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尾香
【摘 要】在初中階段,青少年正處于價值觀模糊,道德意識不清晰的階段,其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因此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所以,在初中階段增加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目的就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理念,讓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和成長。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價值觀教育;措施及意義
一、道德與法治價值觀教育現狀
首先,《道德與法治》的教育理念相對落后。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影響,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基本就是讓學生背誦知識點、做練習題以應對考試,完全忽視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的。這門課程開設的目的就是引導和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如果教師在教學時忽視這一點,只關注中學生的考試成績,那么這門課程的存在就喪失了一開始的教學目的。教師讓學生背誦知識點應對考試,學生也會感覺得枯燥和乏味,甚至產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落后,是價值觀教育沒有很好地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發揮它的作用的原因之一。
再者,現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即使憑借自身的不斷學習和與其他教師交流的經驗,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但還是存在沒有利用好除課程以外資源的現象。對于教學上,教師自然是認真負責的,但對于課程以外的社會變化、時事熱點、環境政策等沒有合理的融合進課程當中,導致了學生的知識面和眼界也只局限于課內的知識,學生也就變成了一群“紙上談兵”的人。想要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就要在平時的學習中,適當給學生拓展一些課外內容,利用一切可以從日常融入生活的學習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道德與法治價值觀教育措施
(一)聯系日常實際
想要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意識,這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解決的,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進行。因此,教師要將日常生活的內容融合進課堂教育中,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學以致用,靈活運用所學過的知識,所學的內容又貼近學生的生活,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的從生活中學,從生活中接受教育。初中階段的學生正是青春期活潑好動的時候,教師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學生自然無法打起精神,更不用說學好《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了。所以教師在教學時,也要將課本內容聯系生活實例或時事熱點,引發學生的討論,保持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融合進價值觀教育。
比如,在學習《愛在家人間》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講述一下自己的家人都為自己做過什么樣的令自己感動的事;或者是自己知道家人為自己的付出的事;抑或是自己在平常與家人的相處中感觸最深的事等。學生可能會說自己的母親每天都會起的很早為自己做早餐,送自己上學;或者是父母每天都把自己的房間打掃的很干凈;還可能是家里舍得為自己花錢買喜歡的東西等。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討論和交流讓學生明白,家人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對自己濃厚的愛,自己也應該對家人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以內孝敬自己的父母等。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創設教學情境
剛才提到,初中生因為年齡和性格的關系,比較活潑和頑皮,一節課四十五分鐘,心思不會完全留在課堂上,這都是正常的。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在情境中融入價值觀教育。讓課堂活躍起來,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另外,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學生也會覺得有趣、新穎,對這門課程的學習更加感興趣,能夠最大程度的保持學生對這門課程學習的熱情。這種方法又有效地將學生的心思拉回了課堂,保持高效的學習效率。
比如,在學習《秩序與規則》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分成兩組,教室中間的過道作為公共場所。一組學生在公共場合中大吵大鬧,毫無規則和秩序可言;另一組學生則安安靜靜,井然有序的做著自己的事情。然后讓學生根據兩組學生的表現,說說哪組做得正確,為什么做的正確等,說說自己在公共場所中希望成為哪一組。因為每個人都會到公共場合中去,所以這種情景是學生能夠感同身受的。讓學生在這種教學情景中樹立價值觀和道德理念,明白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有秩序,遵守規則,不要破壞規則,當一個有秩序、懂規則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生活的更好。這樣提升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很好的在情境中將價值觀教育與之融合。
(三)豐富實踐活動
學生遲早是要走出學校,踏入社會的。如果學生只是接受學校的教育,那么知識面難免會不夠寬,也無法很好地提升學生的眼界,拓展知識面。所以,教師在讓學生進行課內學習的時候,也可以多開展一些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從課外實踐活動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將價值觀教育與課外實踐活動相融合,既能夠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又能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讓學生感受出了學校以外的生活,還能讓學生增長見識,開拓眼界,以便更好地學習《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
比如,在學習《合理利用網絡》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假期、周末等課余時間,自己制作關于網絡的宣傳海報和宣傳單,分發給路人。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網絡固然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讓我們接收到很多新信息,但網絡上也有很多不良信息,如黃暴信息等,我們更要做到不聽、不看、不傳播。學生在呼吁路人凈化網絡環境的同時,自己也能夠明白這個道理,為保護網絡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樣既對學生的能力有一定的鍛煉,也能夠引導學生培養起正確的價值觀。
三、道德與法治價值觀教育意義
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社會未來的人才和棟梁。因此,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價值取向將直接對他們以后的發展和成長中產生巨大的影響。開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不僅僅是讓學生應對考試,而是要讓學生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將學過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道德修養和道德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國家需要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而不是只會讀書的機器。這門課程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提升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的道德情操,讓學生具備優秀的品質,有著正確健康的價值觀。因此,教師在進行這門課程的教學時,首先應該明確這門課程的意義和價值,在教學時通過各種方法實現課程價值,達到教學目的。教師要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學習中真正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才,成為一個健康的、積極的學生,有著良好的心態和正確的價值觀的學生。讓學生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真正為國家做貢獻,成為國家的棟梁。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該用合適的方法將價值觀教育與日常教學融合起來,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接受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要在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以及豐富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成為一個有著正確價值取向的、積極向上的青少年。
【參考文獻】
[1]趙成龍.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與班主任工作的融合[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09):172-173
[2]楊興國.初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讀寫算:教師版,2015(24)119
[3]蘇開結.基于生活化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研究[J].考試周刊,2017(37):1-2.
[4]李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微探[J].新課程·中旬,2017(7):2-3
[5]張虹華.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讀書文摘,2017(16):1-2
(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毓英中學,福建 莆田 35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