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燕
【摘? 要】校本課程開發是以學校為基礎,根據本校學生對課程學習的多樣化需求以及學校自身條件,組織教師、學生、學生家長及社區人士利用各種資源共同開展的課程開發活動。校本課程的開發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個體差異,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突出學校的辦學特色,在探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面具有一定的意義。本文以《習近平講故事》為例,依據校本課程開發的相關理論,結合課題組教師在農村中學的教學實踐,對校本課程開發的各個環節進行研究,提出了相關策略與建議,以為廣大初中教師開展校本課程建設與教學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農村教育;課程建設;實踐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校本課程開發”最早是1973年,由菲呂馬克和麥克米倫在愛爾蘭阿爾斯特大學國際課程研討大會上提出,其主要思想是要求政府把一部分權力下放給學校,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隨后,許多國家紛紛投入到各種各樣的校本課程開發來。受此影響,我國也對校本課程開發進行研究,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確立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模式。在上述國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引導和推動下,國內很多學者和學校開始積極探索開發校本課程以及課程管理模式,研究成果不斷增加。
我國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差距較大,國家的課程不能滿足各個地區歷史教育的需求,所以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有利于彌補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單一性,使教學的內容和教學形式更加豐富。作為農村中學,在校本課程的建設上應當立足區域實際,符合農村初中生的認知特征與認知能力,辦出自己的特色來,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校本課程的教育作用,促進農村初中生的全面發展。
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人本主義課程理論
“人本主義課程理論認為,教育的意義是要引導學生從課程中獲取個人自由發展的經驗。強調課程應關注人的情感、理想、興趣和個體經驗等,發展學生自尊和自我實現的思想意識,以實現人的潛能,培養‘完人?!比吮局髁x課程理論認為課程要適合學習者的學習需要、興趣和能力,盡可能地要與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狀況密切相連。校本課程的開發充分了解學生的愛好和生活環境,選擇學生感興趣并且愿意去學習的部分作為課程內容。
(二)建構主義課程理論
“建構主義課程理論認為,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只能由他自己來建構完成,以他們自己的經驗為背景,來分析知識的合理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理解新知識,而且對新知識進行分析、檢驗和批判?!苯嬛髁x者認為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吸收信息者,而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建構主義教育提倡教學要重視學生的個人經驗,要在學生現有經驗的基礎上學習新的知識。
三、國內外研究狀況
菲呂馬克認為:“校本課程開發意指參與學校教育工作的有關成員,如教師、行政人員、家長與學生,為改善學校的教育品質所計劃、指導各種活動”,麥克米倫認為“校本課程開發是以學校為基地的課程開發工作,該課程開發工作大部分依賴學校教職員以及學校的現有資源。沃爾頓認為:“校本課程開發,其結果可以是教材的選擇、改編,也可以是教材的新編。”
在國內,學者黃政杰認為:“校本課程開發是以學校為中心,以社會為背景,透過中央、地方與學校三者權力責任的再分配,賦予學校教育人員權責。由學校教育人員結合校內外資源與人力,主動進行學校課程的計劃、實施與評價。”學者徐玉珍指出:“校本課程開發是指在學?,F場發生并展開的,以國家和地方制定的課程綱要的基本精神為指導,依據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及可利用和開發的資源,由學校成員自愿、自主、獨立或跟校外團體或個人合作開展的旨在滿足學校所有學生學習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課程開發活動,是一個持續和動態的課程改進過程?!?/p>
四、研究的內容與方法
(一)概念的界定
校本課程:學校根據國家教育的相關政策,學校成員及一切相關人士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和發展為目的,共同參與開發符合學校實際、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相比,更能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并能彰顯出學校的教學理念和特色辦學的一種課程類型。
習近平講故事:《習近平講故事》由人民日報社編寫,全書精選了109篇故事,來源于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會議及場所講話,涵蓋了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各項新理念與新戰略,這些故事鮮活而生動,充滿著中國智慧與深刻的哲理,又通俗易懂,在內容范圍上涉及古今中外,時間跨度大,包含眾多人物,反映出習近平深厚的人文底蘊與領袖風范。
農村初中《習近平講故事》校本課程建設:是指農村初中立足本校實際,以《習近平講故事》(少年版)為藍本,構建包括課程開發、課程建構、課程實踐、課程管理、課程評價為內容的校本課程體系,以豐富農村初中校本課程建設內容。
(二)研究的目的與內容
以《習近平講故事》(少年版)為藍本,更好地構建科學系統的農村初中校本課程建設體系,包括課程開發、課程建構、課程實踐、課程管理、課程評價等方面,以夯實《習近平講故事》校本課程建設的基礎,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策略,幫助農村初中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讓他們在學習中體驗樂趣,也可以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促進學校的內涵發展。
研究的內容:
以本校的校本課程開展情況為研究對象,在調查農村初中生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現狀的基礎上,明確校本課程在開展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問題,探索如何更好地構建《習近平講故事》校本課程的體系,包括《習近平講故事》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方向、原則、內容開發、實施的策略這四方面的內容,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與策略,為廣大初中教師開展校本課程建設與教學提供一些參考。
(三)研究的方法
1.文獻法:收集和整理相關的大量文獻,包括相關書籍、期刊論文,加以整理分析和總結。
2.訪談法:課題組與相關教育專家展開討論和訪談,征求教育專家的意見。
3.實踐法:課題組根據理論研究成果構建了《習近平講故事》校本課程,將其有效地應用于學生教育和培養之中,并且根據應用效果進行優化和調整,確定最終的校本課程方案。
五、研究的過程
準備階段(2018年9月--2018年12月),查閱資料,進行課題設計。
研究階段(2019年1月--2019年9月),圍繞校本課程進行設計與實施。
中期評估(2019年10月--2019年12月),中期論證和中期成果匯報。
結題階段(2020年1月--2020年12月),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匯編研究論文集、召開成果展示會,接受專家的評估和驗收。
六、研究的結果與分析
(一)研究結果
1.確立了《習近平講故事》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方向
在這一階段,課題組對本校的初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調查,對當前農村初中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現狀有了一定的了解。調查發現,農村初中生存在一些價值取向方面的迷失與偏差,如人生目標不夠明確,更注重個人利益,集體觀念比較淡薄,部分學生道德素質低下,行為習慣較差,意志毅力不堅定,缺乏感恩之心、漠視社會責任等。這些問題的產生是有多重原因的,由此,我們在《習近平講故事》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方向上,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以幫助學生解決價值取向方面的問題,提高農村初中生的道德品質。
2.明確了《習近平講故事》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原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并“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由此,在《習近平講故事》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時,應當堅持開展自主性原則、開放性原則、靈活性原則,盡量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力爭使校本課程的開發顯出特色。
3.設置了《習近平講故事》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具體內容
在《習近平講故事》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具體內容上,學校可以以《習近平講故事》(少年版)為藍本,通過課程補充、課程整合、課程拓展、課程改編和課程新編等活動進行了該校本課程的開發,包括課堂教學,實踐活動課等具體內容,來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課程開展的成效。
4.提出了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策略
本次課題研究根據本校的教學實際情況,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實施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設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習近平講故事》的興趣
《習近平講故事》作為一部經典著作,全書精選了109篇故事,涵蓋了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各項新理念與新戰略,這些故事鮮活而生動,充滿著中國智慧與深刻的哲理,又通俗易懂,十分適合初中生閱讀,將其作為農村校本課程的建設內容,與農村初中教學相融合,可以豐富農村校本課程的內容,豐富學生們的學習體驗,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根據其中的具體故事,為學生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代入情境,激發學生對《習近平講故事》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也可以將書本故事與學生的生活相融合,使得創設的情境能更真實生動,符合初中生的認知特征,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開展小組討論,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習近平講故事》有助于農村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也能深化農村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與認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同時也可以較好地培養學生的政治、歷史、語文等核心素養,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都有積極的意義。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選取書中與學生生活比較貼近的故事,結合初中生的生活實際,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議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這樣可以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究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對《習近平講故事》有更深刻的理解。
(3)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與德育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長期生活在農村,他對于農村生活、學習、工作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這些寶貴的生活、工作經驗對今天的農村學生依然有現實的指導意義與教育價值,農村學生可以在這些故事中感受到偉人的人格魅力與榜樣典范,幫助他們的學習與人生指明方向。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也可以開展一些豐富的實踐活動,如讀書會活動,讓學生們相互分享自己閱讀以后的心得與體會,暢所欲言,閱讀書中打動自己的片段等。或結合農村初中生的實際情況,組織勞動活動、看望農村老人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更深刻地體會書中的內容,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德育素養。
(二)研究分析
經過本次課題研究,我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研究還不是十分完善,研究的內容、結構方面也可能存在一些不合理、不科學的地方,同時也存在著許多研究的缺漏,譬如,在《習近平講故事》校本課程開展的具體課程安排、評價體系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也將促使我們今后做出更進一步的研究,以取得更大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張廣麗.《習近平講故事》校本課程實施效果評價策略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1):31
[2]王依蕾.認知視角下《習近平講故事》的蓄意隱喻研究[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9
[3]李云貴.習近平講故事[J].黨員文摘,2018(02):6-8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先鋒初中,江蘇 南通 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