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有近五十首,集中表現了藝術作品之美,將富有感染力的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生動語言、抒情色彩等容納其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這些古詩詞的講解,做好審美啟蒙工作,正確地引導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等,讓學生受到古詩詞的美的熏陶,體會詩詞歌賦之美。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審美能力
審美教育就是通過各種直觀的形象對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起到一個熏陶、感染的作用,在無形中塑造學生的思想和觀念等,起到的主要是內化作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工作,對審美教育的開展主要是通過教材來完成的,小學語文教材富有強烈的感染力,能夠讓小學生置身于課文美的環境中,在滲透著美的教學過程中,凈化心靈,樹立自己的審美觀念。
一、 認識古詩詞中的美
(一)古詩詞的語言之美
相比于現代課文來看,古詩詞的用字比較講究,用詞比較精練,結構上講究的是對仗工整,平仄相宜,只通過簡短的幾行文字就能帶來無窮無盡的感受,有讓人身臨其境之感。如“鵝鵝鵝,曲項向天歌”讓人一目了然,比較簡單透徹,“孤帆一片日邊來”所表達的黃昏壯麗之美,“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力量之美等,給人以豐富的感官、想象與審美體驗,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比較朗朗上口,內容也比較淺顯,便于小學生理解,這種古詩詞的語言之美,能給人帶來力量與審美的雙重體驗。
(二)古詩詞的情感之美
“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詞是詩人的有感而發,除了眼前所見的景象,還蘊含著當時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古詩詞更富美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以此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 古詩詞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現狀分析
(一)忽視了對學生審美感知力的培養
傳統課堂的教學方式主要是以教師講授的內容為主,借助黑板、多媒體等途徑通過口頭語言等形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作為最常用的教學方式之一,它能夠發揮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但是也局限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導致學生只會按照教師的教學思路走,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的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積累等,雖然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這種“滿堂灌”現象有改善,但是教師的教學方式仍然固守著傳統模式,對古詩詞進行簡單的釋義,將詩人蘊含的思想感情籠統地表達出來,再讓學生去背誦就結束了古詩詞的學習,整個過程對學生審美的教育少之又少,沒有特意去開發學生的審美感知力,甚至一部分教師直接忽略了,這也成了古詩詞教學中審美教育工作開展緩慢的原因之一。
(二)缺乏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小學階段收錄的古詩詞不管來自哪個朝代,都與現代有著較大的差異,如寫作背景、語言風格上,有些學生難以理解也是情有可原的,部分教師為了方便學生理解,將古詩詞的內容釋義作為課堂的主要教學內容,顯然把古詩詞的鑒賞課上成了翻譯課,學生死板地做筆記,在還有剩余時間時,再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詞,這樣的教學方式千篇一律,不管是對詩詞意境還是情感的把握上,教師都沒有將其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的發展。
(三)缺乏對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
我們所說的審美鑒賞就是對某一對象通過直接感知,對其進行審美判斷與評價,也就是評價這個東西的美與丑等直接感受,這是狹義上的審美鑒賞,而廣義上的審美鑒賞主要是對審美對象進行更深層次的感受。以古詩詞為例,這首詩在結構上很工整這是表面上我們對它的評價,去感受詩人在寫這首詩的思維活動,是對它更深層次的審視,二者有縱向上的差別。而審美鑒賞能力就是狹義上的一種概念,指的是學生對古詩詞能夠做出評價、賞析,并能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的能力,其更多是來自學生的生活實踐和審美實踐等方面的沉淀,對古詩詞審美程度的高低、理解程度的深淺、與學生的思維能力、知識積累等方面有莫大的關系,而缺乏對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就會明顯使學生偏離發展方向,以后若是想發展就會比較困難。
三、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具體對策分析
(一)反復誦讀古詩詞,感受古詩詞的韻律美
因為詩詞的體裁特點,它本身就蘊含著強烈的節奏感,古詩詞具有的韻律性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朗讀速度和節奏,音節、押韻也是詩人比較講究的,這些印度能夠愉悅人的感官,一些華麗的辭藻與古詩詞比起來,還要稍稍遜色。一般的詩詞就比較注重對仗和押韻的,所以讀起來會比較朗朗上口,賦予了古詩詞一種音樂美,教師應當要多引導學生對古詩詞進行反復的誦讀,讓學生感受其中的韻律之美。例如,在古詩詞的教學中,以小學低年級的《詠鵝》來說,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朗讀一遍做個示范,再帶著學生誦讀,讓學生找準節奏,反復進行誦讀,在讀熟的基礎上再進行背誦,讓學生整體對這首詩有一個認識,再去感受是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表達意境的時候就會輕松很多。
(二)逐字逐句分析,體會古詩詞的意境美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古詩詞大都具有畫面感,頗有詩中有畫的意思,將整首詩描繪出來,字里行間所呈現的就是一幅色彩鮮明的畫,雖然古詩詞看起來簡單,但也是語文教學資源中比較豐富的一部分。因此,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反復誦讀古詩詞為基礎,讓學生充分感受古詩詞所呈現出來的意境美。例如,在學習《小池》一詩過程中,詩人就呈現出中一幅鮮活的池水與小荷的畫面,“泉眼”“小荷”“樹蔭照水”“蜻蜓”等景物串聯著描寫,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小池景象,仿佛置身其中,親眼見到了立在荷葉上的蜻蜓,感受到了池水的生機等氛圍。另外,《清明》這首詩,也是不錯的教學范本,詩人不光是為我們呈現了清明時節的悲涼氛圍,又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了在外游子遇雨時的畫面,通過“行人”“紛紛”“斷魂”等字眼,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切,思念已故親人的感情等。諸如此類的古詩詞數不勝數,由此可見,古詩詞所蘊含的畫面內容豐富,極其富有感染力,在對學生的審美教育上也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三)代入,感受到古詩詞當中的情感美
審美能力的培養也可以從情感培養的角度入手,這樣不但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但是對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學生能夠將表面上所感知到的形象、意境等內容轉化成主觀意識上的情感,再將個人代入情境,感受古詩詞所呈現出來的情感美。在實際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古詩詞的題材、體裁特征為突破口,先帶著學生對古詩詞進行字詞的欣賞或賞析,體會古詩詞傳達的積極感情。例如,在教學《游子吟》一詩時,我們體會到的就是偉大的母愛,教師就可以做課堂討論,讓學生分享與自己母親的相處趣事,在讀《示兒》這首詩的時候,感受到的是詩人的愛國情懷,就可以借此機會讓學生感悟生命的偉大與愛國精神,并讓學生討論身邊的愛國行為,提高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與愛的能力,真正將美育落實到生活實踐中。
(四)參透字詞含義,感悟古詩詞的哲理美
古詩詞除了情感美、意境美等特征,在許多古詩詞中還有著豐富的哲理可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去感悟古詩詞里的哲理,往往一些哲理性的詩詞會帶有詩人的人生哲理,這對學生的人生發展會產生積極的影響。例如,在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時,這首詩表面上給出了廬山的意境,是在寫美景,但是詩的最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卻飽含人生哲理,這才是這首詩的精華所在,要讓學生明白每個人的定位,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自然也會不同,所以我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要以大局為重,角度盡量要放得長遠,不要主觀行事,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做出指導。又如《登鸛雀樓》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要學生明白登高望遠的道理,也就是要學生在看待問題和考慮事情的時候要從長遠的角度出發,這樣才能考慮得更加全面,怎么才能站得更高呢?就是要不斷攀登,勇往直前。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古詩詞的學習不能僅僅局限于小學語文的教材上,除了教材收錄的古詩詞等,教師可以利用早讀在課外背誦《唐詩宋詞三百首》,積累優美古詩,每個學期舉辦古詩詞大會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通過舉辦類似的活動,不但能夠發揚我國優秀古詩詞,還能夠潛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在培育學生美育知識的基礎上更進一步。
四、 結語
小學是我國素質教育、基礎教育的起點,也是培養孩子審美能力的關鍵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對學生展開審美教育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還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認知。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充分運用現在的科技條件,接觸多媒體等教輔工具盡量滿足學生的審美體驗,充分開發古詩詞中的美育因素,有效提升學生的全面審美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唐鳳菊.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研究[J].現代交際,2019(18):214+213.
[2]蘇志恒.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7):75.
[3]張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審美情趣培養策略研究[A].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年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教師教育論壇資料匯編(一)[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4.
[4]覃華楊.淺議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教育教學創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
[5]董國來.小學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的方法[J].江西教育,2019(15):44.
[6]薛志方.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互聯網環境下的基礎教育改革與創新”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
[7]陳應喜.論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學周刊,2018(30):52-53.
[8]付斐斐.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對兒童審美能力培養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8.
作者簡介:郭曉婷,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回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