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農村中小學教育事業發展方向有所轉變。傳統的教育是知識的教育,而在新課標的課程改革中,農村中小學生的知識教育和情感教育都要求重視起來,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在學生的成長階段給予良好的藝術熏陶,可以豐富和提高學生的素養。這些不但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還能夠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更好地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下去,這就要求教師在中小學日常課堂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傳統文化保護意識,提高學生的文化審美能力,這樣才能達到最終的教育目標,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體來講教師要加強中小學傳統文化課堂教學的高效性、策略性,從而能促進農村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學的發展,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關鍵詞:中小學教學;傳統文化教育;農村教育;誤區;策略
作為一名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合理地滲透并傳承傳統文化,讓學生對民族文化形成正確的思想認知,全面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在今后的教學活動當中,教師需要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優化課堂環境。
一、 在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傳統文化作為我國文化領域的重要瑰寶,所呈現的民族文化特色十分顯著,同時也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在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下,西方外來文化逐漸地進入國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民的文化意識。外來文化的涌入,給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因此,在新時期教育背景下,中小學學校需要肩負起文化傳承的責任。學校應該將學科與文化傳承相融合,以為載體,合理滲透和開發傳統文化,從而進一步豐富學生文化認知,全面提高學生學科綜合素養。
二、 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誤區
(一)忽視貼合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
在小學教育領域,傳統文化雖然不能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其教育功能和娛樂功能都是非常強的。但是,教師對學科教育更加感興趣,忽視了傳統文化的傳播。因此當下部分教師教學中缺少傳統文化內涵,不能切實滿足學生的文化認知需求,導致學生在較大的學習壓力下忽視了傳統文化的學習,導致學生無法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識,嚴重影響了學生準確價值觀的形成。
(二)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階段的學科教育領域,教師合理滲透傳統文化,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階段,上課很容易出現跑神、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問題出現,如果教師教學沒有對學生通過興趣進行引導,那么就很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學習效率低下的問題。要知道,中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對待的社會事物的認知還不夠成熟。如果教師不能將課堂知識與傳統文化相融合,那么就很難讓傳統文化呈現出有趣的態勢,學生便很難接受。
(三)忽視了傳統文化的傳承
在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學領域,教師合理滲透傳統文化,能夠為文化傳承和發展,進一步拓展渠道,從而豐富學生學習空間,全面提升學生文化綜合素養。但是在當下中小學教學課堂上,教師缺乏專業性的傳統文化教育意識,導致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融合性較差,這也是影響當下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積極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師需要重視教學改革與創新,以教學為載體,合理滲透傳統文化。
三、 在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對策
(一)在教學中領略
在中小學階段的教學領域,基本知識是重點教學模塊,也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不妨根據學生具體興趣,合理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對文化內涵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比如教師在組織《牧童》教學時,可以根據具體的作品,搜集相關的文化內涵和背景資料。從而保證課堂上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也能夠讓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加深了解,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傳統文化意識。比如說,教師可以將相應的《牧童》古詩詞引進到課堂上,并對其進行創編,通過譜曲和節奏編排,讓學生進行歌唱。讓學生在歌唱表演的過程中,對傳統古詩詞文化內涵加深理解,從而豐富學生文化知識儲備。
(二)在欣賞教學中感知
在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學領域,欣賞教學作為重要組成,同時與文化傳承也存在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欣賞是主張學生針對具體的作品,就其中的文化內涵進行分析,從而實現審美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因此,教師在組織欣賞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文化認知基礎和鑒賞思維基礎,合理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在文化的支撐下,對作品進行鑒賞和分析,從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思維意識。比如說,教師在組織“京韻”教學時,可以將與京劇有關的文化資源整合到課堂上,比如向學生呈現京劇的由來與發展,同時也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呈現比較有代表性的京劇表演作品,引導學生通過鑒賞和賞析,對京劇曲目進行鑒賞和分析,讓學生對中國的國粹,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刻的理解,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三)在真實情景中傳承
中小學生具有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特點,多與所有的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有趣、好玩的教學模式。在此過程中通過營造真實的教學情境、形象的人物,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在這方面,情境教學有他獨特的優勢,課上讓學生通過實踐來獲取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并且也能夠提升學習興趣。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先讓學生進行傳統文化賞析,欣賞結束以后可以為學生創造相應的情景教學,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加深對相關內容的了解,增強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欣賞和課堂活動。
(四)在日常教學中滲透
在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學領域,教師需要積極開展融合教學。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融入民族文化,將比較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和農村文化滲透到課堂上。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深刻的文化感悟,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傳統文化,為學生創造有利于接觸傳統文化的活動,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舉辦“驚鴻舞”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舞蹈展示的過程中,對古代宮廷文化內涵形成深刻的認知。
(五)積極發掘傳統文化資源
在中小學教育領域,為了更好地滲透傳統文化,教師需要重視文化資源的搜集與整合。根據學生的具體興趣需求,搜集比較直觀、生動的文化內涵,并且與課程內容建立有效的聯系。從而保證課堂上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讓學生產生文化深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也能夠讓學生在今后的課堂學習活動當中,學習表現更加積極和主動,全面提升學生學科綜合品質。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或者民間實踐調查等多種方式,搜集傳統文化資源,并將其與課程內容相整合,從而保證文化傳承更具有規范性。
(六)積極拓展傳承實踐活動
在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學領域中,為了實現傳統文化有效傳承,教師需要積極拓展教學渠道。在日常課堂常規教學的基礎上,需要積極組織豐富的實踐活動。為學生豐富學習體驗奠定良好的環境基礎,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深入體驗的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首先,教師需要積極貫徹多學科融合理念,將傳統文化與學科相融合,從而讓學生在學科知識的影響下,對教材中的古詩詞等其他傳統文化進行系統學習,從而豐富學生文化知識儲備。同時,教師也可以組織多元化的表演活動,比如說弘揚傳統文化文藝演出。讓學生通過戲曲表演、喜劇表演等多種方式,詮釋傳統文化,增強學生文化感知和理解,也能夠全面提高學生學科綜合能力。
(七)提升教師文化綜合素養
在教學領域,教師需要重視自身文化綜合素養的建設。在傳統的中小學教學課堂中,一般是單向的教學知識傳輸的模式,并不能夠很好地促進課堂互動,但是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在新課程改革過后,教師要注重課堂的雙向性,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課堂的互動環節,及時進行教學反饋,這將營造輕松融洽的課堂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互動,并將能夠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積極學習豐富的傳統文化,豐富自身文化知識儲備,從而更好地開展文化傳承教育活動。教師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需要對教育目標進行明確,并且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感需求,對教育活動方法進行創新,不斷總結學習經驗,保證課程體系中的文化傳承教學活動更加規范合理,全面提高學生學科綜合素養。此外,教師需要制定激勵性的評價體制,針對學生在文化傳承活動中的學習表現,進行客觀的評價。
四、 結束語
在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學領域,教師合理滲透傳統文化,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因此,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活動,將傳統文化有效的滲透到中小學日常教學中去。與此同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具體興趣需求,就傳統文化資源、實踐活動,以及教師綜合素養進行豐富與提升,從而實現中小學教育領域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元芳.農村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誤區及對策思考[J].才智,2018(1):99.
[2]張連荷.農村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內容的建設研究[J].新課程·中旬,2018(2):93.
[3]姚振宗.關于農村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誤區及對策思考[J].才智,2016(19):130.
[4]高元芳.基于農村中小學實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內容建設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22):89,95.
[5]曹可稀.農村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課程研究(下旬),2018(7):13-15.
[6]蘇卷良,陳媛媛.關于農村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學策略初探[J].新課程·下旬,2018(6):236.
[7]李逸峰.書法教育:傳統文化回歸熱度下的冷思考[J].中國書法,2016(20):186-188.
[8]李國順.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融入地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J].魅力中國,2018(51):210.
作者簡介:
王賢,甘肅省平涼市,甘肅省靜寧縣德順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