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云秋
摘 ?要:稚化思維指的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與學生保持相同的好奇心、求知欲、認知興趣和學習情緒。換而言之就是讓教師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以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認知過程為依據展開教學活動,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現最佳教學效果。
關鍵詞:稚化思維;小學數學;運用
傳統的影視教育思想使得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方式總是以教師自身為出發點進行知識的思考與講授,長期以往,學生簡單的思維模式跟不上教師的節奏,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接受變為毫無興致,學習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讓自己的思維退回到學生水平,即思維稚化,這樣就能夠設身處地的從學生心態和認知角度出發,實現師生思維同頻共振,使課堂教學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一、思其所思,師生同頻共振
小學生的思維較為簡單,多數情況下教師所認為的簡單問題在學生看來可能是“萬丈深淵”。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將思維的觸角探入學生思維范疇,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與學生一樣成為課堂的參與者,一旦學生的思維遇到困難,教師要轉變自身地位,成為課堂啟發者,運用適當的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督促學生展開思維活動,這樣才能從學生的角度展開教學活動,優化教學方式。
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時,教師改變傳統直接講授的方法,而是為學生準備多張梯形紙片,讓學生在玩中自己拼一拼、剪一剪,看會有什么發現,學生嘗試著去動手操作。這時,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可以將梯形轉化成學過的哪些圖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的探索,并嘗試著展示給同學:將兩個梯形拼在一起,使其構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這樣就可以按著公式,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來計算,梯形面積正好是平行四邊形的一半,從而推出: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
案例中,教師依據學生的思維水平為學生準備感興趣的學具,讓學生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實物,使學生在操作中實現了思維的縱橫發展,實現了師生思維同頻共振。
二、以疑激疑,誘導學生探索
疑問是思考的開始,是學習的開端。學生的思維活動開始于問題,通過質疑可以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活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疑問處展開教學,抓住學生理解過程中的疑團,構建適宜的疑惑思維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思維進入活躍狀態,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探索,使學生在困境中突破自我,構建新的認知沖突,從而排除問題的干擾,找出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圓環的面積》時,教師可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在學生思維陷入困頓之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圓環的面積等于什么?同時向學生展示兩個大小不同的圓形圖片,讓學生觀察思考,利用圓形如何得到一個圓環?學生動腦思考,動手實踐,將兩個大小不同的圓的圓心找出,然后貼在一起,用鉛筆沿著小圓的邊緣化現,再用剪刀沿著劃線剪下了,就可以得到一個圓環。這時,學生很容易就觀察到:圓環的面積=大圓的面積-小圓的面積。這樣學生的知識就被連貫起來,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
案例中,教師在學生不得其解時,利用學具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通過實際操作探索,讓學生正確的認識到知識的本質,促進了學生探究思維的發展,提高了數學教學的效率。
三、暴露錯誤,以求錯誤防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錯誤的發生是在所難免的。針對錯誤,教師要對癥下藥,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發生錯誤的根源進行分析和認識,剖析學生的思維脈搏,讓學生充分的暴露錯誤,針對錯音,展開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將自學、討論等方式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拓寬思維途徑,增強學生的思維“免疫”,這樣才能使學生的錯誤防患于未然,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提升,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例如:在教學《小數除法》時,有這樣一道題目:有一段長是3.6米的繩子,將其截開,使得每段長為0.4米,請問能截成多少段?這是一道非常簡單的小數除法運算問題,但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精彩會出現錯誤,為了加深學生印象,教師向學生展示自己的解題過程:3.6÷0.4=0.9,請大家認真觀察,并說一說你的想法。學生認真分析、討論,給出不同意見。有的說,為什么3.6米的繩子,截成0.4米,卻得不到一整條呢?有的說,可以反過來驗算,0.9×0.4=0.36,說明計算錯誤。還有的同學提出,做題中我們可以利用商不變的性質進行計算,即除數和被除數同時乘以一個相同的數,商不變……
案例中,教師將學生經常出錯的部分,以錯誤的形式展現出來,讓學生直接進行錯誤反思,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題目進行思考,復習舊知識的同時又解決了問題,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站在學生同一思維高度去進行教學設計,這樣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智力水平的發展,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朱婉清.研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20(40):273-274.
[2]武曉燕.通過情境教學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2):204.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三期立項課題《小學數學“稚化”思維教學策略研究》(2019JK13-L194)階段研究成果。作者為課題核心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