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發展和推進,當前我國的教育教學工作也迎來了全新的局面,得到了全面的進步。而且,在這一模式下,教師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能力、課堂學習水平、綜合學習素養等看得非常重要。從我國教育教學的改革過程,以及現有的教育體制來看,調整和優化體育教學方法是建立新型高中體育教學模式的必然途徑。在快樂體育的指導下,新型初中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建設,有利于激發初中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初中體育教學模式的發展和進步。
關鍵詞:初中體育;快樂教學;方法應用;措施研究
改革和創新傳統的初中體育教學方法,其主要途徑是有效地推廣體育新模式,開創體育教學的新空間,這是提高初中體育教學的一個有效途徑。體育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而以學生為導向的是具有年輕化、個性化的初中體育學習模式,在此,教師需要將這一內容作為體育教學工作開展的核心來對待。傳統的體育教學所應用的大都是被動教學理念,以及單一的教學方法,類似方法的弊端在于,學生在長期的學習中無法對其進行知識的有效性掌握與興趣的長期保持,更無法全面調動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但是,通過快樂體育,則可以有效地帶動初中生學習體育的熱情和激情,且可以有效地改變教師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進而使其與現代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體育教學理念實現緊密的契合,這一方法是新課改教育教學理念下的一個重要舉措。
一、以人為本,開展體育教學
在我國初中體育教學的整體模式下,以及我國初中體育現階段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而且教師還需要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結合快樂體育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以快樂的形態去深入學習與理解體育內容。在快樂體育的教學過程中,學習體育知識,培養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是教師的主要工作。
例如: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和課堂進行相應的引導和創設,進而有效地激活整個體育課堂的教學氛圍與教學熱度。而且,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允許學生在課堂上放開自我,愉快地對相關知識進行學習和掌握,進而帶動學生的運動技能不斷提升與發展。這對于改善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快樂體育的教學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學生對體育的厭煩心理,使學生能夠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參加體育活動,且可有效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習綜合興趣的提升。學生通過快樂體育活動的感受與體驗,會對體育課程產生一種濃厚的興趣。隨后,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便可以更好的照顧學生,進而促進師生關系的友好發展,建立和諧互惠的師生感情。
二、立足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激發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以及促進學生的體育學習熱情,是體育老師在體育課堂上應重點關注的內容。只有不斷提升學生的好奇心,才能有效的帶動學生的上進心,進而發展學生的體育素養,以此讓學生在不截斷的學習中參加體育活動。
例如: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運用獎懲手段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引導,在這一模式下,學生會從主觀意識中了解參加體育活動的重要性,進而形成良好的體育心態,另外,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終生體育素養也有較大的幫助和促進意義。同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初中體育教育過程中,必須要積極的引導學生對不同的運動項目做出分析和了解,進而觀察學生的需求,判斷學生的興趣,發展學生的特長。以此為法,可以讓學生在運動過程中享受運動的樂趣。
三、優化課堂,制定教學目標
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是確保教師開展體育教學和體育實踐活動的根本基礎。在快樂體育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務必要根據當前的教學情況,制定滿足學生運動需求的課程。 而且需要在體育課上測試設計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的樂趣程度,進而可以發現學生群體最喜歡的運動是什么,以及最擅長的運動是什么。
例如:教師在制定課程提綱時,必須與課程內容保持高度一致,且需要綜合教學方法研究設計。教學內容的開發應根據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來設定,所以教師在提高教學質量,完善教學內容內容的時候需要秉承著對課堂的優化措施,以及對教學目標的體現形式做出探索。同時還需要結合學生的愛好與興趣等因素對教學方法組織實施,以滿足學生體育活動的需要。
綜上所述,通過快樂體育的教學方法對初中生進行引導與培養,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改變傳統體育教學的內容單調、教學方法單一的缺陷。且還可以融入新的體育教學理念,使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享受體育帶來的快樂。快樂體育教學模式是我國初中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全新教學方法,該教學模式能夠從本質上讓學生對體育運動產生積極的心理,促進我國初中體育教學的創新發展,可見其意義重大,作用顯著,是對初中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徐亞平.愉悅鍛煉 快樂運動——芻議開展初中體育快樂教學的有效策略[J].中學課程資源,2014(06):20+17.
[2]孫占領. 初中體育快樂教學[C]. 《現代教育教學探索》組委會.2014年5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現代教育教學探索》組委會:北京恒盛博雅國際文化交流中心,20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