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剛
摘要: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語文屬于十分重要的科目,在中學所占比例較大。學生是否能夠掌握語文知識,直接決定著素質教育成果。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傳統文化是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所以教師必須要正確認識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內涵,積極有效地采取對策才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與發展。
關鍵詞: 新課程標準;高中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
一、 引言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語文屬于重點科目,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語文屬于人文性學科,將中華文化滲透入語文教學之中,能夠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水平,并且更能夠有效傳承傳統文化內涵,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所以在實踐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正確認識到傳統文化與語文教育結合的重要性,傳統文化屬于中國歷史文明產物,繼承發揚傳統文化是新時期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將傳統文化滲透入語文教育教學之中,需要教師正確地引導與幫助,教師也應當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所以本文擬從以下幾方面分析探究當前高中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教育現狀,并提出具體的傳統文化教育方法,希望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傳統文化內涵,逐步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 高中語文教育教學當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現狀
(一)高中傳統文化教育缺失
隨著當前傳統文化教育教學不斷深入,在高中實踐教學當中的重視程度逐年降低,教育部門在教學實踐當中要充分地出臺各類教學政策,通過加強地方性的傳統文化教學滲透在實踐教學當中提高學生的思維靈活性。教師也要通過對傳統文化進行教育的引導,教師也要在傳統文化實踐教學當中,認識到傳統文化對于學生思想上的引導和塑造。但是由于現如今教師受到上層教學思維的影響,過于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忽略了學生的道德素養以及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和探究。并且學生家長在實踐教育教學當中,并沒有充分地重視傳統文化知識在家庭教育當中的深厚,學生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較為急迫,所以在教育引導中忽視了傳統文化知識的教學。
(二)教師的文化素養和教學能力待提高
語文教師在傳統教學引導當中要具有一種文人墨客的氣息,并且在實踐教育教學當中感染學生,使學生樹立科學的語文學習理念。但是由于現如今部分教師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自身的國學素養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師在實踐教學當中的個人綜合素質也難以得到有效的啟發。甚至有些學生自身都很難搞清楚文章的相關內涵,所以某種程度上降低學生在傳統文化學習當中的興趣和熱情,教師也要在文化教學當中提高學生的知識傳授能力,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學習觀念。教師由于個人綜合素質有所欠缺,在實踐教學當中缺乏傳統知識的教學滲透,導致傳統文化教學理念在課堂實踐教學當中容易被忽視。
三、 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育中滲透的意義
(一)促進傳統文化的現代發展
當前社會在逐步地發展,學生在享受多元文化發展所帶來的精彩生活時,也要積極地了解多元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區別,從而提高學生在多元文化下的傳統文化認知能力和文化自信心。教師要在傳統文化實踐教學當中引導學生重視傳統文化的學習,由于我國新一代的學生受到西方國家文化的影響,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不夠深入,所以教師要使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傳統文化思維,提高學生在傳統文化探究當中的動力。教師也可以利用現代文化特點與傳統文化作為有效的對比,使傳統文化能夠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個人綜合能力。教師通過在高中語文實踐教學當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效率,促進現代化文化的發展和完善。教師要通過生動性的故事情節以及優美的詩句,向學生傳遞傳統文化,提高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感悟和探究能力,有助于點燃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文化探究熱情。
(二)激發學生傳統文化學習興趣
由于高中生在文化探究和學習當中能夠樹立正確的學習思維,教師要在高中語文實驗教學當中積極地深度傳統文化,并且促進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學習和探究。教師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當中,通過優美的散文以及各類小說,進行詩詞的教學引導,積極地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語言感悟當中掌握傳統文化的知識結構,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感悟能力,提升學生的良好學習動力。教師要讓學生在語言情感以及寓意當中從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魅力,從而促進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拓寬學生學習思路,提高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
四、 高中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滲透的方法
(一)采用多元課堂教學方法
教師需要在傳統文化實踐教學當中,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及時的了解,在實踐教育中靈活地運用傳統教學形式,結合現代化教學設備制作相應的教學課件,通過圖文并茂的教學形式,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優化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趣味性以及生動性。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選擇語文教學素材,在課堂教學當中滲透國學經典講座,并且向學生推薦優秀的傳統文化作品,使學生在課堂朗讀和思考當中樹立正確的傳統文化知識學習動力。例如學生在學習高中語文必修五《滕王閣序》時,其中“龍光射牛斗之墟”句時,教師需要在教育教學當中完善課堂教學方法,拓展天文知識——二十八星宿,積極地滲透傳統文化常識,讓學生在文化素養當中進行體會和思考,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思維,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學習理念。
(二)通過課外實踐拓展學生思路
教師要在語文教育教學當中,通過課外實踐的教學方法,拓寬學生的學習思路,積極地滲透學生所感興趣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在實踐探究當中的傳統文化掌握能力。例如學生在學習高中語文必修二《鴻門宴》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小組來進行教學的探究,提高學生在學習當中的互動交流能力,引導學生通過展示自己所學到的有關古代方位、座次等傳統文化學習成果,讓學生學會體會和思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實踐活動當中參觀文人墨客的故鄉,以及傳統文化紀念館,讓學生在參觀的過程當中對于傳統文化有所了解,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學素養,陶冶學生的學習情操,真正地在實踐過程當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思想,有利于拓寬學生的學習思路和良好的學習動力。
(三)組織舉辦傳統文化的教育活動
教師在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當中通過舉辦各類傳統文化教學活動,教師要在課堂教育教學當中,樹立正確的傳統文化學習觀念,通過提高自身的投入熱情,在傳統文化實踐教學當中開展相應的講座和知識競賽,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樹立科學的學習觀念和傳統的文化思想。教師也可以在教育活動中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傳統學習思維,引導學生提高自身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程度和學習主動性。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詞的創作和意境之美,從而培養學生在詩詞品味當中的動力和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要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化創造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實踐教育教學當中啟發學生,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四)引導學生自主研讀及品析經典
由于傳統文化經典復雜多樣,教師在課堂教學當中讓學生發揮經典,提高學生的自主研讀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學生在學習《史記》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地研讀和思考,由于自主研讀學生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所以教師要使學生做好記錄,并且在課后時間通過積極的查閱資料,針對自己所遇到的困難及時地進行破解,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傳統知識探究能力。教師也可以通過課堂的拓展,讓學生在解讀和探究當中樹立正確的學習思維,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主研讀動力和研究熱情。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自主研讀,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培養學生的閱讀學習動力,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思維顯著地提高和拓展,從而增強學生在知識探究當中的文化底蘊和學習思維。教師也可以在語文實踐教育教學當中,使傳統文化真正地發揮相應的作用,提升學生的個人文化修養和良好的學習動力。
(五)構建良好的教學思路
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通過借助科學的教學工具傳授文學知識,增強學生利用工具提高知識的探究能力,使學生通過課本教學內容輕松地完成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思維。教師也可以通過傳統文化教育職能依托課本構建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傳統文化知識能夠滲透到學生的思想理念當中,提升學生在傳統文化學習當中的主動性。教師也要透過現象了解本質,讓學生對于自己所學的傳統文化進行及時地探究,引導學生通過環境因素與知識特點進行及時的了解和探索。例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在授課時及時地利用優美的詩詞歌賦進行形象的比喻詞,當教師向學生介紹事物的高尚優雅時可以利用“陽春白雪”,才能增強學生對于此詞語的探究熱情,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動力。
五、 結束語
結合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總結得出,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的性格以及精神,不斷陶冶學生的性情,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秉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傳統文化是國人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根本,也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長河中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屬于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民族的精華。當前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逐步頻繁,我國社會逐步朝著現代化方向轉型發展,各地文化呈現相互交融碰撞的發展趨勢,所以弘揚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顯得極為重要。語文教育屬于母語教育,必須要全面深刻地掌握好傳統文化之根,只有學生接受古代先賢的思想滋養,使學生學習文化、學習做人,才能夠使學生在傳統文化的跟隨上不斷地汲取新時代的養分,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包世強.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3(5):24-25.
[2]武育新.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10):57-59.
[3]胡凌.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8):31-32.
[4]王敏.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探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