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階段的教育中,地理教學占據著重要的主體位置,因此,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時候,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本文從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展開分析,并以此為依據,提出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合理融入信息化技術、提升教師綜合素養、培養學生核心地理能力等幾個方面的措施,希望在高中地理的教學過程中,對實踐活動進行高效的利用,結合學生的基本特點,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實踐活動;高中地理教學;設計活動方案;網絡資源
地理屬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交叉的學科,具有綜合性較強的特點。基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從知識層面知識的學習逐漸轉向與生活相關的應用。教師就要創新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僅要使學生充分地了解地理事物,還要延伸到課外各項活動中,逐步構建生動高效的地理課堂。教師要摒除傳統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踐的教學模式,合理融入信息化技術,吸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豐富教學內容與方式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 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設計形式單一
基于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更加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改革,在開展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增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許多教師與學生都為了迎合新課改的理念,增加活動環節,追求良好的課堂氣氛。但就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大部分高中地理課堂都存在實踐活動設計形式單一的問題,沒有考慮教材的基本內容,無法達成相應的教學目標。還有的教師沒有立足于生活經驗設置問題,導致學生的積極性不足,影響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
(二)教師的引導與啟發不足
在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在設計實踐活動的時候,都沒有對主題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出現問題深度不夠或是缺乏層次性的特點,導致學生在進行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存在研究置于表面的現象。大部分學生對學習的地理知識內容沒有全面的理解,甚至覺得在課程中無法獲取到有用的知識。如果問題過于簡單或是情境與生活無關,都可能影響學生的探究能力,也無法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挖掘。長此以往,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地理思維培養,不利于后續的教學活動開展。
(三)忽視實踐活動完成后對學生的評價
高中地理教師在開展對學生評價的過程中,應當將綜合素質作為基礎內容,使學生能夠客觀地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但就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在完成地理實踐活動之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全面,經常只注重結果,但是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通過這種評價方式不僅會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了解學生實踐能力與地理學習能力的形成情況,無法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
二、 實踐活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路徑
(一)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
在高中地理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能夠為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奠定穩固的基礎。首先,教師的專業水平會影響地理教學活動的實施、開展與方案設計。因此,教師要具備較強的地理實踐能力,不僅包括社會實踐調查能力,還要能夠正確地使用地理儀器,具有一定的野外考察能力與觀察能力。地理教師作為課堂學習的重要參與者,應當找到適當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學習到更全面的地理知識。這就需要教師摒除傳統的教學思維,敢于應對新時代背景下的教學挑戰,將現有的教學活動與地理實踐活動相融合,并提出明確的教學要求。針對地理知識涉及面較廣的特點,教師應當將理論教學作為核心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基本特點開展實踐教學,選取合理的教學內容。
其次,豐富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活動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不會感覺課堂索然無味。下面以河流地貌的知識點教學為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自然無法實現實地考察,教師就可以采用模擬的方式開展教學。在預習的時候,教師要明確地理知識的核心內容,并思考與之相關的問題,展示給學生不同的材料,滴水穿石、崇明島面積不斷增大等,這些材料都能夠更直觀地展現出來。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并對地理問題展開研究,從每個小組中選出一名代表,到講臺上回答問題,鍛煉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在利用實踐活動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利用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容易的知識點入手,使學生能夠愿意根據教師給出的提示收集材料,然后再不斷提高問題的難度,保證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提升教學質量
在高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設置合理的活動方案,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吸引全體學生參與其中。下面以“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實驗活動課程為例,教師為了更直觀地讓學生理解海陸間的溫度差異與季風的形成原因,就利用水和沙子的熱力性質差異,模擬教材中的知識點,主要目標就是讓學生能夠理解地理知識的聯系,進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與此同時,在開展實踐活動的時候需要學生的合作與交流,進而為學生枯燥的學習帶來更多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團隊意識。教師可以事先為學生準備好教學器材,第一向學生介紹注意事項與實驗方式,安排學生記錄好室內的氣溫,再將兩支溫度計放入到裝滿水與沙子的燒杯中,在三分鐘之后分別對水與沙子的溫度進行記錄。第二,要將裝滿水與沙子的燒杯放在實驗架上,利用酒精燈進行加熱,在兩分鐘之后對溫度進行記錄。第三,在冷卻三分鐘之后測定沙子與水的問題。第四,計算出沙子與水在加熱與冷卻后的溫度差,并進行比較。最后,將實驗的數據與結果進行整合。教師在為學生演示實驗步驟之后,讓學生嘗試自己操作。教師要觀察學生的實踐情況,并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總結。
(三)合理融入信息化技術,選擇實踐活動適當開展時機
在開展高中地理教學實踐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將教材作為開展活動的基礎內容,針對涉及的地球與宇宙的知識進行詳細的講解。教師要摒除從傳統的教學模式,合理融入網絡信息資源,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下面以《地球的運動》課程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并自主進行實踐活動,規定為五天的時間,利用課余的時間搜集資料,利用平板電腦、手機等,并將獲得的資料與同學進行討論驗證。采取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還能夠將地球的運行軌跡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出來。在增強學生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實踐能力。教師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①保證地理實踐活動課程選題的趣味性與實用性,還要制定較為周密的計劃,不僅要包括活動的步驟與內容,還要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②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培養學生以實事求是的心態學習地理知識。在明確教學目標后,讓學生了解實踐活動與知識點之間的關系。③教師不能對學生提出過高的要求,設置的活動要難易適中,進而為后續的教學提供依據。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月亮的變化進行觀察,還要將活動的結果在課堂中與同學進行分享。
與此同時,教師要合理利用信息化技術,保證實踐活動形式的多樣化特點,將當前的條件作為基礎依據,將實踐活動真正融入高中地理教學中。例如教師在講解因冷熱不均勻而引起大氣運動的內容教學中,教師為了使學生直觀地了解到大氣的運動情況,可以設置完善的實踐方案,還可以讓學生在不同的時間進行氣溫的觀測,并利用計算機繪制氣溫曲線圖。在課堂中,教師可以提問學生讓其對氣溫的變化情況進行總結,并圍繞這些問題開展討論。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數據分析感受大氣受熱的過程,都參與到了教學活動中,學習效率不斷提升。
(四)培養學生的核心地理能力,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在高中地理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地圖是最重要的部分。對于高中生來說,掌握讀圖能力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也是理解其他地理知識的前提。因此,在開展實踐活動之前,教師要更加注重地理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更加重視地理圖形的使用。例如在太陽高度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并在課堂上繪制太陽視運動圖,并研究同一時間不同緯度太陽視運動圖的變化。利用這種實踐教學方式,對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進行培養,還能夠從中提取到重要的信息,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其次,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探究問題的能力,在設計實踐活動的時候,要明確教師的基本職責,落實分層教學的目標,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培養其主動獲取知識的興趣。通過親自調查收集資料與動手實驗的形式,設計一些課堂實驗或是課外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識。例如,在進行太陽高度的教學中,可以設計簡單的課外實驗,讓學生對升旗桿的影長進行測量,并結合不同季節太陽高度大小進行測算。采取這種簡單的課外實驗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地理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最后,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尋找與生活中現象相關的活動課程。例如在學習常見天氣系統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播放天氣預報,并對天氣現象進行解釋,使學生能夠掌握生活中與地理原理相關的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三、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進行高中地理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材的內容,注明知識技能與思想品德的教學,還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多元化的措施開展教學活動。通過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對教材知識進行拓展。教師要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工作,還要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最后,結合生活中的內容,選擇合適的活動時機,將實踐活動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化,促進學生成績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華宇.實驗探究活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以“等高線的判讀及應用”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
[2]王忠祥.關于實踐活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的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18(6).
[3]王石磊.互聯網+背景下“高效課堂”探索與實踐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C]∥教師教育論壇(第三輯).
[4]溫雪梅.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知識點的生活化教學分析[J].求知導刊,2017:109.
[5]趙汝倩.活動教學在地理課堂的應用——以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材為例[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15).
作者簡介:
馮小杰,河北省滄州市,滄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