,僅限于政策層面及民族自治地方財政自治層面難于解決稅收深層問題,只有深入稅收體系與稅政體制,才能從稅收制度層面深度支持民族地區制度創新與政策創新,從而促進民族地區可持續、健康與快速發展。汪彤(2018)在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進程中,健全民族地區地方稅體系的現實路徑選擇需要在全國層面一般性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定位、稅情的區域性特征,在堅持分稅制改革方向的前提下,賦予一定的“適度差異空間”,以更好地發揮財稅制度在民族地區治理中的基礎作用。
四、研究述評
上述學者們都認為稅收負擔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過高的稅收負擔對于地區經濟的發展存在明顯的抑制作用,并立足于當時的經濟環境和稅收環境,從稅制結構、稅收管理權限、稅收優惠、分享比例等多方面提出了完善民族地區稅收制度的建議。這些研究為探索民族地區稅收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但是這些研究大多是從全國范圍內進行研究,部分研究結合具體民族地區進行,比如廣西、寧夏、云南。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存在明顯異質特征的情況下,現在研究對“地區差異”關注得不夠。目前,在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背景下,在國家減稅降費的目標指導下,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主體稅種的稅收政策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民族地區應如何適應新的稅收環境,會面臨什么新的問題,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中國稅收發展報告——中國地方稅改革研究( 2013 /2014) [M].中國稅務出版社,2014
[2] 章文光.民族地區財政體制改革方向探析[J].民族研究,2010(03)
[3] 廣西國家稅務局課題組.分稅制框架下廣西地方稅體系完善的路徑選擇[J].經濟研究參考,2014(65)
作者簡介:
韋霞(1977-),攀枝花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注冊會計師。
(攀枝花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四川 ?攀枝花 ?6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