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潔
【摘要】優化小學低年級古詩詞誦讀教學的策略沈 潔(揚州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江蘇揚州 225000)[=]【摘 要】小學低年級是語言、記憶以及審美發展的關鍵期,同時也是古詩詞誦讀的最佳時期。作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古詩詞教學應該優化誦讀策略。主要途徑包括:加強專業誦讀指導,使用“一拆二釋三調四補連”的誦讀自學方式以及豐富的誦讀教學方式,尋找適合低年級學生學習的最佳方法,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誦讀習慣,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在發展關鍵期取得更大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古詩教學;誦讀策略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篇目大幅增加。具體體現在:一年級課本首次加入了古詩;小學六個年級全12冊共有古詩文132篇,占課文總數的30 左右。這與原人教版教材相比,增幅達80 。此次教材“大換血”既體現了小學語文教育的新思路,也對小學古詩文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小學古詩詞的誦讀,通常使用“解釋詞句→串講全詩→背誦默寫”的模式。這樣的模式一方面容易使原本生動的、充滿美感的古詩變得機械呆板,另一方面也會削弱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1]。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詩歌素養的最佳階段,同時也是古詩詞誦讀的最佳時期。因此,如何優化古詩文誦讀的教學方式,豐富小學語文課堂,更好地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是我們需要持續關注的問題。
一、誦讀教學法的概念
有學者認為,“誦讀教學的本質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有聲對話過程”[2]。宋代理學家朱熹也曾提出“朱子讀書法”,其中的“熟讀靜思”和“虛心涵泳”就很適合古詩詞誦讀。“熟讀靜思”是指先熟讀古詩詞,在此基礎上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理解;“虛心涵泳”則是指讀古詩詞時要虛懷若谷,靜思熟慮,對所讀古詩詞要存疑,反復咀嚼以品味其內涵。
綜上,筆者認為,古詩詞誦讀教學應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借助學生、教師、古詩詞讀本之間的有聲對話,使學生對古詩詞能夠熟讀精思成誦。
二、古詩詞誦讀的理論依據
(一)內隱學習理論
根據內隱學習理論,人們獲得語感的過程是自發的,語感通過內隱學習獲得。而誦讀教學法正是培養語感的一種方式,且能達到良好的效果。筆者認為,“誦讀”是指在熟讀成誦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感悟語言材料的過程。學生在誦讀古詩詞時,會對語言形成一定的感悟能力,以增強其語感,提高對傳統文化的體認感和接受能力。
(二)發展關鍵期理論
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提到,兒童心理發展具有“敏感期”,這一時期的兒童對一切都充滿了活力和激情,語言感受能力較強。因此,在低年級進行古詩詞誦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并發展其記憶力。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7歲到11歲是兒童大腦發展的關鍵期,如果教師忽視了兒童這一發展關鍵期,兒童記憶力的發展程度將會大大減弱[3]。由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該抓住兒童學習的關鍵期,讓兒童通過誦讀促進其語感和記憶力的發展。
(三)成就動機理論
小學生是一個未成熟、尚處于發展中的群體,渴望得到來自家長、老師或是同學的贊美,其達成成就的動機往往來自于他人,更傾向于因外部以驅動自身。提升古詩詞教學的趣味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小學生產生學習古詩詞的動機。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小學生古詩詞的積累量不足且記憶和默寫達標率很低[4]。究其原因,低年級學生對古詩詞學習興致不高,很難記憶冗長或難懂的古詩詞。若學生掌握好誦讀的技巧,學習古典詩歌就會變得有趣和容易,學習古典詩歌的興趣也被點燃,那么誦讀教學也就不難開展了。
三、優化古詩詞誦讀教學的策略
(一)加強誦讀指導,運用誦讀符號
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誦讀規范,并教給學生基本的誦讀符號。在古詩詞朗讀上,要特別注意停頓、重音、仄短平長等細節,幫助學生把握詩歌的節奏。如用“/”表示停頓、用“·”或“△”表示重音、用“——”表示拖長音節、用“→(快)”或“→(慢)”表示誦讀速度等;仄聲要短促一些,平聲則要悠長一些。符號的具體使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改變,只要貫穿整個教學始終即可。如教學北朝民歌《敕勒歌》,旨在讓學生感受敕勒族的游牧生活,通過“草原、藍天、陰山、牛羊”等意象展現自由、廣闊的美景,感受草原的魅力。該詩歌節奏輕快,誦讀時給人廣闊宏大之感,教師可以在學生誦讀前進行如下指導。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 穹廬——,籠蓋 /四野。
△△ ? ? ?△△
天 /蒼蒼——,野/ 茫茫——,
△ △△ ? △ △△
風吹——/ 草低 ——/見 /牛羊——。
△ △△
平仄節奏: 仄仄 / 平,平平/仄
→(慢)
平仄 / 平平,平仄/仄仄
→(慢)
平/ 平平,仄/ 平平
→(慢)
平平 / 仄平 / 仄 / 平平
→(慢) ? ?→(慢)
(二)教授“一拆二釋三調四補連”自學方法
語文教學專家郭根福提出“一拆二釋三調四補連”的方法,能有效使學生自主探索詩意,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古詩詞誦讀,真正達到學習的“自我內化”[5]。下面以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中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一句的學習為例。
一拆,指為詩詞進行節奏劃分、斷句,將一整句詩劃分成一個個意思相對獨立的詞語。
黃沙 / 百戰 / 穿 / 金甲
二釋,指解釋所拆分的詞語,做好標注。學生可以詢問教師或是聯系詩歌上下句來理解。
黃沙 ? ?/ ? 百戰 ? /
(渾黃的沙土) ?(千百次的戰斗)
穿 ? ? ?/ ?金甲
(磨穿或穿破) ?(鐵甲衣裳)
三調,如果詩歌使用了倒置手法,必須調整為正常語序,如將“黃沙百戰穿金甲”調為“百戰黃沙穿金甲”。又如王之渙《登鸛雀樓》中的“欲窮千里目”其實是“目欲窮千里”,白居易《池上》中的“浮萍一道開”其實是“一道浮萍開”。為了對仗和詩詞的美感,詩人需要把詩詞順序進行調整,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調整語序以便學生更好地釋義。
四補連,指為使前后詩意流暢,需要適當增加詞語,將先前劃分的詞語串聯起來,使之成為一個完整通順的句子。
遠在邊塞的將士們經過千百次的戰斗,渾黃的沙土肆意風揚,把鐵甲衣裳都磨穿了。
這種“一拆二釋三調四補連”的自學方式,教師應該從小學低年級就開始系統地訓練學生使用,使之練好“分詞釋意”的基本功,等學生到了高年級就可以迅速抓住關鍵詞解釋句意,使古詩詞誦讀學習變得更有效率。
(三)豐富教學方法,促進詩歌理解
由于低年級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為主,很難進行抽象思考,所以他們更加傾向于圖片、視頻或是游戲等直觀的教學形式[6]。因此,小學低年級的古詩詞誦讀教學應該以創設情境引發想象理解詩意,使用游戲、教具等多樣的教學形式,以感受詩詞語言、體悟情感為主要教學目標。
1.展示畫面,引導想象
教學中,一個好的導入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小學低年級的古詩詞,有充滿童趣的,如《池上》《小池》《詠鵝》等;也有描繪美好風景的,如《憶江南》《敕勒歌》《望廬山瀑布》等;當然還有表達詩人志向、富含人生哲理的,如《登鸛雀樓》《尋隱者不遇》《從軍行》等。不同類型的詩歌采用的教學方式各不同,但都可以通過直觀方式去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下面以寫景詩為例,采用直觀方式進行教學引導。
寫景類詩歌最適宜結合美圖從視覺上給予刺激。比如在教學白居易《憶江南》時,如果北方學生對江南風情比較陌生,就可以提問“同學們有沒有去過江南?那里的景色如何呢?”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在學生對江南產生好奇心后,教師播放《最美中國》紀錄片中江南水鄉的片段,幫助學生豐富間接的生活體驗。由于筆者故鄉便是江南,因此在播放視頻時可以給學生講述小時候的趣事,從真實的生活情境和情感上觸動學生。在教學“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一句時,先讓學生試著說一說該句包含哪些事物并試著想象畫面;接著出示真實的風景圖,讓學生看著圖片說出自己的感受。直觀的視覺刺激能激發學生對“江南好”的理解,從而在誦讀時能帶著真情實感,以稍慢、輕柔、感嘆的語調讀出這句話。
對于學生陌生的景象,教師尤其要注意通過直觀的方式讓學生感受詩人所在的情境,使之能感同身受。在教學《敕勒歌》“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時,學生對“穹廬”是完全陌生的。教師可出示蒙古包的圖片,并給學生講解敕勒族“與天地共住,與草木為伴,自由心靜”的生活,引發學生對牛羊遍地、藍天白云的大草原的向往之情。“天空就像一個圓圓的屋頂,籠蓋在原野上。同學們想象一下,你正身在大草原里,天是那么的遼遠廣闊,仿佛觸手可及。”通過直觀的導入和情境的假設,學生在誦讀本詩時就能以明快、舒展的語調讀出草原的遼闊和敕勒族生活的簡單美好。
2.游戲激趣,樂于誦讀
研究表明,小學一至三年級學生的注意力一般維持在5—15分鐘,好奇心強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讓學生專注于誦讀,集中利用好課堂時間是有效誦讀的關鍵。若是能在游戲中進行誦讀教學,就可以讓學生由“我要誦讀”變為“我愛誦讀”。
方式一:“戲畫讀詩”,渲染意境
“戲畫讀詩”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詩中關鍵事物,師生一起逐步繪出詩歌的畫面,使學生在游戲中體會詩歌美。下面以楊萬里《小池》為例展示“戲畫讀詩”教學過程。
(播放背景樂《童年》,學生自由誦讀并找出詩歌中出現的景物)
師:同學們,大家都從詩中發現了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小荷花池、泉眼、樹蔭、幾片生機盎然的荷葉、幾只小小的蜻蜓)
師:小朋友們說的都很好。現在老師想根據詩意畫一幅畫,大家幫幫老師好嗎?“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這兩句,老師應該畫哪些景物呢?
生:泉眼和樹蔭。
師:好的。但是樹蔭怎么會照著水面呢?是因為有什么?
生:因為有陽光的照射。
師:對。我們還要畫太陽,因為夏天的陽光是很強烈的,所以老師把太陽畫得大一些。那么泉眼該畫多大呢?溪流呢?
生:泉眼不大,因為詩中說溪流是細長無聲的,說明溪水很綿長,泉眼也不大。
師:現在要畫樹蔭了,樹蔭應該畫在哪?
生:樹蔭應畫在小池旁邊,陽光照過來,樹蔭便映在水面上。
師:看著黑板上的畫面,給你什么樣的感受?
生:很清新、很寧靜、很清爽,有大自然的味道。
師:這么寧靜的景色,我們要怎么讀呢?
(引導誦讀方式:輕柔、甜美、速度稍慢)
師:現在,第一句中的“惜”,第二句中的“愛晴柔”,你能從黑板上的畫中理解它們的意思了嗎?
生:這么清新自然又寧靜的景色,怪不得詩人會感到愛惜。就連樹蔭都輕柔地照拂水上的波光了。
師:對,所以我們在誦讀時也要帶著“舍不得”的情感。
師:現在我們要接著畫“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兩句。同學們,這兩句中有哪些事物呢?
生:有荷葉、蜻蜓。
師:荷葉要怎么畫呢?是全開放的呢?還是半開的呢?
生:應該是個葉骨朵。
師:蜻蜓呢?
生:應該是很輕很小的,有好幾只。
師:這兩句中的“早”和“才”可以看出,詩人的觀察細致入微。如果你是楊萬里,讀這兩句詩時是什么樣的情感?
(引導誦讀:輕松的語調,讀出喜愛、讀出趣味)
教學實踐中,互動作畫這一環節使學生的興趣被完全點燃,他們踴躍發言,大膽想象:在池中畫幾只小魚嬉戲,畫幾朵荷花,畫幾只蝴蝶在蜻蜓旁邊等等。通過“戲畫讀詩”的方式,學生在共同作畫的過程中感受詩歌意境,從而更好地進行誦讀。杜牧《江南春》、白居易《憶江南》以及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等,都可以采用這樣的形式進行教學。
方式二:表演激趣,融入意境
教師讓學生扮演詩人、詩中所描繪的人、物等,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詩意,融入意境,體會詩人情感,還能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誦讀。尤其是表現童趣和充滿生機的古詩,如駱賓王《詠鵝》、袁枚《所見》、白居易《池上》以及胡令能《小兒垂釣》等,都很適合讓學生表演。下面以袁枚《所見》教學為例。
教師范讀,同時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節奏。學生寫好誦讀符號。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學生自由讀,教師指導學生讀出牧童放聲歌唱時自由、悠然、閑適的心情。
進入游戲,教師扮演詩人袁枚。
師:夏日里的一天,我在家中讀書。這一天天氣悶熱難忍,于是我拿著書到林中乘涼,這時突然看到了……聽到了……
(出示黃牛、牧童、鳴蟬、林樾的圖片,學生結合圖片進行搶答,按詩人所見所聞的順序進行排列,試著解說詩文的意思)
師:同學們看完圖片也解釋了詩句的意思,你能找到詩中描寫動作的詞嗎?
生:騎、振、捕、閉。
師:這些動作詞說明牧童原來在干什么?他怎么知道樹上有知了?他去捕蟬了嗎?誰來表演一下?
(重點指導表演“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兩句,通過表演理解詩中牧童動作表現的細節變化,要演出牧童小心翼翼、天真無邪的樣子)
通過表演,學生掌握了牧童的動作和思想變化,再次誦讀詩歌時就能在語調和節奏中表現出牧童捕蟬時的神態變化,感受到牧童的童真和快樂,理解詩人對人物細節的描寫。
小學低年級是人一生中語感、記憶以及審美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大量誦讀古詩詞,提高誦讀能力對學生今后的語文詩詞學習以及人文素養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綜上所述,優化小學低年級古詩詞誦讀教學,可以通過加強專業誦讀指導,教給學生“一拆二釋三調四補連”的自學方式,豐富和創新誦讀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從古詩誦讀中學到知識,培養語感,發展記憶力,獲得審美體驗。
參考文獻:
[1]胡愛萍.開放式誦讀模式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分析[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6(9):111-112.
[2]徐華.古典詩詞誦讀教學論[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8.
[3]蔡汀,王義高,祖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三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4]董運玲.小學古典詩歌吟誦教學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
[5]郭根福.閱讀有效教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