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琴
摘? ?要:在我國學科教育設計中,美術是致力于塑造學生的藝術鑒賞與創造等能力的學科,其對學生的審美水平及創造性思維成長能夠產生關鍵作用。而持續推進的新課程標準改革要求包括小學美術在內的教育者們積極探尋促進學生能力全面提升的新型教學模式,而趣味性教學模式則是其中一種有益嘗試?;诖?,本文將并系統闡述應如何將趣味教學法融入小學美術課堂中,以期為提升我國學生的美術素養提供一定的方法論示范。
關鍵詞:趣味性教學;小學美術;應用策略
趣味性教學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致,而且可以為其創造廣闊的平臺而調動其活躍的思維。美術作品往往承載著人類豐富的情感,是表達藝術家創作心境的抽象呈現,觀賞者的鑒賞感受與情感共鳴可以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有所升華,加之美術鑒賞與創作本身就是充滿趣味性的,將趣味性教學應用于小學美術課堂有其必要性,因此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究并優化其應用的有效方式。
一、為學生搭建生動的美術知識情境,激發其美術學習興致
因小學階段學生尚未具備穩定的審美能力,其在面對美術作品時通常會無所適從而產生抵觸心理,因此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嘗試去欣賞使其形成審美意識,并在此過程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與網絡信息資源為學生全面展示相關作品的內容及寓意,以創建生動直觀的美術知識場景,進而最大程度地消除學生美術學習的負面情緒。譬如,在學習《水墨游戲》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水墨山水花鳥等圖片,從而使學生直觀感受水墨畫的獨特之處及其美感,之后教師便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自身對這些水墨畫的感受,并引導其思考可以利用水墨畫展示何種形象。此外,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觀察生活與世界,并善于發現生活中美的現象,即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剝捕捉美感。具體而言,美術教師可以在相關課程結束后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使尋找生活中同樣美麗的事物。譬如,在學習《美麗的花》一節內容后,教師可以使學生回想自己曾經見過的花朵,并詳細說明其種類、習性及展現的美感等,促使其在此過程中充分體會花朵及自然的美感進而提升其整體審美水平。
二、開展創意寫生課堂,為學生美術創作提供廣闊平臺
寫生作為美術創作的主要途徑,其是創作者與自然、生活等外部世界的情感交流,其生動體現了創作者對世界的詮釋,將創意性寫生納入小學美術教學不僅是學科的自然要求,也是為美術課堂增添趣味性的途徑之一。美術寫生具有多種形式,而為了吸引學生參與的興趣,教師要勇于打破傳統以自然景色等為對象的寫生模式,可以充分把握學生如體育活動、影視人物、網絡游戲等方面的興趣愛好,以此為對象組織學生創作自己心目中關于這些內容的形象,由此有效拓寬學生的想象與創造空間。小學階段的美術寫生相對簡單,但學生尚未掌握牢固的寫生知識,因此為了使學生能夠順利完成教師布置的寫生任務,教師可以將合作模式貫徹于寫生教學中,即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布置的寫生主題,使其在創作過程中充分交流自身對主題的看法與創意,并使其在通力合作中精煉寫生技巧和手法,最終呈現出相對完美的作品,學生能夠在多人討論中延展思維邊界,多維度認識并設計創意,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帶領開發多種新媒材,以此拓展其想象空間
媒材作為美術創作的工具,其對展現學生的創意及審美能力至關重要,因此將新媒材納入小學美術課堂中不僅可以為學生的美感創作提供了更多空間,而且能夠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致。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課程一開始將主題布置給大家,然后留有一部分時間供學生小組討論可以使用何種媒材,譬如洗凈的廢棄塑料制品、舊紙張和紙箱、廢棄木頭等材料進行主題創作,在運用表達技法的基礎上充分呈現自己的想法與心情。其次,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征,激發其深入探索萬物的奇妙和創造力,而豐富多彩的新媒材則可以為孩子們提供發揮想象力的平臺,譬如,老師在給出“房屋、大樹、青草”這組詞語后,且給學生提供畫筆、顏料、畫布、木材、橡皮泥等媒材,引導學生自由發揮創意并要求其詳細說明自己的創意,以此使學生深刻感受藝術的天馬行空與直抒胸臆,在獲得樂趣的同時感受藝術的魅力與陶冶。最后,教師還可以將自然媒材與人工媒材結合,從而為學生的創意發揮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比如,美術教師可以學生提供鵝卵石、泥土、沙子等自然媒材,并引入人工黏土、海綿紙、沙畫紙等人工媒材,為學生肆意創作拓展更多空間。
四、結語
綜上所述,趣味性教學法作為教學改革的時代產物,其對學生成長與課堂品質都能夠產生巨大的實踐價值。將其運用至小學美術課堂,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的認知與心理狀態及美術教學的特點,通過為學生搭建生動的美術知識場景、開展創意寫生課堂及開發新媒材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興致,并拓展其創作及想象空間,進而切實提升其美術等藝術素養。
參考文獻:
[1]黃思琪. 探討趣味性教學模式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 新智慧, 2018(11):15-15.
[2]艾婧. 趣味性教學模式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 百科論壇電子雜志, 2019, 000(016):529-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