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德虎

摘要:廣西處于珠江西江經濟帶的的中心區域,服務區域經濟帶的產業發展既是廣西高職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廣西高職教育促進自身發展的有利契機。借助協同發展理論進行分析和探討,總結出廣西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與經濟帶產業發展規模、專業設置、教育質量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或不足,提出通過目標協同、師資協同、學訓協同來創新人才培養,從而實現廣西高職教育發展與珠江西江經濟帶產業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廣西;高職教育;珠江西江經濟帶;對接產業;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0)02-0036-06
2014年,珠江西江經濟帶得到了國務院的批準,宣告這一區域的經濟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我國華南—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新起點和新方向。廣西藍皮書《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報告(2017)》指出,2016年珠江西江經濟帶主動對接“中國制造2025”戰略,工業總產值增至61298.64億元,同比增長7.9%,固定資產投資達21908.28億元,同比增長11.34%;《進一步加快珠江—西江經濟帶(廣西)重點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農業總產值達到4200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2萬億元、服務業增加值達到7500億元。因此,廣西的高職教育如何借此東風努力融入這一經濟帶發展的產業鏈,借助產業聯動和廣東經驗,推動廣西高職教育的新發展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一、廣西高職教育與珠江西江經濟帶產業協同發展的機理
廣西高職教育與珠江西江經濟帶產業協同發展,是指珠江西江經濟帶內廣西沿江高職教育與產業發展的契合與共同進步,具體表現為廣西高職教育在專業設置、實訓基地、校企合作等與經濟帶產業高度對接,并能依據經濟帶產業的實地實時發展和建設,通過政府把控、市場調節和高職院校等多個系統共同作用,及時調整高職教育在專業、師資、資金、實訓等方面的人才培養方式,從而得以可持續發展。
(一)廣西高職教育與珠江西江經濟帶產業協同發展的理論闡釋
20世紀70年代,聯邦德國的哈肯(Hermann Haken)提出的“協同論”認為,在整個客觀世界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系統,每個系統之間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既相互影響又相互合作,如不同社會部門單位間的相互配合與協作,某些企業之間相互影響、合作、干擾和制約等。而協同發展則是指多個不同系統的聚集和整合,共同作用于某一焦點,從而實現1+1>2的結果。協同理論一般包括協同效應、伺服理論和自組織理論等三個方面,其中自組織原理明確指出,在一定的外部條件支撐下,系統會通過大量子系統之間的協同作用而形成新的時間、空間或功能有序結構[1]。
從實際來看,珠江西江經濟帶內廣西沿江的高職教育、產業分類、經濟發展、政府把控等都是構成該區域發展系統的子系統,高職教育與產業發展也可以被認為是存在于珠江西江經濟帶系中的兩個子系統,相互獨立而又共同作用,二者可以在一定的外力條件下,通過整合相關子系統的作用達到協同發展,從而形成新的時間、空間和功能等有序結構,實現高效有序、雙向共贏,完成共同的宏偉目標——推動該經濟帶經濟發展。基于協同發展理論的認識和考量,高職教育、人才支撐、區域經濟、產業發展及它們的組織因素(如高職專業設置、人才需求層次、經濟發展規模、產業結構重點等)構成了一個地區完整發展的系統,借助發揮各自優勢,進行資源的整合與互補,從而在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實現了1+1>2的雙贏。廣西沿江高職教育與珠江西江經濟帶產業發展作為本地區兩個突出的社會組織子系統,他們的協同共生是區域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獲得理想發展的充要條件[2], 非常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和成長。
(二)廣西高職教育與珠江西江經濟帶產業發展的關系闡釋
潘懋元先生認為,教育有兩條規律:一是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的規律,稱之為外部規律(即教育要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二是教育與人之間的規律,稱之為內部規律(即教育各個組成部分要互相協調),教育外部規律制約著教育內部規律的作用,但教育的外部規律也只能通過內部規律來實現[3]。這就清楚地指出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廣西高職教育的發展必將受到珠江西江經濟帶的制約和影響,廣西高職教育的發展也必將為該經濟帶提供必要的服務,而珠江西江經濟帶也將通過此服務來實現對廣西高職教育的影響。
處于珠江西江經濟帶的廣東和廣西由于歷史地理等原因,產業基礎和實力不可同日而語,廣西要想實現經濟的騰飛和可持續發展,首先就是需要高技能人才的支撐與儲備,才能獲得更多的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增加高端價值鏈的產出,獲得更多的技術能力和增加值。珠江西江經濟帶產業發展的結構特征和運行趨勢決定了廣西沿江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層次、類型和規格,產業發展必然要求高職教育層次結構和專業結構的對應變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的發展就是為了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企業對高職人才的需求就是為了能夠實現價值增值,這勢必影響到高職院校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定位和使命。為了切實體現“以就業為導向”和“服務地方”功能,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實訓設施、師資建設等方面只有加大改革與配套,深度融入產業鏈,有效對接產業發展,打造相應的人才培養體系,才能保證產業升級所需的一線高技能人才的供給,給予產業發展足夠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從而提升自我“服務地方”的層次和能力,推動自身快速的發展與進步。
二、廣西高職教育與珠江西江經濟帶產業協同發展的狀況分析
自2014年經濟帶建設以來,經濟帶內廣西沿線城市產業發展不斷深化,結構漸趨完善,效益日益提高,但對應的沿江高職教育卻由于種種原因,在對接產業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局限。
(一)廣西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與經濟帶產業發展規模的協同分析
“服務地方”作為高職教育的發展目標,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系統內部的發展需求和外部建設結果,因此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規模的發展也就必須要基于所處區域產業的發展要求,不斷調整自身的建設去適應產業發展規模的變化。首先要求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規模應與區域經濟水平的實際發展狀況相適應,不斷優化區域產業人才培養結構,達到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高職教育發展的協同“共生”目標。廣西高職教育與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模的協同狀況可以從《廣西人才網聯系統人才供求情況分析報告》(2015—2018)來展示(廣西人才網聯系統人才供求情況分析報告可以實時實地了解廣西各個地級市的經濟發展、產業結構、人才需求等方面的具體狀況)[4],與廣西高職教育年度報告(2016—2019)進行對比[5],具體分析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廣西的高職教育畢業人數雖然逐年增加,但規模與經濟帶發展的社會真實需求相比差距甚大,經濟總量2017年增速為7.9%,而高職畢業人數2018年增速才勉強達2.4%。據中國經濟時報統計,作為西江經濟帶核心的柳州,每年產業發展新增的10萬工人中,將近65%來自全國各地的高職院校,而作為經濟帶重點的汽車產業,年產200萬輛的柳州國家級汽車產業園區,僅 2015年就需要42萬的汽車產業工人,并以大約每年6萬的人數遞增[6],而整個柳州四所高職院校2018年所有的畢業生還不到15000人。從廣西教育廳發布質量報告來看,沿江的廣西高職院校2018年招生達到歷史的新高20.28萬人,但與珠江西江經濟帶產業發展的規模人數需求(學歷專科層次426057)相比仍然明顯滯后,且與經濟帶的產業發展規劃差距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
(二)廣西高職教育專業設置與經濟帶產業發展的協同分析
依據國務院批復的《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廣西作為“珠江西江經濟帶”的核心區,東承廣東,西接貴州、云南,是經濟發展的戰略中心,也是西南地區“一帶一路”的出海口,在我國華南、西南經濟協同發展、轉型升級、增強與東盟合作交流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從2014年起,珠江西江經濟帶區域內廣西的一、二、三產業發展迅速,通過加強國內外合作,積極打造珠港澳、東盟的農產品基地和技術推廣中心,新興的農業產業年均增速達到12%以上,先進制造業工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9.2%[7]。2016年,六家糖業集團就經過重組升級,產糖量已經超過整個廣西的76%以上,但整個廣西的高職院校無一有糖類專業的建設與開展。根據2018年柳州市發布的《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到2020年,柳州市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將達40萬輛,重點建設5個整車制造基地、3個新能源專用車制造基地、4個研發檢測中心、10個以上零部件制造基地、1個示范小區,初步估算,需求人才10萬人以上[8],新能源汽車依托柳州強大的汽車產業基礎,已發展成新的汽車產業引擎。產業結構在發展中不斷的調整,促使就業的崗位能力和素質要求都要進行相應的改革和提升,這就要求高職教育的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必須協同一致。而從2018年柳州4所高職院校招生專業布局來看,只有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率先開設了新能源汽車專業,但只招收了100余人,其他三校各自按照原先定位,基本不涉及新能源汽車,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相比,差距巨大。桂林IT產業升級非常迅速,但其兩所高職院校更多的是注重旅游相關專業,信息技術專業雖然開設,但只是作為一般意義上的補充,在師資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成效不佳,總體上還沒有及時跟進區域產業的升級發展。
(三)廣西高職教育質量與廣西沿江經濟協調發展分析
當前,世界新一輪技術革命不斷沖擊經濟的升級與轉型,勞動密集型逐漸轉向技術密集型。近幾年,國家和廣西地方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文件表明,廣西將深入和持續推動西江經濟帶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融合,全面實施創新驅動,大力提升廣西相關區域的重點產業創新投入、融合發展、集聚發展的水平,推動一、二、三產業高質量協調發展[9],這有力地帶動了港口、物流、新能源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馬,并加快了電子商務、物聯網、云計算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這也對廣西職業教育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根據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編委會發布的《2019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相關數據,在2018年四個角度(“育人成效50強”“服務貢獻50強”“國際影響力50強”和“教學資源50強”)[10]的評比中,廣西的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和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入選“教學資源50強”,說明廣西的高職教學資源在總體上并不落后,但卻在最典型的“服務貢獻50強”榜單中,中西部共有16所,珠江西江經濟帶區域四省高職院校共有8所上榜,其中廣東4所、云南2所,貴州2所,廣西無一所上榜,明顯反映出廣西高職院校與當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關系還處于較低的水平,在服務珠江西江經濟帶中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而在新增加的“育人成效50強”中,中西部有6所,珠江西江經濟帶內廣東6所,貴州1所,廣西也沒有一所上榜,顯示出廣西高職院校在學生就業創業、在校體驗、技能培養等方面還需要大力提升。在最能體現廣西區位優勢的“國際影響力50強”中,經濟帶內廣東2所、云南1所、貴州1所,廣西也無一上榜,可見廣西職業教育質量與經濟社會還沒有達到應有的協調發展。
三、廣西高職教育與珠江西江經濟帶產業協同發展的實現路徑
依照《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的“服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需要,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優化學校、專業布局,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和育人機制改革,以促進就業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依據協同理論,在珠江西江經濟帶的發展中打造系統性、針對性的協同建設路徑。
(一)目標協同
《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明確指出,高職院校要“構建產業人才培養培訓新體系,……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這就要求廣西高職院校要做好與珠江西江經濟帶產業發展的“目標協同”,才能將二者有序推動和順利開展。
1.明確各市產業發展方向與趨勢,確立區域高職院校專業與產業的針對性協同
根據《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的產業布局來看,廣西各市的產業重點發展與趨勢各不相同。南寧重點產業為食品、電子信息、內河修造、生物工程等;柳州主打汽車、工程機械、有色金屬新材料等;桂林為數控機床、信息工程、云計算、物聯網等;百色為石化、有色金屬生態鋁等;河池生態環保型有色金屬高端原材料;梧州電子信息、港口航運等;崇左糖業制造、鋰電池和鉛酸蓄電池生產基地等;貴港航海運輸、物流基地、臺灣產業園等。因而,廣西各市高職教育的切實發展就非常有必要以此為發展基礎,按照所在區域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協同,合理進行教育資源配置。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和區域產業重點發展,從產業發展目標入手,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調整高職院校教育結構和建設目標,及時利用自身的優勢教育資源來調整專業結構。如南寧職院可以在保持自身傳統優勢專業的基礎上,積極推進食品類和修造類專業;柳州職院在深挖機電工程類專業的同時,更需要努力推進汽車類和生物技術等專業,開發構建課程設置,完善師資配套,建立實訓基地,強化校企合作,增強訂單培養和企業員工培訓,努力提升專業配套的層次與水平。
2.依照區域產業發展人才與規模需求,提升一線高技能人才的質量與數量
高技能專業人才充足和后續穩定是產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廣西在新的歷史時代發展過程中轉變傳統產業模式、調整經濟發展結構、提升產業增長方式的關鍵,是廣西建設新經濟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據2018年廣西人才網聯系統人才供求分析報告提供的數據,2018年廣西沿江經濟帶人才需求總量為1066395人,而求職人數只有430239人,其中珠江西江經濟帶區域七市的需求和求職分別為3550477和902123人,其中明確要求為大專學歷的需求人才數為426057人,占比最高(達到39.95%),2018年整個廣西高職高專畢業生為85427人,一線高技能人才明顯缺乏,在主要產業領域,如制造業(缺口179529人)、計算機(缺口214812人)等,專業高技能人才更是持續走俏,從2014年至2018年,每年均以超過20%的速度遞增。因此,廣西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數量必需與區域產業升級發展所需進行適時調整和轉變。特別是2019年國家實施高職擴招100萬的有利契機,整合自身的優勢教育資源,擴大對接區域重點產業的專業發展規模,切實提升高技能一線人才的質量與數量,從而為廣西的新時代發展提供充足而穩定的人才支撐。
(二)師資協同
2017年,德國發布的《職業教育學校4.0—今后十年德國職業教育學校創新力和融合力發展》聯合聲明,充分強調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關鍵在于教師;《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也把師資建設作為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主要任務之一。因此,基于協同發展理論,為了適應區域產業發展,就要求師資的協同,形成與產業發展配套的師資建設,加大產業發展協同有關知識與能力的實施力度,提高服務產業發展所需求的知識與能力。
1.大力提升教師科研能力,推進以賽促教意識與水平
從現實來看,廣西各個高職院校盡管都非常清楚珠江西江經濟帶在廣西的產業發展對高職教育的深遠影響,但并沒有引起對師資建設的足夠重視。自2014年以來,廣西高職關于經濟帶的科研和教改項目幾乎很少涉及,在中國知網上,截至2019年8月31日,只有寥寥2篇還只是蜻蜓點水。而從《2019廣西高職教育質量報告》中,各個高職院校都明確指出要大力融入這一經濟帶的建設,足以說明廣西高職在戰略宏觀方面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關鍵在于師資建設認知的局限。盡管廣西高職在師資建設上投入力度不斷加強,“雙師型”也在不斷擴大,各級各類人才工作室和培養方案也在順利推進,但明顯的一個局限就是過多的重視課堂教學和短期效果,沒有切實把區域產業發展和師資建設協同起來,表面上看似師資全員課堂奮進,轟轟烈烈的教改大干快干,實則與產業發展現實需求脫節。從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發布的《2019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獎名單公示》來看[11],在49個比賽項目中,整個廣西只有三個項目獲得一等獎,在機械、汽車、物流、信息類沒獲任何獎項,而這些項目又幾乎都是珠江西江經濟帶產業發展的重點。因此,廣西的高職院校應當正視這些問題,加大投入和激勵措施,特別是通過與珠三角地區的教育聯動,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及以賽促教的意識和水平。
2.擴大對接產業發展力度,提升校內外師資的合作和聯動能力
國內外發展經驗表明,與產業發展協同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職業師資建設的協同,缺乏產業發展的師資建設是很難對接企業發展的。因此,廣西各高職院校應該正視這一問題,通過政府協調和自身資源,不斷擴大對接產業發展的師資建設。通過校企科研合作、專利技術成果轉化、技能培訓、企業掛職、校園指導、技能比賽等手段不斷推進專業師資融入經濟帶產業發展的全過程,增進校內外教師的聯動,加大“引進來”(聘請企業技術能手、工匠大師等)和“走出去”(專業師資到企業培訓)的工作力度。其中還要注重校內、校外教師的合作與聯動,讓校外企業教師能夠在學校的教學活動中了解專任教師和教學情況,以提高自身對學生在專業對接產業知識方面的認知,增強教學針對性,也要讓校內教師在與外聘企業師資的交流合作中了解企業的發展重點及去向,增強對企業的認知和發展的能力。促使雙方進一步掌握和熟悉產業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增強協同發展的意識,建立相關產業發展的企業經營管理者、產業發展企業技術能手與高職院校經營管理者、產業發展對應的專業骨干教師相互兼職制度,把控產業發展與專業融合,在教學中自覺遵從和依附產業發展,完成產業發展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訓練,從而帶動學生盡早認識和適應區域產業發展,快速提高他們“服務地方”的知識和技能。
(三)學訓協同
高職教育與產業發展的協同歸根結底是學生對產業發展的融入程度,即專業學習和技能訓練能否契合產業發展的需要和發展,通過珠江西江經濟帶這個區域的協同效應和自組織過程,將這個系統內的子系統優化組合,揚長避短,本經濟帶內的高職教育與產業發展實現資源共享和促進,從而達到雙方的快速健康發展,繼而推動整個區域產業的不斷延伸。
1.實施對接產業學訓協同
產業發展是一個系統而長期的過程,依靠常規的校內實訓基地(目前主要是模擬實訓或實際初級實訓,還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真正的產業生產)或校企合作(大多數是生產流水第一線的產業工人,技術含量較低)是很難深度介入企業發展的,企業的產品研發和市場拓展都屬于企業的核心戰略,而高職院校由于自身的技術儲備和社會資源并不能對企業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通過政府調控,主動強化與企業的聯系與合作,利用自身的場地、物力、人力等方面的優勢,以增進企業效益為基礎,確保校企合作中的企業利益優先,最大限度降低企業成本、增大企業效益,不斷提高企業深入合作的熱情與興趣[12]。同時,利用學校的校友會、企業家協會等社會資源幫助推廣企業產品的開發與銷售,努力對接企業的產品開發、生產、銷售、再開發、再生產、再銷售的全過程,最主要的是讓企業感受到這樣的對接可以降低成本、實現經濟效益的擴大化和可持續發展。同時,打造學訓一體化對接產業發展的新型校企系統合作(如廣西汽車集團科技企業孵化器),充分利用國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的有利條件,不但可讓教師提高對產業發展的認識,更能讓學生無縫連接產業發展的現實實踐,并能夠通過近距離的管控模式來獲得產業發展所必需的崗位素養和企業認知等,從而實現學訓協同發展。
2.努力建設產業學院,促進產教深度融合
產業學院是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實現形式,也是高職院校建立針對性實訓基地建設的主要陣地之一。目前我國的許多高職院校(如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等)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這就給廣西高職院校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13]。廣西的高職院校設立產業學院的并不常見,更多重視校企合作和建立實訓基地,而隨著珠江西江經濟帶的深入發展,沿海地區的產業和企業與廣西的合作不斷加大,廣西區政府也發文鼓勵廣東產業企業的引進與合作,《進一步加快珠江西江經濟帶(廣西)重點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19—2021年)》就明確指出,擴大與廣東沿海產業發展規劃銜接,特別是裝備制造、汽車、能源、物流等方面,實施全產業鏈精準對接,……推動南寧與廣州、深圳,柳州與佛山,桂林與深圳等在特色優勢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對加工貿易與高端制造業進行產業對接與升級。因此,廣西高職院校也應當及時關注并打造適應經濟帶發展的人才培養,打造適應珠江西江經濟帶高技能一線人才培養的產業學院,明確產業學院的發展定位,注重人才的對接培養,實行校企資源共享和創新驅動,以服務珠江西江經濟帶產業為基礎,以國家、廣西等政府政策為契機,以區域產業發展與升級為依托,以專業與產業的融合重構為線路,創新高職產業學院的運行與管理模式與課程教學模式,推動和建立具有廣西高職教育特色的產學研新型校企合作平臺,從而推進廣西高職教育與區域產業發展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協同效應[EB/OL].[2019-11-15].https://baike.baidu.com/item/協同效應/1112361.
[2]張揚,王穎.高職教育與區域戰略新興產業協同發展途徑研究[J].江蘇高教,2016(1):138-141.
[3]潘懋元.新編高等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12-14.
[4]廣西人才網[EB/OL].[2019-11-25].http://www.gxrc.com/WebPage/NewsList.aspx?CategoryID=221.
[5]廣西高職教育年度報告[EB/0L].[2019-11-25].http://www.gxedu.gov.cn/Category_585/Index.aspx.
[6]李銀雁.工業重鎮柳州如何保持優勢[N].中國經濟時報,2013-05-09(5).
[7]駱萬麗,賴曉東.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促進區域協同發展[N].廣西日報.2017-07-27(1).
[8]民工1988.廣西柳州發布新能源汽車新政,到2020年形成年產40萬輛生產力[EB/OL].[2019-11-25].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523/14/52658363_756381865.shtml.
[9]關注:珠江-西江經濟帶建設加速,利好廣西造船業[EB/OL].[2019-11-25].http://www.sohu.com/a/323131187_120044723.
[10]翟帆.育人成效持續向好 服務能力有待提高[N].中國教育報.2019-06-25(09).
[11]2019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獎名單公示[EB/OL].[2019-11-25].https://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90703110914587&cata_id=N003.
[12]王亞鵬.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8):110-112.
[13]吳顯嶸.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產業學院建設機理及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29):6-11.
(責任編輯:張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