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小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也為了促使小學數學教學實現有效發展,小學數學教師應該要全面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切實優化學生的思考意識與思維結構。本文將從積極創設直觀情境,優化學生思維意識;組織小組探究合作活動,訓練學生思維能力;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組織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四個角度來分析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如何全面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數學思維是指小學生利用數學知識來思考、解決問題所展現出來的思維活動與能力水平,體現著小學生借助數學知識來分析現實事物的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的思考能力,便于小學生及時取得數學進步,促使小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全面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不斷豐富小學生的思考經驗與問題解決經驗,以便進一步優化本學科的育人質量。
一、?積極創設直觀情境,優化學生思維意識
對于大多數小學生來說,被動接受的方式都難以真正內化數學概念的內涵,而且經常會遺忘所學知識,需要反復背誦,而這就在無形中增加了記憶負擔,導致小學生漸漸失去了學習興趣,無法以最佳的精神狀態去探究數學知識,直接影響了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實際上,小學生的大多數認識都是從生活中獲得的,如果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提供豐富的直觀資料與感性現象,那么小學生也能夠從中提取客觀規律,由此概括數學概念。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創設直觀情境,利用一些實物、工具或者是動手操作活動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借此調動小學生的思考意識,促使小學生實現學習進步。
就如在“1-5的認識和加減法”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利用粉筆創設了直觀情境,通過直觀操作引導學生認讀了1-5這幾個數字,初步引導學生形成了大小比較意識,同時還借此引導學生探究了加法、減法的算理。首先,筆者舉起一根粉筆,寫下了“1”這個數字,然后逐一增加粉筆數量,按順序寫下了2、3、4、5這幾個數字。對應相應的粉筆數量,小學生可以切實內化1-5這幾個數字的書寫格式,而且還能在1-5范圍內比大小,形成了比較意識。接下來,筆者通過增加粉筆數量這一動手操作活動引導學生認識了加法這一數學概念,解釋了“+”意味著某個要素的數量處于增長、變多狀態。如此,小學生就能結合動手操作行為內化加法這一數學概念,還可自覺總結出1-5以內的加法計算方法與最終結果。接下來,筆者則通過減少粉筆數量這一動手操作活動為學生演示了減法這一概念內涵,切實優化了學生的數感,使其形成了良好的數學計算思維能力。實踐證明,由于直觀情境的誘導性很強,所以小學生在數學課上的學習行為十分積極、能動,切實保護了小學生的積極學習情緒,便于小學生在數學課上實現學習進步,有效減輕了小學生的畏難情緒,使其實現了深度學習。
二、?組織小組探究合作活動,訓練學生思維能力
常規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所呈現出來的互動模式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中心,小學生的能動思考、問題解決行為并不多。顯而易見,單一的聽講行為并不能讓小學生形成數學思維能力,反而還有可能讓小學生養成惰性思維,難以實現學習進步。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嘗試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活動,讓小學生以學習共同體的形式去探究數學知識,使其在探究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要組建異質小組,同時還要設計科學的小組探究任務,科學分工,保證組內成員可以相互合作,緊密配合,由此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就如在“認識長方形(二)”一課教學中,筆者就準備了一些幾何實物,如魔方、積木等等,借此創設了直觀情境,喚起了小學生對于圖形、幾何結構的直觀認識。實際上,小學生在生活中見到了許多形象多元的圖形,但是以立體認識為主,很少會從平面角度來分析現實事物的空間形式,而本課的教學重點便是要讓小學生從“面在體上”的角度去總結平行四邊形、長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結構特點。為此,筆者設計了圖形分類任務,然后將一名尖子生、兩名中等生與一名學困生分到同一組內,初步構建異質學習小組,希望學生可以全面合作,自主探究數學知識。在小組內,各個成員可通過視覺觀察結論去歸類圖形,然后要合作交流,想辦法說明自己的分類依據。通過小組討論,不少學生都會從邊長的數量、長度等角度來證明各類平面圖形的形狀特點,然后再對比數學教材中關于各類圖形概念的解釋與證明,則可自主生成數學結論。之后,各個小組可輪流展示分類結果,闡述分類標準,及時完成數學交流,共享數學學習資料。如此,小學生就可自主生成數學知識,潛移默化地培養自己的數學抽象、邏輯推理、直觀想象等多種思維能力。
三、?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在過去,數學課堂是教師的“一言堂”,每節課的數學知識、教學方法、課堂提問都是由教師決定的,小學生很少會主動質疑、提問,習慣性按照教師所提供的解題思路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小學生便會喪失創新意識,難以靈活遷移數學所學。在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教學過程中,創新思維是十分關鍵的一個教學因素,屬于高階思維的研究范疇,將對小學生的未來一生發展都有積極影響。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重視小學生創新思維意識的形成與發展,鼓勵小學生自主質疑,有意識地捕捉小學生所展現出來的創新思維意識,引導小學生展開多維思考,從而進一步優化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使其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由此優化本學科的教學質量。
就如在“長度單位”一課教學中,筆者就鼓勵小學生在數學課上使用長度測量工具去測量物體長度,使其直觀認識厘米這一長度單位,使其自主建構數學知識。為此,筆者以學生身高創設了問題情境,引導小學生及時回憶生活經驗,使其對比彼此的身高差。在這一數學表達過程中,有的小學生會使用厘米單位來表達自己的身高,有的學生則會使用米這一長度單位來表達自己的身高,而這就讓學生產生了質疑:“厘米與米之間有什么關系?”由此,筆者就引導學生認真觀察了長度測量工具,使其對比了厘米、米這兩個長度單位,初步建立了空間觀念。接下來,筆者就鼓勵學生自主估量、測量物體的長度,借此引導學生遷移本課知識。在此過程中,有的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要統一長度單位呢?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憑借視覺觀察去判斷物體的程度。”對此,筆者直接引導學生共同觀察一個物體的長度,然后讓學生自主表述物體長度。借此,學生發現,每個人的長度表達都存在一定的誤差,會讓他人產生不同的想象,并不準確,難以順利傳遞信息。如此,小學生就可以接觸疑問,進一步深化課堂所學,真正理解“長度單位”一課知識的學習意義,從而自覺調整學習狀態,切實展開數學探究。
四、?組織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學生思維水平
常規的小學數學教學是以課堂活動為中心的,小學生的定力較差,遷移意識薄弱,并不會主動利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現實問題,而這就直接造成了知行脫節的教學問題,難以真正優化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對此,新課改增加了綜合實踐教學活動,基本目的便是要實現知行結合教學改革,切實訓練學生的知識遷移與問題解決能力,而這同樣也可優化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豐富小學生的直觀經驗。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組織綜合實踐教學活動,主動引導小學生將數學所學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使其在真實環境下自主遷移數學所學,由此優化小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進一步發展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促使小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
就如在“認識人民幣”一課教學中,小學生就通過課堂探究學習了元、角、分這三個人民幣單位,同時也了解了元角分的換算規律,需要利用本課知識初步解決現實問題。為此,筆者就設計了一個綜合實踐活動,即小學生要在家長的陪同下購買家庭生活用品,借此觀察各個商品的單價,形成貨比三家、物美價廉的消費理念。在本輪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要認真做好數據統計,在練習本上寫下各個商品單價,而家長也要主動引導學生計算消費總額,教給學生應該如何選購日常用品,讓學生學會節約、理性消費。之后,小學生要保留購物小票,以便在數學課上積極闡述自己的購物過程,根據購物小票進行數學表達,共享實踐結論。如此,小學生就可以完成數學思考、數學表達,同時能夠切身意識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應用價值。如此,小學生不僅可以及時產生良好的知識遷移意識,同時還可產生學科欣賞意識,自覺端正學習態度,積極參與數學實踐。另外,在大多數數學實踐活動中,小學生都需要遷移數學運算知識,而這就可以改變小學生機械應付計算任務的學習行為,使其自主整理算理、算法與算則,同時還會主動探索簡便的數學算法,以便提高運算效率,保證數學運算的精確性,從而穩步提升自己的數學運算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有多重功效,一方面可以改變小學生被動接受的不良學習行為,一方面可以潛移默化地豐富小學生的問題解決經驗,同時還將保證小學生可以通過數學學習終身受益,使其切實實現自我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全面培養與優化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切實改善小學生的思維結構,讓小學生能夠學有所得、學以致用,全面發展小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吳春榕.關注小學數學教學中低年級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J].新教師,2018(10):52-53.
[2]杜鳳巧.淺析小學數學教學怎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學周刊,2018(35):71-72.
作者簡介:張露琦,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