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廷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不斷推進,國家和社會逐漸認識到對小學生實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是八九點鐘的太陽,是時間剛剛好的朝陽。因此,教師要以小學生為感恩教育實施的主體,從小學時期出發,讓小學生全方位、多層次地了解感恩教育開展的內涵和意義,提高小學生的感恩意識,培養小學生的感恩之心和責任感,為祖國和未來的建設培育懂得感恩的高素質人才。文章主要以小學生感恩教育實施的相關對策為研究重點,分析當前感恩教育在小學生群體中開展的現狀,明確小學生在感恩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探討學校、教師和家長在開展小學生的感恩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期待能為小學生的感恩教育提供些許可參考的對策,使小學生明確強身健體是感恩的根本。學會感恩才會培養對工作和學習以及家庭的高度責任感,才能為將來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有利于創建良好校風。
關鍵詞:小學生;感恩教育;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2.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1-10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3-0005-02
一、小學感恩教育現狀
感恩是中華傳統美德之一,指的是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懷有的感激之情。感恩更是代表了一個人的處事態度、生活哲學以及最基本的道德修養。學會感恩對小學生的成長將會起到重要的教育和推動作用:學會感恩能讓小學生在學習中感謝各科教師的耐心指點、諄諄教導;學會感恩能夠讓小學生在生活中感謝父母的物質付出和精神陪伴;學會感恩能夠讓小學生在學校中感謝同學的陪伴,感恩自己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機會,也有利于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鑄就高尚的品德。
在當前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學生主要接受的是普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三觀教育,感恩教育的開展狀況并不太樂觀。相對于中國,國外有很多國家開展了感恩教育,設有感恩節,對感恩教育重視程度較高。中國古有“孔融讓梨”“黃香溫席”“彩衣娛親”等講述孝道的故事,今在素質教育下,針對小學生開展的專門感恩教育卻極少,小學生們大都只從課本上了解部分關于感恩的故事。
總體來講,小學感恩教育開展程度不夠,小學生對感恩教育知之甚少,所以需要學校、教師和家長共同配合,為小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感恩教育環境,促進小學生感恩教育工作的開展。
二、對小學生實施感恩教育的相關對策
小學感恩教育的開展,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其中少不了學校、任課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合作。下文主要從明確小學生的感恩教育主體地位、學校為開展感恩教育創建良好的氛圍、教師做好感恩教育的表率、教師和家長的有效溝通與合作四個方面展開論述,為有效開展小學生的感恩教育提供相關對策。
(一)明確小學生為實施感恩教育的主體
感恩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屬于德育,要想實施德育,首先就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實施感恩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高度的責任感。
在小學感恩教育開展過程中,教師通過教學課程的設置和積極的引導,逐步讓學生成為感恩教育課堂的主體,通過案例和實際教學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小學生的感恩教育課程開展初始階段,先由教師在課堂上講解部分故事,讓學生了解感恩教育的性質。當學生逐漸對感恩教育接納并開始模仿時,教師可以將主動權移交給學生,讓學生之間展開講述和討論。學生作為感恩教育課堂的主角,可為老師和同學們講述自己心懷感恩曾做過哪些事。以課程教學設置為例,教師可以采用引導式的詢問方法,引導學生說出在生活中因為心懷感恩幫助周圍人做的事情:感謝奶奶多年的疼愛和照顧,幫助腿腳不便的奶奶曬太陽,攙扶奶奶過馬路;幫助媽媽擇菜,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分擔家人的辛勞。這些小事都是感恩,都值得被鼓勵,都應該得到肯定。
明確小學生在感恩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小學生樹立主人翁意識,提高小學生接受感恩教育的積極性。采用獎勵機制引導學生去做自己身邊力所能及的小事,從生活中接觸感恩、學會感恩,將感恩當作生活的一部分,自覺地去認可和施行感恩之事。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感恩意識。
(二)學校構建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圍
小學生感恩教育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學校的推動。作為為學生提供教育教學的基地,學校在教書育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方面投入了一大筆財政資金和教育。濃厚的校園感恩氛圍及校園文化為小學生感恩素養的提升提供了外部條件。校園良好感恩教育環境的創建,有利于小學生感恩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
采用情境教學的模式開展小學生的感恩教育教學活動。比如,學校可以利用現有多媒體技術,整合網絡資源,采用課堂教師備課的方式為小學生提供生動的課程。學校也可以全校為背景開展感恩教育教學比賽活動,采用激勵制方式促進小學班級感恩教育工作的開展。以班級為參賽對象,開展感恩教育課堂評比,以學生的課堂表現和教師備課的精心程度作為評比的關鍵,設置優秀獎和一、二、三等獎若干,激發學生和教師以及班級參與感恩教育評比的積極性。
感恩教育教學評比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學校全體師生的積極參與和廣泛支持。學校重視小學生感恩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必然會提高學校教師和學生對感恩教育的關注度,增加學生對感恩教育的了解。學校整體學習感恩教育氛圍的營造必然會激發學校全體師生對感恩教育的興趣,接觸的人越多,對感恩教育工作的開展就越有利,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去了解感恩教育,自覺做到見賢思齊,主動向優秀的典范學習。因此,學校構建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圍不僅能為學生搭建良好的德育平臺,促進學生全方位綜合發展,還有利于本校校風和整體文化環境的建設。
(三)教師為人師表,做好感恩教育的表率
教師的職能是教書育人、傳達知識、解答學生的疑惑,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教師是學生認識世界和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教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和文化知識修養,傳達給學生正確、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做好典范。這一點,在開展小學生感恩教育教學工作中也應當一以貫之,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
除去睡覺的時間,教師是除家長以外跟學生接觸最多的人,甚至有些家長接觸自己孩子的時間都不如教師多。尤其是在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留守兒童有之,父母都是職工的孩子有之,交由保姆阿姨照料的孩子有之,由此可見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教師的重要性。
以小學生的感恩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為例,教師不僅要做好學校和學生之間的傳達工作,還要切實履行好管理職責,讓全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了解什么是感恩,為什么要感恩,怎么去表達感恩。小學生的身體發育程度和智力成長都不夠完善,“臥冰求鯉”類的感恩教育方式不太適合當今社會。教導學生在生活中能夠做好自己的事情,包括按時完成課內外作業,自覺進行體育鍛煉,按時吃三餐,養成健康的習慣對大多數家長或家庭來說非常重要。因為作為父母,無非就是希望孩子平安、健康,有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
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可以秉承為人師表的宗旨,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形象,為學生的感恩教育開展盡最大的努力。教學上可以以學生為主,穿插自己從事教師這一職業曾經經歷的事情或者周圍人的故事,增加學生對教師這一職業的興趣,讓學生樹立職業觀,對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形成自己的職業認知,做一個對自己負責、對工作負責的人。
(四)家長和學校相互配合,共同開展小學生的感恩教育工作
正如上文所描述的,某些不可抗拒的因素使得家長有可能會缺席學生的部分教育和成長,讓其童年有遺憾。感恩教育僅憑借學校、教師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果,應重視、加強家校協同教育。現今很多獨生子女,其家長工作繁忙,加上隔輩親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的溺愛,不懂什么是感恩,更不用說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學校、教師和家長三方應通力合作開展小學生的感恩教育,為小學生的感恩教育提供一個全方位的氛圍,讓其長久處于這種感恩教育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學會感恩。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管是在孩子性格的培養上還是在其身體的成長上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祖孫三代共同居住的環境,父母的感恩教育對孩子的感恩教育成果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家長的言傳身教會帶給孩子最直觀和客觀的感受,家長應通過生活片段,給孩子上最基礎的感恩教育課。
學校開展以班級為主體的感恩教育活動,家長在接到班主任的通知以后,應根據自家的情況設置一些感恩的小事側面供孩子模仿或學習。簡單的如家長給自己的爸爸媽媽洗腳,主動帶老人出門逛街、聊天,了解老人生活上的需求和困惑,為老人提供物質和精神上的慰藉。這種設身處地的家庭式感恩教育比課堂上的觀摩學習更加直觀,給學生的印象會更深,也會給感恩教育活動提供真實的教學素材,讓孩子在家庭感恩教育中培養對家庭的責任感,促使其將來成為一個對家庭負責的人。
三、結語
感恩教育是一個值得永恒推崇的話題,懂得感恩的人都有一顆赤誠的心,這種人才能懂生活、會生活。學生強身健體是感恩的基本,學會感恩就會對工作、對學習、對家庭有高度的責任感,就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將感恩教育落實到小學生教育的過程中,可促進小學生的全面教育和教學工作的開展,培育具有責任心和懂得感恩的高素質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李 群.感恩教育在小學德育中的價值與實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9(31):65-66.
[2]吳 楠.小學德育中感恩教育的實踐[J].西部素質教育,2019,5(8):46.
[3]張 超.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1):44-45.
[4]吳林輝.談在農村小學實施感恩教育的感悟[J].課程教育研究,2018(9):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