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以融媒體時代構建和諧社會,新聞傳媒的角色定位與任務為重點進行闡述,結合當下融媒體時代實際發展情況為依據,首先分析融媒體概述,其次從政治變革的推動者、社會關系的協調者、司法公正的監督者、先進文化的倡導者幾個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融媒體時代構建和諧社會,新聞傳媒的角色定位與任務有效思考,進一步發揮新聞傳媒的職能,建設和諧社會,旨意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融媒體;和諧社會;新聞傳媒;角色定位;任務;有效思考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4-00-02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形成,作為傳統文化的補充與延續,也是黨組織執政方針在新時代中的集中化表現,主要體現在社會和諧與持續發展方面,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充滿活力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在此種情況下,社會上的各個成員執行自身職能,保障人員的基礎權利以及需求,落實經濟和社會的全方面發展工作。如今,社會處于融媒體時代中,相應的新聞傳媒承擔一定的社會角色,肩負著和諧社會的建設任務,所以準確地對新聞傳媒進行角色定位,成為國家建設與長久發展的關鍵點,以下為筆者對此給予的相關分析與建議。
一、融媒體概述
所謂的融媒體,也就是借助媒介載體,將廣播、報紙以及電視等存有相似點與不同點的多種類型媒體,針對人力、內容與宣傳等層面進行整合,完成資源通融與推廣互融的一種新興媒體。此理念將發展視作前提,把傳統媒體以及新媒體的優勢充分展現,促使單一化的媒體競爭轉變成多媒體共同的競爭力,確保媒體能夠為我所用與為我服務,融媒體并不是相對獨立的媒體類型,而是整合多個媒體的優勢,促使這些媒體的功能與價值充分發揮,為一種有效的科學方法,便于現代化社會的建設與發展。
二、融媒體時代構建和諧社會,新聞傳媒的角色定位與任務有效思考
(一)政治變革的推動者
一個和諧的社會需要各個成員構成維系正義的共識,涉及到社會各個階層給予政府和政府職能體系的肯定、對政策法律的肯定以及社會價值觀的肯定。此種肯定感應該建立在政治民主化與人民當家做主基礎之上加以發展,所以要擴展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空間,確保公民可以形成政治社會共同思想,推動社會民主化進程。所以政治變革的推動需要新聞媒體的引進,新聞媒體應該在社會實踐中承擔對應的社會職責。
其一,公共政治涉及的論壇。新聞傳媒按照議程設置針對與公民權利相關的社會問題設置主題,組織公眾對其加以討論,表述其針對公共財富以及價值配置的選擇傾向,逐步構建公眾輿論,促使政府的政策不會和公眾效益出現沖突,完成國家事務的民主化管理。并且傳媒提升公眾政治興趣,增強其對政治的關心,樹立公眾對政治機制的歸屬感,形成民主意識鮮明的公民。所以在互聯網+的全新媒體時代,依法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強化互聯網思維,順應全媒體發展要求,搭建多種形式的溝通平,媒體品種越多,信息渠道就越多,做到不壓制公眾的思想,和公眾一起伸張正義,為和諧社會的發展創設良好氣氛。(傳媒要給予公眾意見充分的尊重,不可以壓制公眾的思想,并且圍繞服務社會的中心性,樹立正確的思想服務態度,客觀公正的對待社會問題,共同和公眾一起伸張正義,為和諧社會的發展創設良好氣氛。)
其二,社會變革的輿論動力。每一種政治機制都表現出不足之處,且存有的不足大于社會承受水平時,會引出社會動蕩的現象,若政治權力關系被扭曲,相應的政府單位功能失去調節的作用,會引出政治腐敗情況,不僅會削弱政府機制的力度,還會影響到社會成員的效益獲取。而新聞傳媒因為迅速傳播信息以及廣泛化的監督作用,而防治腐敗需要輿論監督,強化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形成社會治理的綜合“合力”,(要借助報道與建議等途徑揭露政府相關工作人員存有的不當行為,將信息披露給公民)且實效性地把公眾心中意見傳遞給政府,增強公眾和政府互動的效率,以免出現社會動蕩的情況。
(二)社會關系的協調者
和諧社會應該體現各個成員利益平衡的相關性,將以人為本視作核心,充分凸顯人文關懷,確保群眾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權利,給社會上各個利益主體提供良好的表達途徑,妥善處理好各個層面的利益關聯,解決人民矛盾與社會沖突。在新媒體時代下,我國新聞傳媒針對弱勢群體的相關報道,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包括傳媒在群體信息的提供上表現信息局限性,之后是報道中隱含著歧視的特征,缺少弱勢群體的主觀報道意識,還有新聞報道內容相對狹窄,深度不夠等等,所以針對數量層面,傳媒要將目光轉變到弱勢群體身上,強化這些人員工作與生活的報道;針對質量層面,彰顯人文關懷,最大化的給弱勢群體爭取效益。
其一,尊重弱勢群體。對于新聞傳媒的報道,要體現百姓情結,不可以持有同情憐憫或者鄙視的心態,而是要站在百姓的視角上觀察與審視問題,平等的體恤百姓日常生活,引起弱勢群體的情感共鳴,表明對這些人員的尊重。其二,充分的關懷弱勢群體,新聞傳媒要真誠的與弱勢群體共患難,在表現真實世界的過程中,分析報道可能對弱勢群體帶來的生存與生活影響,關注新聞事件背后的內涵,尤其是人類的內心、情感與命運,時刻傾聽弱勢群體的心聲。其三,真切的幫助弱勢群體。新聞傳媒不僅要對弱勢群體進行想其所想與感其所難,還要給予這些人員一定的社會鼓勵。比如設置維權報道,確保弱勢群體自身的合法效益,舉辦救助類型的報道內容,找到社會共同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或者進行政策性的報道,大力宣傳政府給予弱勢群體作出的決策,提供相關服務信息,激勵著弱勢群體積極面對生活,從容地面對困難。
(三)司法公正的監督者
和諧社會的發展需要社會秩序的支撐,且秩序成為人類生存與人們平等自由追求的關鍵點,所以依法治國一直以來成為國家治國的重要方針,新聞傳媒的價值表現在社會正義角度,司法正義性通過公正加以實現,然而因為司法公權力的特征,難免會出現司法權力使用不當的現象,制約到和諧社會的建設。所以新聞傳媒要發揮自身的職能,做好司法公正監督者職責,首先借助和輿論監督相關的法律展開監督工作,傳媒一方面要借助法律維護自身的權益,另一方面要按照法律機制,確保新聞在法律上走上正軌,確切的表明人民群眾心聲。其次新聞傳媒在監督期間要做好媒體審判以及輿論審判,尋找多種平衡點,確保新聞自由性與司法公正性的價值效益同時彰顯出來,提升社會公平公正風氣的建設,推動社會穩定發展。
(四)先進文化的倡導者
和諧社會的建設需要成員具備責任思想,正義以及和諧作為社會的最佳狀態,和諧社會的構建發展為社會每一個成員的集中化責任,所以要樹立思想道德建設與先進文化建設的觀念,在社會成員之間發展尊重他人以及平等權利的和諧環境,才可以促使和諧社會真正的形成。而先進文化成為人們智慧的結晶表現,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也是人民群眾最終利益的彰顯,宣傳主旋律,也就是在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指導之下,提倡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提倡民族團結與社會進步。新聞傳媒具備一定的文化承載功能,所以要提倡先進文化,首先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長久發展的思想道德標準,組織人們明確共同的理想與思想觀念,其次是抵制迷信與色情以及腐敗的文化,提倡正義,最后是借鑒優秀文化成果,體現優勢,強化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以及綜合實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中會呈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矛盾和沖突,所以處于新媒體的視角上,新聞傳媒要充分發揮自身職能,構建完整的和諧社會建設體系,準確對自身責任和角色定位,通過做好政治變革的推動者、社會關系的協調者、司法公正的監督者、先進文化的倡導者等方式,強化和諧社會的建設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李素敏.對“互聯網+”時代下報紙民生新聞和新媒體融合的思考[J].電視指南,2017(11).
[2]劉彬.自媒體時代給新聞傳播帶來的有利影響與倫理問題[J].視聽,2018(5):186-187.
[3]宋炯明.與時代共振,與人民共鳴——試析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新聞力量[J].新聞戰線,2017(19):23-26.
[4]王榕,謝常青.融媒體時代“污名化”傳播的社會影響及危害——以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為例[J].今傳媒,2019(6).
[5]房雪蓮.融媒體時代記者編輯的復合能力構建[J].傳媒觀察, 2017(6):45-47.
[6]劉紅霞.淺談新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角色定位[J].新西部(理論版),2014.
[7]徐濤濤.在新媒體時代中探尋眾包新聞模式的角色定位[J].商, 2016.
[8]何騫.新聞傳媒的角色定位新論[J].孝感學院學報,2009.
[9]曹鵬.構建和諧社會:新聞傳媒的角色定位與任務[J].新聞記者, 2006.
作者簡介:張震,男,漢族,貴州貴定人。研究方向:新聞傳媒。