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
【摘要】新媒體時代,文化信息的傳播受到傳播媒介技術變革的深刻影響,也給傳統文化的轉化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依托元雜劇《趙氏孤兒》進行的現代改編創作就是傳統文化轉化的一個生動例子,在受眾中產生了差異化的文化傳播效果,主要受到文化價值觀、藝術表現手段以及傳播媒介的影響。適應當代社會場景,擴大傳統文化的傳播影響力需要秉承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和價值信仰,處理好傳統文化內容與現代表達形式的銜接,充分發揮現代傳播媒體在文化轉化中的功能和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轉化;傳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和載體,包含歷史傳承下來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道德規范、行為方式和風俗習慣等,在世代傳承創新中不斷積累并向前發展,蘊含著生生不息的當代價值,是增進全民文化自信的歷史基石和精神源泉。傳承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命題,在新媒體時代的媒介融合傳播趨勢下,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需要適應鮮活的當代社會場景,借助現代表現形式重塑和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
一、傳統文化在新媒體環境下的轉化
新媒體時代,傳播媒介的技術變革深刻影響了文化的傳播和傳承途徑,媒介融合發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使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與轉化更為高效便捷,但也給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和創新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元雜劇《趙氏孤兒》的諸多現代改編就是傳統文化轉化的一個生動例子。
在先秦典籍中就有趙氏孤兒故事的相關記載,漢代司馬遷在《史記》中進一步豐富了故事內容和人物形象,元代紀君祥創作的《趙氏孤兒》雜劇,人物形象塑造鮮明、性格飽滿,蘊含著追求正義、堅韌頑強的民族價值觀,“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1],成為傳統文化經典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21世紀后,我國興起了一陣對元雜劇《趙氏孤兒》的現代改編熱潮。在原有《趙氏孤兒》故事的基礎上,通過傳統戲曲、話劇、電影等多種藝術表達形式先后對趙氏孤兒的故事進行傳承和轉化,在基本保留原有作品故事框架的基礎上,各方對《趙氏孤兒》中的傳統文化價值及理念進行了多視角解讀和重構,產生了不同的文化傳承體驗和傳播效果。
一是傳統戲曲改編,主要是2002年后推出的豫劇《程嬰救孤》和越劇《趙氏孤兒》。作為傳統的地方戲曲文化,豫劇改編文本承襲了《趙氏孤兒》的忠義價值和復仇主題,并將作品改名為《程嬰救孤》,突出和放大了以程嬰為代表的忠臣義士追求正義、舍生取義的傳統美德,借助對傳統道德標準和理想人格的當代價值挖掘,弘揚了傳統文化價值和人文理念。越劇《趙氏孤兒》的改編將原有劇本主題進行了重新設置,對元雜劇中主人公程嬰的心理動機和行為表現進行再設定,從主動救孤轉為被動救孤,經歷了一段痛苦的、權衡個人利弊的思想斗爭歷程,從符合人性的、體現儒家“仁義”思想的視角闡釋了救孤行為,更多從人本個體視角來闡釋“仁”的當代價值。
二是話劇改編,主要是2003年國家話劇院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先后推出的改編話劇,二者均對元雜劇《趙氏孤兒》進行了多元化的轉化與再創作?;谌吮局髁x視角,國話版《趙氏孤兒》將弘揚忠義、揚善懲惡的傳統戲劇主題轉化為探討當代社會的人本價值,對孤兒復仇的正義性主題進行了多維解讀,站在當代個體價值觀的角度,辨析了傳統文化中舍生取義的價值觀,表達了對人物性格命運的深層思考。北京人藝版的話劇改編也弱化了原有作品中復仇的正義性主題,而是從人文主義的視角,更注重人物內在矛盾、復雜心理的展示,表現了編導對社會歷史、傳統文化的深刻思索以及在藝術上的大膽創新。
三是電影作品改編,主要是以2010年陳凱歌推出的改編電影為代表。電影作品對故事人物情節作了大幅修改,整體上將元雜劇表達的原有內在思想精神予以了重構。同樣基于人文主義視角,電影將原作中程嬰大義救孤的英雄行為進行了顛覆性的解讀,并將原作中“程嬰舍子”從主動行為解釋為不得不如此的被動行為,給人物角色賦予了更多客觀真實的人性特質。電影試圖為每個人物的行為找到合乎人性的動機解釋和發展軌跡,雖然從個體上看,劇中人物的行動線索似乎都合情合理,但整體而言削弱了具有濃郁歷史色彩的文化故事意義,部分消解了原作中舍生取義的悲劇美感和震撼力量。
元雜劇《趙氏孤兒》自創作以來,就承載著中華民族對于仁義忠信的精神價值訴求,“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其文化影響歷經數個朝代而傳承不衰,所謳歌頌揚的義薄云天的傳統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內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要素。新媒體時代,從傳統的戲曲舞臺到話劇、影像,傳統文化轉化和傳播途徑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在傳統文化故事的當代轉化創作中,固然可以在史實的基礎上“失事求似”地進行渲染和虛構,[2]使之更加符合當代的審美情趣,但不同的表現形式也要把握好傳統文化的內在之“魂”。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面臨著新媒體時代的諸多挑戰。
二、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轉化傳播面臨的挑戰
一是開放條件下多元文化價值觀的融合與沖突。多元文化沖擊下,國內外各種文化思想交流碰撞,在很大程度上沖擊著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當代影響。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轉化,不僅要吸收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也要考慮當下受眾的文化需求特點,吸納融合當代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傳統文化價值內核與傳播形式的有效結合難度增加。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美德和人文精神,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在基因和原型。西方文化往往宣揚和放大個人英雄主義,這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集體主義觀念和家國情懷存在著內在分歧,傳統文化的傳承、轉化受到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巨大沖擊。例如,《趙氏孤兒》的現代改編中,如果用西方解構主義來發掘其中人物的心理和行為,容易呈現支離破碎的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失落感,原本作品中的精神內涵在轉化過程中會被弱化乃至消解,與作品被廣為傳唱的重要歷史文化地位相悖。
二是文化發展中的商品屬性和娛樂化傾向增強。市場經濟的全球擴張伴隨著消費文化的普及,解構了人類社會的地域傳統和生活秩序,使傳統文化陷入衰落的困境之中。[3]當今文化領域的市場化程度在不斷深化,商品化、產業化、流行化成為文化軟實力競爭的重要方面。新型傳播媒介的涌現,擴大了文化傳播的覆蓋面,而市場意識和消費主義的全球化張揚,使承載著精神價值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多地受到資本力量的影響。一味地迎合市場需求帶來文化內容的泛娛樂化現象,傳統文化的傳承轉化面臨市場經濟帶來的挑戰。過度的市場化取向削弱了傳統文化的強大凝聚力,其中既有文化內容難以適應市場化的要求和商品消費主義的挑戰,也有市場化取向帶來文化發展的急功近利和嘩眾取寵現象,無意或有意地忽視舍棄了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和藝術底蘊。從文化產業的市場反饋來看,真正將傳統文化傳承轉化做得好的往往是那些傳承和秉持民族文化精神、又能以現代語言進行講述和傳播的作品。
三是傳統文化形式和時代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霸娢碾S世運,無日不趨新”。傳統文化具有深厚完整的思想文化體系和發展歷史,并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價值理念和承載、表述方式,具有厚重的歷史感,但也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更新。新媒體的涌現,充實了文化場景中的視聽體驗,憑借影像敘事的形象性和直接性,以圖像符號為構成元素,表現方式從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逐漸向以形象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轉變。[4]傳統文化的文字傳播富有理性的文化思想,但缺乏影音圖像的直觀感性體驗,其傳承傳播在面向當代受眾群體尤其是青年受眾時,失去了部分吸引力,難以有效吸引受眾,影響了傳統文化影響力的發揮。如果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展示風格和轉化方式不能與新媒體時代的現代社會實現很好的交融相通,不能實現古為今用和推陳出新,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就難以展現其旺盛的生命力。
三、提升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傳播的對策
我國傳統文化在歷史的傳承中不斷豐富發展,為繁榮文化建設和提升文化自信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資源。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的轉化需要積極適應傳播媒介的變化,堅持和弘揚民族文化價值理念,吸收融合西方有益文化元素,適應文化產業發展規律,彰顯傳統文化的價值魅力。
首先要秉承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和價值信仰。價值觀是文化的內核,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傳承基因,飽含歷史積淀,已經內化成為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與文化標識。在傳統文化的轉化和創新過程中,既要有益吸收多元化的人類文明包括西方文化元素,也要堅持優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核,尊重傳統,防止在轉化和創新過程中迷失自我,甚至從西方文化價值觀出發來消融傳統文化精神。我國傳統文化雖然在歷史傳承中也受到多次沖擊,但一直文脈相承、薪火相傳,有著深厚的民族習俗和行為方式積淀,傳承著數千年豐富的人文價值和道德信仰。在多元化的文化氛圍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轉化創新要堅持優秀的文化理念和價值內核,以現代化的語言和傳播方式來彰顯民族文化精神,不能一味迎合部分消費群體的市場化審美趣味。特別是對西方文化的拿來主義,要合理甄別,結合傳統文化予以吸收揚棄,開放而不盲目崇拜,依托傳統文化消化吸收西方文化,給傳統文化賦予時代內涵和生命力。要避免借用西方的價值理念來改造和解構優秀傳統文化,防止在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換中出現虛無化和結構化,防止庸俗化、功利化、商品化的轉換和解讀,以免喪失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
傳統文化具有創造性和生命力,要傳承創新而不是否定顛覆。當然,也不能在傳統文化的轉化中只學外在的“形”而忽略內在的“神”,例如“國學熱”不能只是對經典文化作品的簡單記憶和背誦,而是要傳承汲取其中的文化理念和精神氣質,而不是狹隘化傳統國學的表現形式。
其次要處理好傳統文化內容與現代表達形式的銜接。我國傳統文化具有超越時代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精神,但也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需要不斷推進傳統文化在文化載體、表現形式和傳播媒介等方面的傳承創新,增強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有些傳統文化的傳承受制于文化表達形式而陷入困境,在當今社會中的影響力日漸衰弱。因此,傳統文化的轉化迫切需要借助新媒體時代的傳播途徑和藝術表達形式,賦予能夠體現時代特點的文化精神和藝術內涵,使傳統文化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現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借助鮮活的時代主題來講述傳統文化,進而提升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在傳統文化的表現手段、方法和渠道上大力創新,找準與時代的對接點及與受眾的共鳴點,做到內容鮮活、形式多樣,將傳統文化轉化為具有吸引力的現代表達形式。要處理好傳統文化的內在藝術特性與新媒體的銜接和融合,將具有多元視聽特點的現代敘事風格與傳統文化的內在藝術特性融為一體,夯實具有豐富歷史記憶的傳統文化美學體驗,將傳統文化資源融入當今社會火熱的生產和生活場景中,形成日用而不覺的效果。近幾年,國內依托傳統文化資源傳承推出的電視節目《詩詞大會》、動畫電影產品《哪吒》等,在遵循傳統文化價值和保留傳統文化符號的基礎上,有效融入了現代的視覺元素,重現了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和社會影響。
再次要充分借助現代傳播媒介在文化轉化中的作用和影響。作為文化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的橋梁,傳播媒介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綜觀各種文化載體對于傳統文化轉化和創新發展的能力,新媒體傳播信息量大,覆蓋面廣,滲透率高,更為注重傳播主體與受眾的交互性,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傳統文化需要借助現代媒介技術等予以表演和重現,甚至需要根據時代特征及社會環境去重新定義、審視和理解。傳統文化的轉化和傳播也不能忽視社會文化條件的演進,以及文化資源和文化功能的演進和變化,面對文化多元化、藝術多樣化、傳播現代化的大趨勢,要加快把傳統文化的生動內涵轉化為具備獨特內容和新穎表達形式的當代文化產品。新媒體視覺文化的發展為此提供了有益途徑,特別是電子媒介的涌現,為傳統文化的生動性轉化創造了良好的技術條件。[5]我們要綜合運用報紙、書刊、電視臺等傳統媒體,融合微信、微博、短視頻等多媒體資源,豐富傳播內容和傳播載體,將傳統文化內涵全面融入新媒體傳播媒介中。
最后還要發揮政府在傳統文化轉化傳播中的政策支持作用。文化事業具有公共物品屬性,新媒體時代,既要推動傳統文化的產業化內生發展,也要積極發揮政策的扶持作用。傳承發展傳統文化要遵循市場經濟下文化發展的特有規律。人們在經濟條件改善后存在對傳統文化的自然性、內在性市場需求,是推動傳統文化轉化的重要力量,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成長點。作為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文化建設具有價值引導和社會教化等作用,對市場經濟體制有一定的影響,因此要堅持文化的公益化特性,合理發揮政策的支持功能,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挖掘提煉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弘揚傳統節慶文化,豐富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讓傳統文化以形式多樣的方式切實走進人們的生活。另外,還可以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在產業政策、財稅政策、人才支持等方面大力扶持文化產業發展,注重標志性文化成果產出,增強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播力、影響力和感染力。
參考文獻:
[1]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87-89.
[2]郭沫若.歷史·史劇·現實[M]//彭放.郭沫若談創作.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137.
[3]周憲,文化表征與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10-212.
[4]姚文放.媒介變化與視覺文化的崛起[J].文藝爭鳴,2003(9):14-16.
[5]楊華軻.視覺文化語境下文學經典的現代重構[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130-134.
(作者單位:中原工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