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楠
摘 要:小學數學是小學基礎課程中的重難點科目,“一書一粉筆,一人一黑板”是十分典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新媒體新技術的引入改變了這一傳統模式,給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了諸多便利,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促進了教師“課件”的轉變,把教師的“課件”變成學生的“學件”。本文將以《認識周長》一課為例,論述新媒體新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
關鍵詞:新媒體新技術;小學數學教學;認識周長
1 課例簡介
在《認識周長》這一課例中,我結合本學科的教學特點把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各種功能、手機投屏互動等技術應用到課堂上。通過技術的充分運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加深了對周長的認識,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對課例進行簡介。
1.1 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在開課前,播放運動會的音頻,營造運動會的氣氛。老師介紹兩只兔子準備參加賽跑比賽,接著插入選手白兔和黑兔的介紹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后面學生觀看了黑兔、白兔在環形跑道上賽跑的場面,最后我宣布小白獲得了冠軍,結果引發學生的爭論,部分學生認為這個比賽是公平的,部分學生認為白兔跑的內圈,黑兔跑的外圈,所以比賽不公平。借此分歧,引入本節課課題——認識周長。
1.2 聯系生活,感受周長
在本環節,首先利用手機傳屏將老師手機里的“寶貝”——一張班級合照傳到平板上,學生對此感到驚喜和興趣。接著結合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我提出讓孩子到白板給照片裝飾一下。學生上臺利用紋理筆圍照片一周,學生講明是怎樣圍的,順勢介紹出照片的周長。第二個例子引入秋天的落葉,讓學生仿照著照片的周長來圍樹葉的周長。教學完使用摳圖制作出一片被蟲子咬壞的樹葉,接著問這片樹葉有周長嗎?進行變式,讓學生深入對“周長”概念的理解。在學生感知了周長后,我設置了一個開放性環節,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室里尋找周長,并拍照記錄,上傳到白板上,讓學生感知周長來源于生活,數學來源于生活。在這部分的練習中,我錄制了三個學生圍著羽毛球場跑步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周長在身邊事情的應用。通過三個活動的操作,引導學生從“實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從“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學生把周長這一抽象概念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加深對“周長”的理解。
1.3 自主學習,測量周長
在這一部分我設計的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通過自學、互學、展學來實施,給孩子們提供直線型圖形:長方形、正方形,曲線型:圓形以及不規則圖形胡蘿卜形的學具,提供工具:直尺、軟尺、毛線,讓孩子們探究怎樣測量這些學具的周長。在展學環節,學生在測量長方形、正方形周長時,利用白板的直尺工具測量,在測量圓形和胡蘿卜形時,學生采取用毛線圍一周的方法,然后拉直測量毛線的長度,引入“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同時我用手機給孩子進行直播,讓學生看得更清晰。在補充時,其他學生還提到了“繞、滾”的方法。最后教師總結測量周長時要根據物體形狀的不同,靈活的選用合適的方法。
1.4 拓展延伸,運用周長
在本環節,回到白兔和黑兔的比賽現場,讓學生談感受:現在你認為比賽還公平嗎?讓學生自主談感受,說明理由。接著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是這場比賽的裁判,你會怎樣制定規則?接著給學生進行知識的拓展,播放微課:國際田徑比賽中的起跑規則。最后在本節課的末尾,播放奧運會200米賽跑的決賽視頻,讓學生感知周長在體育比賽中的運用,做到數學學科與體育學科的融合、遷移。
2 啟發和反思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圖形與幾何”領域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何讓學生建立周長的概念則是本課的難點。新媒體新技術的運用,不僅讓抽象的幾何概念具象化、情景化,而且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建構等方面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融合一定是恰如其分、錦上添花。如何不濫用技術,真正讓技術去提升學生的能力和思維,是我們必須是解決和反省的關鍵性問題。以下是我在新媒體新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過程中得到的一點啟發和反思。
2.1 促進了課堂教學空間的延伸,讓學生課堂學習情境生活化
在新媒體新技術的課堂中,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概念,利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得課堂似乎變得無限豐富無限廣大。新媒體新技術使得學生將課內外、校內外在學習上建立起有機聯系變成可能,我們的實踐研究將這種“可能”變成了“可行”。
2.2 促進了學生“學”的方式的轉變,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新課程背景下倡導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以活動為中心,以任務驅動為抓手,以新媒體新技術為載體展開學習。在“小組合作,測量周長”這一環節中,學生經歷了自學、互學兩個環節后,在展學時,我讓學生走上講臺,并在電子白板上通過用測量工具(直尺)測量、勾圖、拖拽、熒光筆等方式展示,把其測量周長的過程直觀清楚地呈現出來,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真正做到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2.3 促進了教師“課件”的轉變,把教師的“課件”變成學生的“學件”
傳統的多媒體教學一般只能應用做到放映事先設計好的教學課件,而應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和傳屏等新技術教學,可以更好地有效整合教學內容,把教師的“課件”變成學生的“學件”。它可以隨意拖動、畫線,具有即畫、即寫、即擦等多種教學功能,不僅讓學生的目光始終集中在白板上,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還有助于我們的教學變得易操作,可觀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在“小組尋找教室里的物體的周長這一”環節中,讓學生通過現場拍照和拍視頻,現場上傳給學生觀看,利用了學生課堂生成性的資源,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各類物體不同的周長,解決了傳統在黑板展示以及實物投影儀無法清晰演示的問題。學生的課堂生成的素材立刻成為課堂教學的資源,真正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把“課件”變成“學件”,使學生在整節課中都能保持著學習熱情,也使學生有著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