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群
【摘要】小學生對周圍事物存在著好奇心,對探索客觀世界存在著求知欲,因此,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關鍵階段。本文針對培養問題意識,提出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想問;營造和諧課堂,讓學生敢問;給與方法指導,讓學生會問,提供互動機會,讓學生互問,從而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意識;核心素養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的多。”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的基石,是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保證。一個善于提出問題的學生,往往是一個思維活躍的學生。然而,由部分教師在授課時忽視了讓學生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數學學習都是從老師提出的問題開始,不習慣自己提出問題,不善于自己提出問題。甚至當老師向學生提出“你能提出什么樣的數學問題?”學生往往不知道從何說起,或者提出不了什么有價值的問題。學生的數學學習處于被動,這是不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十分重要的。
學生會思考,會創新,需要數學老師在數學課堂上,注重問題意識的培養。從學生想問、敢問、會問、多角度提問等方面著手,給學生創造提數學問題的機會,讓學生能提出有價值數學問題的能力,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及主動探究的能力、提升數學素養。
一、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想問
在課堂上要想使學生真正發自內心想問,就必須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想問的意識。只有讓學生的無拘無束,心中充滿好奇,才會產生疑問,才能想問。所以,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一些情景,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等形式,營造寬松、民主、活躍的學習氛圍,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提問情境。
在教學“3的倍數特征”時,筆者采用了學生出題,老師答題的游戲方法,讓學生隨便報了幾個數,在幾乎不用思考的情況下,迅速地判斷出學生所報的數是不是3的倍數。結果學生爭先恐后地發言,不管數字有多大,老師總能迅速準確地判斷。學生驚嘆之余,產生了疑問并快速的思考,教室里出現了短暫的安靜。“老師我知道了,3的倍數末尾只要是3、6、9就是3的倍數。”有一個學生迫切地說,話還沒有落音,一個學生馬上站起來說:“不對,13、16、19就不是3的倍數。”學生紛紛表示贊同,大家都迫切的想知道老師的絕招。這個時候有學生提出:“2和5的倍數都有特征,3的倍數肯定也有特征,老師,3的倍數特征是什么呢?” 學生在這樣情境之下提出主動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培養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能力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營造和諧課堂,讓學生敢問
如果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有問題想問,但是有的孩子迫于個別老師的嚴厲,不敢提出問題;有的孩子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遭到同學們嘲笑而把問題隱藏,長此以往,學生由不敢問到不問,不懂的數學問題越來越多,學生就會對學習數學失去信心,這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數學課堂上,教師應當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除了老師和藹可親以外,更多要以鼓勵引導為主,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的熱情,要肯定、贊揚學生的提問,鼓勵學生敢于將問題提出來、把想法表達出來,真正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的提問熱情,鼓勵學生提問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北師版五年級下冊《體積與容積》一課,在學完了體積和容積的概念以后,老師提出了:關于體積和容積你還有什么想問的?有一個學生提出:“是不是所有物體都有體積?有沒有沒有體積的物體?”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問題的提出,激發所有學生爭論。我首先大力表揚這個學生,“你真了不起,竟然具有從特殊到一般推理思路,由身邊的物體得出的體積概念,反問是不是所有物體都有體積,有沒有沒有體積的物體,這個問題只有少數非常聰明同學或者只有科學家們才會想到的問題,你具備了科學家們善于思考的潛質。”孩子得到了老師這樣的表揚,內心非常激動,接著我讓他說出自己的想法,也讓其他孩子說了自己想法,接著又有一個學生提問到:“既然所有的物體都有體積,是不是所有的物體都有容積呢?”筆者馬上給這個同學豎起大拇指:“提得好!”馬上有同學給出合理的解釋,由于前幾個問題的提出,激發了班級所有學生參與,這個時候,一個平時不愛回答問題的同學也悄悄地說:“到底是體積大還是容積大?”由于聲音小,有的學生沒有聽到,筆者就讓這個學生大聲地重復了一下這個問題,于是,同學們又開始熱烈地討論,筆者表揚道:“你這個問題提得太好了,老師以后每節課都希望聽到你回答,你看你的這個問題給大家的思考帶來了多大幫助。”接著把這個同學問題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辯論,他們借助橡皮泥、體積、容積的概念,竟然把這個問題解決了,讓聽課的老師有些不可思議,而那個不喜歡回答問題的學生,在以后的課堂中也變得更加積極活躍了。
學生精彩的提問緣于課堂和諧、民主的氛圍,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教師只是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當學生提出問題,教師給與鼓勵性評價,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非常簡單,提出的問題質量不高,甚至與教學內容毫無關系,教師也應該尊重學生,鼓勵和保護學生提問的熱情,并且努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提問氛圍,消除學生害怕提問的恐懼心理。賦予學生愉快積極的情緒和寬松的提問環境,從而讓學生積極思維敢說、敢問。比如,教師應經常使用“說一說,還有那些地方有什么不明白的”“說一說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疑惑”“大膽地說,說錯了沒關系”等鼓勵性語言,讓學生把教師當成親近的朋友、學習的伙伴,暢所欲言、大膽提問。
三、給與方法指導,讓學生會問
敢于提問不等于會提問,會提問需要具有一定學生的想象力、思維力和創造力。學生具備了敢于提問的心理,但往往會出現提出的問題質量不高,有的太簡單,有時甚至還會提出與學習內容毫無關系的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使學生提出的問題有質量,教師的引導就極為關鍵,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材特點,精心設計教學步驟引發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好奇心,通過點撥、引導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從而讓學生學會提問。
1.把握提問的有效性
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能解決的問題也是有限的,問題過多,抓不住重點反而無效。例如,在教學“條形統計圖”這節課時,有一道練習題是用條形統計圖出示了淘氣家一年12個月季度用水費用的情況,學生根據數據循規蹈矩地提出比什么多(少)或一共的問題,為了提高學生提問的質量,教師引導:“你能聯系生活,提出一個不一樣的數學問題嗎?”學生提問:“淘氣哪個季度用水最多?”教師繼續引導:“的確不一樣,這個問題如果再修改一下,讓它更具有思維性就更好了。”學生接著修改:“哪個季度用水最多?為什么?”并讓學生嘗試回答 “為什么”一問,需要學生講數學和生活經驗進行有效溝通,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引導、點撥使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這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目標。
2.掌握提問的基礎方法。
學生有了問題,能否用準確的數學語言清楚表達呢?因此,學生提問需要一定的基本句式作為引導,讓學生有章可循、有樣可學。
(一)通過一些提問式的句式,以引起聽者的注意和思考。如,指導學生提問時,先說:“我有問題要提……”小組匯報交流時說:“這是我們組的探究結果,同學還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二)給學生一個標準樣式。對數學概念的提問,可用“是什么”“怎么樣?”“有什么用?”等方式直接提問,比如,在教學“百分數的認識”時,可引導學生提出“百分數是什么”“百分數怎樣讀”“百分數怎樣寫”等,“學了百分數有什么用?”或者聯系生活提出“百分數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幫助呢?”對課堂總結、回顧反思提問,可用“我學到了什么”“是怎樣學的”“還要注意什么”“還想學習哪些知識?”等。
(三)耐心傾聽,模仿提問。聽是說的基礎,先讓學生學習教師示范提問,再換個說法,讓學生簡單模仿提問。其次,教師要耐心聽學生提問,并學會等待,即使是只言片語或模糊不清,也要讓學生說完,并及時抓住亮點鼓勵,再幫助學生調整用詞,在關鍵處幫助學生,并表揚經常積極提問的學生,提高學生提問的動力和信心,長期堅持,學生就提出規范而有效的問題。
四、提供互動機會,讓學生互問
課堂上,師生互動大部分是單對單的對話,參與面不是很廣,有些學生課堂上沒有機會把自己的問題提出來,這個時候老師可以創造一些生生互動機會,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將自己的疑問和同桌互相說一說,從而彌補個別學生沒有機會提問的問題。
例如,在學習北師大六年級下冊《圓柱的體積》一課,教師首先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學過哪些圖形的體積計算?引導學生說出長方體和正方體共同的體積計算公式。并結合已學知識,讓學生大膽猜想圓柱的體積與什么有關?并讓同學想出辦法得出圓柱的體積公式,并說一說你是怎么推到得出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有什么問題要問的?老師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可以操作的圓柱學具。學生先操作,然后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自己在推導公式過程中產生的疑惑。由于學生已經有了圓轉化為長方形的學習經驗,在根據學具的幫助下,有部分同學很容易得出圓柱的公式推導過程,學生合作互相提問,追問在推導過程遇到的問題和疑惑,最后老師再找學生上臺推導公式,此時有不少學生提問到:
生1:拼成的長方體的長是相當于圓柱的什么?拼成的長方體的寬是相當于圓柱的什么?還有高呢?為什么呢?
生2:在這個過程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
生3.既然你說體積不變,表面積發生變化,變化是那一部分的面積?
開放性的問題為學生搭建自主發揮的平臺,演示的同學和臺下的同學互相質疑,互相提問,讓圓柱的體積公式推導逐漸清晰,加強了圓柱體積公式轉化推導的理解,避免了死記硬背,而這個過程中更加體現了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教師只是關注、評價學生之間的互動,最后進行點評和總結,不用過多地插入到學生討論之中,這樣課堂才是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教師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互相質疑提問,能讓學生更加積極地思考,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學生也能在互相提問、互相質疑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總之,在小學數學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注重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為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和課堂氛圍,讓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并享受提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的問題,了解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促進數學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黃琳.培養問題意識? 提升小學數學素養[J].福建教學學院學報,2019.
[2]馬英庫.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J].課堂教法實踐,2019.
[3]羅瓊.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數學課堂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學周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