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均
摘 要:我國校企合作是20世紀初期從企業辦職業教育萌芽開始的,通過發展期、緊密期到現在的校企一體化期,才真正開始由市場拉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一種雙贏的模式,將學生培養質量與企業實踐相結合,充分達到信息與資源的共享。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企業也需要有人力、有研究,學生在校企合作中真正掌握職業技能、歷練職業精神。本文通過分析校企合作在泛美集團的發展,研究職業學校學生服務意識培養的重要性與策略,以期做好校企合作“人”的保障。
關鍵詞:職業教育 校企合作 服務意識
校企合作就是學校與企業的一種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采取雙方形成共識的模式,如工學交替、學校引進企業、訂單式、校企互動等模式。通過校企合作,雙方達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雙贏目標。
一、認識校企合作,理清發展思路
1.我國校企合作發展的幾個階段
職業教育與企業的發展淵源深厚,歷經企業辦職業教育—由企校分離到引企入校—政府主導型校企合作—校企一體化發展等階段。這幾個階段是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無論是以企為主,還是以校為主、以政府導向為主,都需要經濟利益平衡、研究與發展平衡,否則必將走進死胡同。
2.我國校企合作的政策導向
我國自20世紀以來,陸續發布《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明確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要面向產業、面向市場,強調“產教融合”的意義與做法,形成學校與企業一體的辦學模式。
3.四川泛美教育集團的校企合作模式
四川泛美教育集團(以下簡稱泛美)是一家以民航教育為主營業務的多元化集團公司,依托民航產業構建涵蓋民航服務、民航培訓、教育科技、航空旅游、通航產業、特色地產、文化傳媒等多個領域的全方位立體多元集團,以其“一體兩翼”發展戰略建立起獨具特色與優勢的“校中有企、企中有校、教產融合、校企同質”的校企合作模式。集團是企業與院校的頂端,給校企融合發展提供平臺,形成健康的發展道路,解決校企合作兩張皮、不溫不火的校企發展關系,形成利益共同體。
二、以泛美為例分析當前開展校企合作學生服務意識培養問題
泛美在校企合作中做了大量的研究與投入,如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創辦以教育為核心、輻射產業發展的多元企業,形成以教促產,以產強教,產教并舉,多元共贏的模式。
1.泛美集團校企合作取得的共贏局面
解決學生能力培養與就業有四方面。一是泛美以教育為主體,學生專業技能與就業前景是體現泛美教育成為優質教育集團的重要標準。學生專業技能素質嚴格按照企業的需求來設置標準,體現“上學如上班,上課如上崗”的無縫對接模式。二是學生根據專業到集團旗下的企業中進行認知、跟崗、頂崗、工學交替等實踐,初步掌握崗位技能,接受生產與服務的一線訓練,對學生形成良好的紀律觀念、職業道德、團結協作的精神等有極大的幫助。三是學生在企業實踐過程中還可獲得經濟補貼,多位實現國家資助育人體系的目標。四是學生在實踐實習中表現優異,崗位技能強,則可與泛美集團旗下的企業簽訂就業協議。
解決企業用工成本與發展支撐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泛美集團的企業在為學校提供實踐條件的同時,實現企業優先挑選、錄用實習中表現出色的學生,降低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風險,實現優中選優、人才源源不斷的用工狀態;二是使企業感受到接受學生實習不僅不是負擔,而是有效降低勞動成本的途徑;三是企業在進行員工培訓、產品升級的過程中,學校可提供專業研究、開發、培訓團隊,降低內部職工、產品升級產生的費用,將院校作為企業發展的支撐力量。
解決學校辦學質量提升與發展情況如下:學校在滿足企業人才需求的同時,實際上就是在無形中提高教學成果的轉化,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雙向發展。企業為學校增強師資力量、提供教學實踐機會、加強實習實訓的力量,解決人才輸送,檢驗教學成果,為學校辦學帶來了發展的保障,為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提供了最前沿、最科學的數據與資源。
2.校企合作過程中面臨的學生服務意識缺失問題
服務意識是現代企業發展的核心精神,職業院校學生首要就是解決職業精神中的服務意識。校企合作中“人”的影響不可忽視,學生是校企合作中最直接的承載者。導致學生缺失服務意識的原因很多,比如學生家庭教育只認分數、學生自理能力弱、學校職業道德培養少、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不高等。泛美集團同樣面臨這些問題,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參差不齊,在解決校企雙方的問題中,服務意識的培養是目前急需加強的工作。
三、探索培養學生服務意識的路徑
服務意識的建構對企業、教育、團隊的發展是精神上的支撐和基礎保障。服務是大概念,人人是服務,事事是服務,沒有任何工作可以與服務脫離,服務是支撐社會有序、文明發展的基石。
1.認識服務,接受服務
服務是為集體(或別人的)利益或為某種事業而工作,服務意識是企業員工的一種服務欲望與意識,體現在與具有利益相關的人或企業交往的活動中。服務意識是發自人內心的思想與價值觀,具有利己利他的作用。學校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服務,要認識服務,接受服務。不僅是面向學生,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實施教育活動的教師。教師對服務的理解程度、執行程度、表現程度,足以影響學生服務意識的培養。泛美集團在這點認識上清晰深刻,提出“企業化辦學思想,打造極致服務理念”,這就給教師及學生明確了服務的重要性。泛美強調以企業服務精神辦學,以企業管理模式育人,以企業發展帶動教育發展、學生發展,最終在相互服務中、相互支撐中獲得最大利益。
2.科學引導,專業服務
很多學生選擇職業教育的思想不是正能量的,學生應對職業教育建立起極強的尊重與保障。學校應從養成教育上下工夫,科學地將專業思想教育、先進的服務理念、敬業愛崗教育、職業道德與精神教育等融合到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滲透“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服務意識,充分把課堂教學發揮到最佳效果。
3.優化環境,創設服務
這里的環境是指育人環境,包括教學課堂、管理、校舍、活動等環境,并開展升級優化,將校園的每一寸、教學管理的每一步都注入服務的影子,讓服務意識滲透無時空的限制。泛美集團在企業精神上給了指向:傳承善與美德,傳遞愛與快樂,把教育作為一種靈魂的服務,從思想上給予學生服務的指引。泛美教育成功的重要內容就是創設服務,即創造性的設計服務,給客戶帶來滿足感、愉悅感。
4.建立標準,創新服務
什么服務才是最好的服務?貼心與創新服務的結合就是最好的服務。貼心服務,指滿足客戶需求;創新服務,指享受一種意外、一種超額的服務。創新服務既要調研客戶的喜好,又要打出特色服務品牌,利用智能時代的大數據提供可選擇、可推薦、可體驗、可更換的創新服務產品。學校教育要根據企業、行業需求建構服務標準,形成服務體系與規范。校企合作是制定服務標準的最佳平臺,將實踐與理論有機結合,以服務標準來管理、培養學生,縮短學生在崗位中的適應期。
校企合作就是加強教育教學、生產銷售之間的結合,實現互相支持、互相滲透、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促進教育與生產可持續發展。現在校企合作都關注雙贏,實際上要做好雙贏必須要建立“三贏——學校、企業、學生”的觀念與體制。學生是實現校企合作的媒介,利益共同體必須有學生的存在,否則體系終將瓦解。學生服務意識的培養是做好構建媒介的思想支撐,職業教育要將學生服務意識的建立科學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全方位培養具有溫度的服務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杰,曹陽.中國職業技術教育歷史和現實發展的若干思考[J].職教通訊,2007(2).
[2]王武林,曹雨平,張新科.“三位一體”共建校企合作利益平臺[J].中國電力教育,2008(19).
[3]徐建華.我國校企合作的歷史變遷及發展趨勢[J].職業技術教育,2009(7).
(作者單位:四川西南航空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